第五節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第三課時)
第五節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地球內部圈——地殼、地幔、地核。
2、初步認識地殼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高大的山脈、海溝等地形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3、認識火山的構造、火山噴發物以及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4、初步認識地震的發生,了解震級、震源、震中等概念。
5、對學生進行地震災害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防災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內部結構、地殼變動的證明,火山地震的活動極其分布。
難點:認識地殼的變動.
疑點:地球內部圈層是如何劃分的依據是什么,軟流層是何種狀態,地殼變動會形成哪些地表形態,產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來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為何呈帶狀分布
解決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專題地圖; 標石(巖石)。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地殼變動,火山噴發和地震的資料片,直觀的對地球內部活動引起的地殼變動進行觀察。
2、筷子、鋼鋸條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實例引入。
一位深夜出急診的醫生回憶:"夜間三時半,我有急診外出,剛邁出門坎,地震就來了,先是晃,天旋地轉,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開,再就是顛,腳底像過電似的,緊接著房上的磚瓦飛了下來。我心里發慌,那嗚嗚的聲音,使人毛骨驚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響和嗆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來,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覺得不對勁。一看,呀!我怎么已經上了房頂!"
二、新課展開
(一)、地震
1、準備一些筷子和鋼鋸條,在課上做實驗,體會震動與力的關系,此時教師講解地震發生的原因。
2、讀課本圖4-35,總結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幾個概念。讀圖4-36、4-37,總結中國和世界主要地震帶分布。
震源:地震發生的源地。震中:與震源對應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離。震中距:各點離震中的距離。
等震線:距震中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
全球地震帶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東南部中國臺灣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脈,津唐地區,青藏高原及邊緣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可以用中國、世界地震分布圖或投影片演示。
3、地震的災害可讓學生討論,個別回答。
4、地震的預報和防范,學生閱讀課本。
(1)張衡與地動儀。
(2)民間的預報方法常依據動物異常和自然現象異常。
如: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
震前動物有預兆,大貓銜著小貓跑,牛羊螺馬不進圈。鳥雀驚飛不回巢,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農面跳,雞飛上樹豬亂拱,鴨不下水狗狂叫。
(3)現在科學家通過地震儀可準確測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要慌亂不知所措,要冷靜地快速離開房屋。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小開間房子里或桌子下。
6、引導學生完成p150的討論,并讀圖4-43。
教師應該熟悉中國區域圖以及地質災害的分布。
7、學生可能置疑:
(1)地球上地震呈帶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地震的震級和烈度(破壞程度)是怎樣的?
(3)學生對中國和世界區域圖不太熟悉
三、作業:
(1)搜集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發生過的級別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動情況。
(2)在中國和世界空白圖上繪火山、地震分布。
(3)想象地球內部的物質結構,從以下凡方面考慮:狀態、溫度、密度、壓力、物質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