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形(通用11篇)
中國的地形 篇1
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慨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提問〕 我們在初一地理課中已經學過有關亞洲和東亞的地形知識。亞洲的地形和地勢有什么特點?東亞大陸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地勢高低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 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板書〕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 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xx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 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 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 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
〔板書〕 2.第二級階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米
〔指圖講述〕 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主要用綠色和極淡的黃色表示。
〔板書〕 3.第三級階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圖講述〕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國近海寬廣的大陸架。同學們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片淡藍色的部分,就是我國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書〕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問〕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議論,發言)
〔板書〕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講述〕 經過議論,我們認識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練習〕 完成課文中的“想一想”:長江、黃河在從地勢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段時,河流落差有什么變化?水流產生什么現象?這為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注意提示)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讓學生填出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也可叫學生到黑板前指圖回答。
〔總結〕 出示空格表,用提問法口頭填出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海拔、主要地形類型。
〔提問〕 請同學們判讀課文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圖3·3),說出兩圖各代表什么地形?(學生回答,教師糾正,強調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講述〕 我國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
〔板書〕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1.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講述〕 不同的地形上,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項目(舉例說明)。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提問〕 請同學們讀p25圖3·4,按照圖上標出的百分比數字,說說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比重。(學生一一回答,教師重復“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講述〕 按照人們的習慣,把山地、丘陵、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板書〕 山區面積廣大(接板書“地形多種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講述〕 一般說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但山區有其他資源,例如森林、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因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又具有優勢。既然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利用山區、建設山區。
〔總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認識到,中國地形有兩大特點,這就是“地勢西高東低,大到呈三級階梯”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復習鞏固)
1.你能說出我國地形的若干類型嗎?
2.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3.學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對人們交通、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布置作業) 選做復習題2。(如果時間允許應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板書設計】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一、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l.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中國的地形 篇2
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慨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提問〕 我們在初一地理課中已經學過有關亞洲和東亞的地形知識。亞洲的地形和地勢有什么特點?東亞大陸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地勢高低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 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板書〕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 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2000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 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 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 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
〔板書〕 2.第二級階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指圖講述〕 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主要用綠色和極淡的黃色表示。
〔板書〕 3.第三級階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圖講述〕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國近海寬廣的大陸架。同學們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片淡藍色的部分,就是我國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書〕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問〕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議論,發言)
〔板書〕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講述〕 經過議論,我們認識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練習〕 完成課文中的“想一想”:長江、黃河在從地勢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段時,河流落差有什么變化?水流產生什么現象?這為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注意提示)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讓學生填出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也可叫學生到黑板前指圖回答。
〔總結〕 出示空格表,用提問法口頭填出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海拔、主要地形類型。
〔提問〕 請同學們判讀課文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圖3·3),說出兩圖各代表什么地形?(學生回答,教師糾正,強調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講述〕 我國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
〔板書〕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1.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講述〕 不同的地形上,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項目(舉例說明)。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提問〕 請同學們讀P25圖3·4,按照圖上標出的百分比數字,說說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比重。(學生一一回答,教師重復“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講述〕 按照人們的習慣,把山地、丘陵、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板書〕 山區面積廣大(接板書“地形多種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講述〕 一般說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但山區有其他資源,例如森林、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因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又具有優勢。既然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利用山區、建設山區。
〔總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認識到,中國地形有兩大特點,這就是“地勢西高東低,大到呈三級階梯”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復習鞏固)
1.你能說出我國地形的若干類型嗎?
2.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3.學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對人們交通、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布置作業 ) 選做復習題2。(如果時間允許應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板書設計 】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一、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l.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中國的地形 篇3
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慨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提問〕 我們在初一地理課中已經學過有關亞洲和東亞的地形知識。亞洲的地形和地勢有什么特點?東亞大陸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地勢高低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 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板書〕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 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2000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 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 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 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
〔板書〕 2.第二級階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指圖講述〕 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主要用綠色和極淡的黃色表示。
〔板書〕 3.第三級階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圖講述〕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國近海寬廣的大陸架。同學們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片淡藍色的部分,就是我國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書〕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問〕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議論,發言)
〔板書〕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講述〕 經過議論,我們認識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練習〕 完成課文中的“想一想”:長江、黃河在從地勢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段時,河流落差有什么變化?水流產生什么現象?這為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注意提示)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讓學生填出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也可叫學生到黑板前指圖回答。
〔總結〕 出示空格表,用提問法口頭填出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海拔、主要地形類型。
〔提問〕 請同學們判讀課文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圖3·3),說出兩圖各代表什么地形?(學生回答,教師糾正,強調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講述〕 我國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
〔板書〕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1.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講述〕 不同的地形上,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項目(舉例說明)。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提問〕 請同學們讀P25圖3·4,按照圖上標出的百分比數字,說說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比重。(學生一一回答,教師重復“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講述〕 按照人們的習慣,把山地、丘陵、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板書〕 山區面積廣大(接板書“地形多種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講述〕 一般說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但山區有其他資源,例如森林、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因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又具有優勢。既然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利用山區、建設山區。
〔總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認識到,中國地形有兩大特點,這就是“地勢西高東低,大到呈三級階梯”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復習鞏固)
1.你能說出我國地形的若干類型嗎?
2.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3.學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對人們交通、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布置作業 ) 選做復習題2。(如果時間允許應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板書設計 】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一、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二、地形多種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
l.山川壯麗 地形多樣
2.山地占1/3 山區占2/3
中國的地形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記住我國的面積、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知道我國的陸疆、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能力目標: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鞏固學生的比例尺相關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我國疆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等基本國情的認識,激發愛國熱情,增強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責任感。
教學建議
關于“中國的疆域”的教材分析
本節中國的疆域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教材首先讓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中國,把握中國的位置、范圍。本節知識是學習中國地理的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學習中國的疆域,從地理學科的角度教會學生從空間上認識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養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教材還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位置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這部分內容是體現地理學科應用價值的重要方面,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切入點。因此該節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和地理意識的養成。
從知識結構看,“從世界看中國”明確中國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我國的疆域”明確中國的國土面積、范圍,利用經緯度確定我國的四端,即經緯度位置;“我國瀕臨的海洋”進一步明確海陸位置關系及海陸組成特點;“陸界和鄰國”明確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相對位置關系。
知識點:
從世界看中國 →明確地理位置。
我國的疆域→明確國土面積、領土四端。
我國瀕臨的海洋→明確領海、內海、瀕臨的海洋、海岸線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島嶼和半島。
陸界和鄰國→陸界和鄰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本節知識的重點;讀圖用圖是能力培養的重點。
難點:分析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關于“中國的疆域”的教法建議。
在本節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聯系學生在以前學過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方法,運用分析、比較、讀圖、談話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用。注意把握地圖在認識地理位置中的重要作用,選擇合適的地圖充分認識和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在講述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啟發學生從半球圖中分析我國在全球的位置,鞏固用經緯度來確定一個地區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我國所處的溫度帶,就容易得出緯度位置的優越性。海陸位置的分布特點,學生從圖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陸位置不僅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還對開發海洋資源、海上交通事業等方面有一定影響。這樣不僅講清了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而且也教給學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評價地理位置的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中國疆域”圖,是學好本節的關鍵。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要巡回檢查讀圖的情況,要求學生從開始學習地理就要注意培養正確的讀圖方法。
中國的地形 篇5
1、我國地形的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有利影響:①復雜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②山區森林、草地、旅游、礦產等資源豐富,不利影響:耕地資源不足,不利于發展種植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不利于農產品等山區資源外運。
2、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我國地勢的特征的有利影響是: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促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使我國的江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濟聯系,有利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內陸地區的大開發。第三,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往往建在高一級階梯與低一級階梯交界處,這是因為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利資源豐富。
3、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包括: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掌握:課本
4、五種基本類型都有,山地占1/3,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2/3
5、我國的主要山脈:
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中國臺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注意]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最高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注意]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6、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遠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的寫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我國被稱為“日光城”的地方是拉薩。內蒙古高原是我國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蕩,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黃土高原呈現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的狀態。云貴高原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嶇,石灰巖廣布。我國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內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準噶爾盆地緯度位置最北,柴達木盆地在青海省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有“聚寶盆”之稱。四川盆地號稱“紫色盆地”,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我國的三大平原: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鄉”“魚米之鄉”之稱。
中國的地形 篇6
一、我國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
3、經緯度位置與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二、我國的疆域和面積
1、疆域(四至點)。
2、面積。
“中國的疆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中國的疆域第二課時
重點: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本節知識的重點;讀圖用圖是能力培養的重點。
難點:分析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導入]回憶我國的海陸位置。我國東部瀕臨的是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海岸線漫長。大洋的邊緣是海,那么我國瀕臨的是哪幾個海呢?
(學生讀圖)
[教師歸納]從北到南,我國所瀕臨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教師講解]渤海與黃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峽,黃海與東海的分界在長江入海口北岸,東海與南海的分界是中國臺灣島南端與閩、粵大陸海岸分界處的連線。黃海、東海和南海屬邊緣海,渤海和瓊州海峽為內海。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東部沿海有許多優良海港。
我國的領海指的是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這個規定,其中渤海是內海,另外三個海是邊緣海。(注:中國臺灣海峽屬于東海)
另:除了渤海,我國內海還有瓊州海峽。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地形圖”,指出我國沿海的三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雷州半島)、中國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南海諸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等重要的半島、島嶼和群島。
[總結]我國共有大小島嶼約5000多個。
思考:從海陸疆域看,中國同英國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最終明確:中國既不象英國那樣四面環海,也不象蒙古國那樣深居內陸,而是同美國一樣,部分地區臨海。但又和美國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國東西都臨海,而中國只有一面臨海。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政區圖”
1、指出我國陸上共有15個鄰國:東面的鄰國有朝鮮;北面的鄰國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鄰國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鄰國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西南的鄰國有印度(中印邊境西段)、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中印邊境東段);南面的鄰國有緬甸、老撾和越南。
2、說出我國隔海相望的6個國家。隔黃海與韓國相望,隔東海與日本相望,隔南海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相望。
[總結]從上述內容,使我們知道了祖國的位置、面積、臨海和鄰國等知識,認識到偉大祖國的國土遼闊、位置優越,我們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國而自豪。
[板書設計]
三、我國瀕臨的海洋
1、我國瀕臨的海洋與漫長的海岸線
2、我國的領海
3、我國眾多的島嶼
四、我國的陸界和鄰國
1、漫長的陸界
2、陸上鄰國
3、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探究活動
1、關于“中國的范圍和位置”的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思考分析:讀圖“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會有如此大的晨昏差異?它們之間的這種差異總是不變的嗎?(提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東西所跨經度范圍較大,地方時相差四個小時,而日出時間卻是以當地的地方時為準的,因此兩地的晨昏差異比較大;但同時還要從兩地的緯度上來看,因為緯度也會決定日出的早晚。夏季,處于高緯的烏蘇里江白晝更長,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更大,到了冬天,這種差異會相應減小。)
2、關于“中國的領海”知識的學習,可以利用思考題來完成:讀中國政區圖,通過量算說明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提示:注意計算領海的范圍要從海峽的兩邊算起,不能只計算一邊。)
中國的地形 篇7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講述我國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認識和學習中國地理及其它知識的基礎。所以本章放在了講述中國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為中國地理的重要基礎教材。這一章知識內容與其它教材內容有著廣泛的聯系。它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氣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到農業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規模和分布、交通、貿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此外,本章還與世界地理的關于地形類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它要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認識中國地形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在認識中國地形特征中,使這些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和更加深入。可見,中國的地形一章在中國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節是講述中國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節,是講述中國的地震區和火山的有關知識。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安排知識內容的。第一節地形的概況,從中國地形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狀況;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第二、三、四節,分別講述了我國各種地形類型的分布和特點。這種從中國地形整體規律出發,進而學習各種類型的地形特點的教材安排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國地形這一知識點多、內容復雜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第一節地形的概述對于其它三節教材的宏觀指導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節地震和火山),中國的地震知識,從其知識性質來說,雖不屬地形知識,但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同時地震與火山同是地球內能釋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現形式,與地形知識有關,因此在本章單設一節,專門講述我國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這一節中,有關地震知識是重點內容,因為無論從分布上看,還是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上看,在我國地震的重要性都遠大于火山。所以本節主要講述了我國的多發地震區和一些有關地震的知識。此外還需要指出,若從增強學生抗御地震的常識和能力的角度看,本節在這方面的內容稍顯薄弱,因此有必要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知識內容。尤其在地震多發的地區,有可能的話還應增加抗御地震災害的訓練。
本章教材在培養學生地理記憶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區的名稱和分布狀況,需要學生掌握。這就要學生必須學會正確的記憶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地形知識的記憶能力。其次在學習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規律時,又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養這種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已經學過的地形類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例如,運用已有的地形類型的知識對我國地形進行分類,用板塊構造理論認識我國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規律等等。毫無疑問,在上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都必須重視地圖的運用。因此,繼續提高學生識讀地圖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學的重要任務。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豐富,除了可以促進學生深入認識我國國土的重要組成要素——地貌特征,從而進行國情教育外,還可以通過珠峰探險,我國的地震歷史記錄等知識的講解,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不僅如此,由于地形是構成我國國土資源的基礎因素,所以本章題材還具有對學生進行珍惜國土資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況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課時 1課時。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征。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說說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學習新教材
第二章 中國的地形 [板書]
第一節 地形概況 [板書]
[讀圖練習] 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后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 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說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2.三級階涕的概況 [板書]
注:括號內為要填寫的內容。
[教師講解] 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 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大陸架的分布狀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板書]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 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提問]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1.五種地形齊全 [板書]
[分析示意圖] 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說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么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2.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小結] 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3.地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
[討論]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游業和采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于耕作業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復習鞏固
[填圖練習] 在“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 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說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說明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布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著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說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于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里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布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征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并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并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 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于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中國的地形 篇8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講述我國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認識和學習中國地理及其它知識的基礎。所以本章放在了講述中國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為中國地理的重要基礎教材。這一章知識內容與其它教材內容有著廣泛的聯系。它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氣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到農業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規模和分布、交通、貿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此外,本章還與世界地理的關于地形類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它要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認識中國地形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在認識中國地形特征中,使這些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和更加深入。可見,中國的地形一章在中國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節是講述中國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節,是講述中國的地震區和火山的有關知識。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安排知識內容的。第一節地形的概況,從中國地形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狀況;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第二、三、四節,分別講述了我國各種地形類型的分布和特點。這種從中國地形整體規律出發,進而學習各種類型的地形特點的教材安排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國地形這一知識點多、內容復雜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第一節地形的概述對于其它三節教材的宏觀指導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節地震和火山),中國的地震知識,從其知識性質來說,雖不屬地形知識,但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同時地震與火山同是地球內能釋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現形式,與地形知識有關,因此在本章單設一節,專門講述我國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這一節中,有關地震知識是重點內容,因為無論從分布上看,還是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上看,在我國地震的重要性都遠大于火山。所以本節主要講述了我國的多發地震區和一些有關地震的知識。此外還需要指出,若從增強學生抗御地震的常識和能力的角度看,本節在這方面的內容稍顯薄弱,因此有必要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知識內容。尤其在地震多發的地區,有可能的話還應增加抗御地震災害的訓練。
本章教材在培養學生地理記憶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區的名稱和分布狀況,需要學生掌握。這就要學生必須學會正確的記憶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地形知識的記憶能力。其次在學習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規律時,又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養這種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已經學過的地形類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例如,運用已有的地形類型的知識對我國地形進行分類,用板塊構造理論認識我國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規律等等。毫無疑問,在上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都必須重視地圖的運用。因此,繼續提高學生識讀地圖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學的重要任務。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豐富,除了可以促進學生深入認識我國國土的重要組成要素——地貌特征,從而進行國情教育外,還可以通過珠峰探險,我國的地震歷史記錄等知識的講解,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不僅如此,由于地形是構成我國國土資源的基礎因素,所以本章題材還具有對學生進行珍惜國土資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況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課時 1課時。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征。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說說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學習新教材
第二章 中國的地形 [板書]
第一節 地形概況 [板書]
[讀圖練習] 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后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 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說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2.三級階涕的概況 [板書]
注:括號內為要填寫的內容。
[教師講解] 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 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大陸架的分布狀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板書]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 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提問]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1.五種地形齊全 [板書]
[分析示意圖] 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說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么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2.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小結] 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3.地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
[討論]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游業和采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于耕作業 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復習鞏固
[填圖練習] 在“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 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說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說明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布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著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說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于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里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布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征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并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并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 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于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中國的地形 篇9
高考考點
1、學會利用分層設色地形圖識別地勢、地形
2、掌握我國地形特征,各類地形區的特征、分布
3、地形對中國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4、對照地圖,熟悉和記住我國的主要山脈;利用山脈的位置識記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圍
考查熱點
1、從考核內容上看,側重考查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地理特征。
2、從考核形式上,多以區域地形圖、等高線圖、地形剖面圖等圖像資料考查與地形相關的知識。
3、注重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圖表分析能力、綜合分析、比較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我國地形特征,各類地形區的特征、分布
教學難點
地形對中國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形空間定位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對比法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導入
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從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勢特征是很重要特征。這節課學習中國的地形有關內容。放視頻中國地形片段。
教學設計
通過視頻導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結合地圖冊第104、105頁中國地形圖進行分析
我國地勢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的影響通過分組進行討論,培養學探究能力。
重點分析900E、1100E、北回歸線、400N所經過地形單元,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從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教學過程
第3節中國的地形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亞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中國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中國的地形 篇10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講述我國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認識和學習中國地理及其它知識的基礎。所以本章放在了講述中國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為中國地理的重要基礎教材。這一章知識內容與其它教材內容有著廣泛的聯系。它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氣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到農業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規模和分布、交通、貿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此外,本章還與世界地理的關于地形類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它要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認識中國地形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在認識中國地形特征中,使這些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和更加深入。可見,中國的地形一章在中國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節是講述中國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節,是講述中國的地震區和火山的有關知識。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安排知識內容的。第一節地形的概況,從中國地形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狀況;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第二、三、四節,分別講述了我國各種地形類型的分布和特點。這種從中國地形整體規律出發,進而學習各種類型的地形特點的教材安排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國地形這一知識點多、內容復雜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第一節地形的概述對于其它三節教材的宏觀指導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節地震和火山),中國的地震知識,從其知識性質來說,雖不屬地形知識,但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同時地震與火山同是地球內能釋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現形式,與地形知識有關,因此在本章單設一節,專門講述我國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這一節中,有關地震知識是重點內容,因為無論從分布上看,還是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上看,在我國地震的重要性都遠大于火山。所以本節主要講述了我國的多發地震區和一些有關地震的知識。此外還需要指出,若從增強學生抗御地震的常識和能力的角度看,本節在這方面的內容稍顯薄弱,因此有必要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知識內容。尤其在地震多發的地區,有可能的話還應增加抗御地震災害的訓練。
本章教材在培養學生地理記憶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區的名稱和分布狀況,需要學生掌握。這就要學生必須學會正確的記憶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地形知識的記憶能力。其次在學習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規律時,又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養這種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已經學過的地形類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例如,運用已有的地形類型的知識對我國地形進行分類,用板塊構造理論認識我國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規律等等。毫無疑問,在上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都必須重視地圖的運用。因此,繼續提高學生識讀地圖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學的重要任務。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豐富,除了可以促進學生深入認識我國國土的重要組成要素——地貌特征,從而進行國情教育外,還可以通過珠峰探險,我國的地震歷史記錄等知識的講解,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不僅如此,由于地形是構成我國國土資源的基礎因素,所以本章題材還具有對學生進行珍惜國土資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況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課時 1課時。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征。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說說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學習新教材
第二章 中國的地形 [板書]
第一節 地形概況 [板書]
[讀圖練習] 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后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 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說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2.三級階涕的概況 [板書]
注:括號內為要填寫的內容。
[教師講解] 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 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大陸架的分布狀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板書]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 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提問]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1.五種地形齊全 [板書]
[分析示意圖] 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說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么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2.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小結] 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3.地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
[討論]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游業和采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于耕作業 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復習鞏固
[填圖練習] 在“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 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說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說明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布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著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說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于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里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布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征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并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并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 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于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中國的地形 篇11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學們,你們一定非常熟悉這首歌曲,每當聽到這歌聲,我們就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的基本情況。首先來看一下我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讀圖回答]
(請學生讀“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1、讀出我國所跨的經度范圍(73oE—135oE)和緯度范圍(4oN—53oN),說出我國的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根據剛才所讀出的數據,我國跨過了哪幾個時區(東五區至東九區)?包括哪幾個熱量帶(北溫帶和熱帶,其中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這樣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氣候和農業等方面有什么影響?
3、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4、(讀世界政區圖或亞洲政區圖)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些亞洲國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這樣的海陸位置對于我國的氣候、海洋事業的發展、與海外各國的交往、與陸上鄰國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處?
[讀圖回答]
(請學生讀“中國的疆域示意掛圖”)
1、找到我國的四至點,并由教師具體介紹四至點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最東端在135°E多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2、請學生用直尺量一下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并根據比例尺計算一下實際距離。(約5000千米)
3、緯度相差1°,距離相差110千米,請學生計算我國南北的距離。(約5500千米)
4、從你量算的結果來看,你最直接的感覺是什么(我國的范圍很大)?你能說出我國的面積嗎?我國在面積上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當于整個歐洲的面積。
[轉承]這么大的范圍,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問題呢?(請學生做第3頁活動1,了解我國東西部的時間差異和南北方的季節差異)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