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通用7篇)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08-21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通用7篇)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學案

  一、重點和考點

  (一)課程標準

  1、 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說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關系,識別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分析內力、外力作用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來分析地殼變動,學會用運動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辯證地分析地表形態的變遷。

  4、 結合實例,分析一個區域的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 建立內力和外力辯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

  6、 理解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對陸地環境的影響。

  7、 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在掌握地質作用和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二)考試說明

  1、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識梳理

  (一)內力作用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           ,主要是         。它主要表現為           、           、           。

  2、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           和           。水平運動使巖層           ,常形成           和           ;垂直運動使巖層           ,引起           。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           為主,以           為輔。

  3、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           ,主要是           。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           、           、           和           四種方式。

  2、在           、           和           等因素的影響下,           或           的巖石經常發生           和           ,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           ,這種作用叫           。

  3、           、           、           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巖石進行破壞,叫           作用,常在原地形成           地貌。

  4、           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           。

  (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巖石圈的巖石可以分為           、           、           三大類。

  2、巖漿噴出地表        形成巖漿巖;裸露地表的巖石受到        、         、           和      作用,形成     巖;已形成的巖石在一定         和       作用下發生           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巖石深處發生           作用,又成為新的           。這個過程稱為           。

  三、典型例題解析

  例一 重慶卷  春分日重慶太陽高度角最大時,h大洋某島嶼正好日出。此時,兩架飛機從該島同時起飛,甲沿經線向南飛行至南極點,乙沿緯線飛行一圈,則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塊的數目

  a.多1個  b.多2個  c.少1個  d.少2個

  例二 四川卷 下圖是我國某山脈東、西坡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

  結合圖例,推斷甲處巖石形成時的古地理環境是

  a.沙漠           b.沼澤          c.海洋       d.苔原

  例三 四川卷   圖13 所示為風力浸蝕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觀。在圖12 中的① 、② 、③ 、④ 四地,可能見到這種景觀的是                          地。觀賞該景觀時,為了獲得特定的形態獎感,從旅游娥觀欣賞的角度看,關鍵在于                              。(4 分)

  答案 ③ 選擇觀賞位置(距離或角度或觀賞點)

  例四 山東卷 下圖為某地地質地貌剖面示意圖。讀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是

  a.①處的地表形態主要是風蝕作用的結果

  b.②處的地貌形態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巖層分解面曾遭受過風化作用

  d.④指示的巖層彎曲現象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例五 海南卷 下圖示意某地的沉積巖層與火成巖體的相互關系。回答1~2題。

  1、各巖層、巖體的生成時代按由老至新的順序依次是

  a. 火成巖1、沉積巖1、沉積巖2、火成巖2、沉積巖3

  b. 沉積巖3、火成巖1、火成巖2、沉積巖2、沉積巖1

  c. 沉積巖3、火成巖1、沉積巖2、火成巖2、沉積巖1

  d. 沉積巖3、沉積巖2、火成巖1、火成巖2、沉積巖1

  2、噴出地表的火成巖為噴出巖,沒有噴出地表的火成巖為侵入巖,圖3中

  a. 火成巖1為噴出巖

  b. 火成巖2為噴出巖

  c. 火成巖1、火成巖2都為噴出巖

  d. 火成巖1、火成巖2都為侵入巖

  例六 江蘇卷  右圖為我國江南園林小景。讀圖回答1 一2 題。

  1、圖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巖組成,其玲瓏剔透獨特形態的形成原因是

  a.風力侵蝕作用       b.巖漿作用

  c.流水侵蝕作用       d.變質作用

  2、江南園林中常用太湖石構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這種山景屬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觀     b.水文地理景觀圖      c.地質地貌景觀         d.人文景觀

  例七 廣東卷  下列選項與下圖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風化作用、外力搬運      

  b.風化作用、內力塑造

  c.侵蝕作用、人類活動          

  d.侵蝕作用、外力搬運

  例八 上海卷  不同的巖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礦產資源。

  1.貯煤地層的巖石類型,一般是

  a.侵人巖            b.噴出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2.花崗巖、砂巖和石英巖分別屬于

  a.變質巖、巖漿巖和沉積巖                b.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

  c.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               d.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3.正確反映三大類巖石互相轉化的模式圖是

  a                b                   c                 d

  例九上海卷  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附近發生8級強烈地震。該群島發生的地震與其所處的板塊位置有關,該群島位于                  板塊與                    板塊交界處。該地震發生后,澳大利亞當局立即關閉東部海岸的海灘旅景點,以防               (災害)侵襲。

  印度洋(1分)  太平洋(1分)  海嘯(1分)

  四、達標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地質災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導致的是(   )

  a、印尼大地震               b、印度洋海嘯     

  c、云南東川泥石流           d、夏威夷的火山噴發

  據《科技日報》報道:西部大開發調研組于xx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調研中發現了一處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形狀特殊的花崗巖地貌類型。該處花崗巖巖華麗表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滾,仿百獸飛禽。偉碩巖體已被掏蝕得薄如蛋殼。花崗巖巖體綿延分布百里,相對高差百米左右。據分析,此處的花崗巖體的外圍出露的是距今5億年至4億年的奧陶紀和志留紀的沉積巖地層。閱讀上述材料回答2-4題。

  2、造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巖漿活動         b、風力侵蝕         c、風力沉積         d、流水侵蝕

  3、關于此處花崗巖與沉積巖的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花崗巖先形成,沉積巖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b、沉積巖先形成,花崗巖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c、花崗巖和沉積巖同時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d、根據材料無法判斷

  4、下列地貌與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錐          c、沖積扇          d、蘑菇石

  5、下列四種地質現象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

  a、u形的冰川谷                      b、夏威夷群島的形成

  c、我國西北地區的移動沙丘           d、桂林山水的形成

  6、下列地貌與形成連線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風力侵蝕             

  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蝕

  c、華北平原——地殼下沉后流水沖積作用        

  d、挪威的峽灣海峽——流水侵蝕

  7、造成埃及“獅身人面像”嚴重缺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流水侵蝕作用     b、風化和風蝕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蝕作用

  8、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蝕作用形成的是(  )

  a、東歐平原                                b、嚴馬孫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9、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國的(   )

  a、云貴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0、下圖反映了沙丘構造情況,請指出哪一幅是流動沙丘構造圖(   )

  11、沉積物顆粒不分大小,雜亂堆積,主要發生在(  )

  a、河流沖積扇       b、黃土沉積          c、海岸沙灘         d、冰川沉積

  12、下列地質名稱,按形成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變質巖    ②巖漿    ③巖漿巖    ④沉積巖    ⑤沉積物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②④⑤

  (二)綜合題

  1、讀下圖所示三種地貌,回答下列問題。

  (1)a圖地貌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圖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b圖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區。

  (3)c圖地貌為         地貌,其原因是         巖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作用而形成,圖中  ①是         ;②是         ;③是         。

  2、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巖石圈物質循環運動的四個組成部分:a         ;b         ;c         ;d         。

  (2)d和e均屬于         (巖),其中e又稱為         。

  (3)c經過         作用轉化為d;b經過         作用轉化為c。

  (4)圖中屬于內力作用表現形式的有         、         、         。

  五、能力提高

  1、考題1(xx年廣東地理卷)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三角洲平原          b、大陸架          c、黃土高原          d、沙丘

  2、考題2(xx年上海地理卷)下列巖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組是(  )

  a、 花崗巖、玄武巖                         b、石灰巖、砂巖

  b、 c、石英巖、大理巖                      d、大理巖、石灰巖

  3、考題3(xx年廣東地理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

  a、 是流水機械作用的結果                   b、是化學作用的結果

  c、形成于熱帶、亞熱帶濕潤的石灰巖地區      d、形成于各地帶的石灰巖

  4、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圖地貌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a圖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b圖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區。

  (3)(3)c圖地貌為         地貌,該地貌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區是         高原,該區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地貌類型主要分布于我國的         地區,其成因是         。

  (2)圖中乙為流動沙丘,則該地的盛行風是         。

  (3)圖中a、b、c所代表的三種巖石,年齡由老到新排列的順序是         。

  (4)根據圖示,該區發生的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有         。

  (5)如果b巖層為石灰巖,則當地地質勘探部門睚勘探優良建筑材料時,應把         作為重點勘探內容。

  六、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單項選擇題

  1、a   2、c   3、b  

  4、d(此處沉積巖先形成,后來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之后,經長期的風力侵蝕,花崗巖出露地表。)

  5、b(u形冰川谷是冰川狼子野心蝕作用形成的屬外力作用;夏威夷群島是火山島,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我國西北地區的移動沙丘是風力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屬于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蝕作用而成的,都屬外力作用。)

  6b(本題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是由流水沖刷形成,因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加之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蝕而形成的。華北平原是由河流沖積而成;挪威的峽灣海岸是由于冰慢作用而形成

  7、b

  8、a(根據世界主要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進行分析;東歐平原緯度較高,受冰川侵蝕作用明顯。做該題可用排除法,嚴馬孫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均為河流沖積平原)

  9、b(考查地貌的成因。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國降水少的西北地區,如截里木盆地、準噶樂盆地)

  10、a 11、d

  12、c(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受到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漿巖、沉積巖由于地殼運動,進而藏在地下,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和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

  一、 綜合題

  1、(1)冰蝕  冰川侵蝕  冰斗  角峰  冰川谷

  (2)風蝕蘑菇   風力侵蝕   干旱沙漠

  (3)喀斯特  可溶性  二氧化碳   溶解、沖刷   鐘乳石   石筍 石柱

  2、(1)沉積巖 變質巖  巖漿  巖漿巖  (2)巖漿巖  噴出巖 

  (3)冷卻凝固  重熔再生(4)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地殼運動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2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一、教材所對應的課標要求:

  1.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二、課程標準解讀對上述課標的闡述:

  第1條(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從本條“標準”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第2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巖石及巖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巖漿上侵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巖漿巖,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巖,巖漿巖和沉積巖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巖漿。本條“標準”對地殼,巖石等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可根據教學需要做靈活處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編寫是如何體現上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

  地表形態是地球內力與外力相互作用下地殼物質運動的結果。地表形態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對于地表形態的概念,通常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宏觀形態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觀形態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共編寫了三節書,這三節書的內容要點及對應的課標要求列表如下:

  從以上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三節書中,都包含了“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這一條要求。但在每一節書中對這條標準的學習側重點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態的變化。所以在第一節的教學中不應該涉及過多的微觀的地貌形態的名稱。本節教材把地殼物質循環放在內、外力作用之后才來講述,主要依據是:在地殼物質的復雜變化過程中,巖石要實現轉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個是外力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否則是難以進行的。先講述內、外力作用,可以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奠定基礎。

  教材第二節以山岳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與第二節山岳相對應,教材第三節則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三節教材之間體現了如下邏輯聯系:

  綜合以上課標要求、課標解讀和教材等方面的內容,加上我們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考。我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教學策略以及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的設計。

  四、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說明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說明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嘗試對常見地貌景觀進行成因的判斷與分析。

  3. 建立內力和外力辨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

  4. 會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產生循環的物質基礎——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

  五、教學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構思

  1、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策略。本課教學中要重視聯系學生初中學習過的海陸變遷的知識,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并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需要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

  2、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本課教學中涉及到的內力作用的各種表現形式,學生一般沒有親身的經歷,可以找新近發生的事件作為案例,增強學生的親近感;各種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景觀,多數高中學生外出旅游的經歷不多,很多地貌景觀沒有親眼見過。為彌補學生感性認識方面的不足,本節課的教學應充分借助多種媒體(如圖片、動畫、錄像、實驗演示等)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在獲得充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展開對原理的學習。

  3、尊重高中學生喜歡探究比較艱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點,要注意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熱情。

  4、運用從個別到一般的教學策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學會提煉出一般的規律和原理,并能舉一反三,形成遷移能力。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 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3、 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過程。

  (二)難點

  1、綜合分析說明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產物。

  2、地殼物質循環與地表形態變遷之間的相互關系。

  七、學時安排:2

  (一)第一課時:地質作用的概念,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二)第二課時: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表形態是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第一課時: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黃埔港港口位置的歷史變遷,并嘗試解釋海港位置變遷的原因。(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和感受地表形態的變化,為本課的學習積累感性知識)。

  【學習新課】

  (一)創設問題情境,并做好知識鋪墊

  ( 師)新聞發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1、哥德堡號能否“重返”黃埔古港?

  (南方日報xx年1月12日訊):為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瑞典的哥德堡ⅲ號仿古商船明年將重訪廣州。記者昨日從海珠區了解到,哥德堡的一個代表團將于下月底來廣州進行先期考察。這可急壞了廣州的工作人員:“哥德堡ⅲ號”是停泊在位于黃埔區的黃埔港好呢,還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區的黃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區內,那是緊急清淤疏浚黃埔古港好呢,還是安排停泊在琶洲會展中心的現成港口,真誠地“騙一騙”老外好?

  260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黃埔古港。按照計劃,“哥德堡ⅲ號”明年將按照“哥德堡i號”的歷史航線復航訪穗。

  位于海珠區東南部黃埔涌石基河邊的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黃埔古港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在黃埔古港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僅保留了粵海關,指定廣州為惟一對外貿易口岸。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

  1864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現今位于海珠區黃埔村內的黃埔古港。1739年至1745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3次廣州貿易之行,其錨地均在黃埔古港。但隨著中國通商口岸的變化,1864年后,黃埔古港則遷移到了現今黃埔區內的長洲島一帶,即現存的黃埔港。

  2、印尼地震改變了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

  新華網倫敦xx年1月8日電:地質學家最近發現,發生在印度洋的強烈地震不僅造成了破壞力驚人的海嘯,還改變了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英國倫敦大學的地質專家麥圭爾教授對《自然》雜志記者說:“在幾分鐘之內,地殼發生了移動。就蘇門答臘島而言,它已發生了移動。”

  麥圭爾表示,這些島嶼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僅有所移動,它們的高度也發生了變化。

  此前,印度尼西亞測繪協調機構的專家表示,印尼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可能發生了永久改變。印尼海岸警衛隊司令阿尼爾?波卡里亞爾說,他對該群島進行的空中調查顯示,災難過后,一個島可能已分成兩半,另一個則一分為三,還有一個島似乎已經變形。(完)

  討論:上述兩則新聞說明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地表形態是在不斷變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態在不斷地變化著?

  (師)教師組織和引導好學生的討論,教師總結并指出:地質作用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師)解釋什么是地質作用?說明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學習新課】

  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設問:①巖石圈有哪三大類巖石?三大類巖石與巖漿是怎樣進行相互轉化的?

  觀看動畫: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設問:②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各環節的作用名稱?哪些環節是屬于內力作用?哪些環節是屬于外力作用?

  教師示范:繪一幅簡圖,說明地殼的物質循環過程。

  小品表演:《巖漿的地表之旅》。

  投影背景材料:

  晶晶和亮亮是兩滴巖漿,他們生活在地球內部的:巖漿之家。一天,他們得到批準,與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進行旅行。他們飛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覺得累了,于是就與亮亮約好,在地表匯合。亮亮沒有停步,與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著山坡往低處流動。忽然,亮亮發現自己不能再動了,不禁問旁邊的同伴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著說:“別擔心,只不過你已經不再是巖漿罷了。”

  問題1、為什么同伴說亮亮已經不再是一滴巖漿了?2、你認為亮亮還可以繼續他的地表旅行嗎?請說明原因。(由學生討論回答。)

  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亮亮發現自己的個頭變小了,并隨著風和流水往前運動了。亮亮邊走邊欣賞著地表美麗的風光。忽然,亮亮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認真一看,原來是晶晶。亮亮驚訝地問:“你是怎么來到地表的?”

  3、請你簡要推測晶晶到達地表的過程。(由學生討論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覺得累了,便在一處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來,并且開始重重地壓在自己的身上。他們商量著,決定回家去,但是怎樣才能回到“巖漿之家”呢?這時,身邊一位“老者”笑著說:“要回家,你們還要經歷兩次大變化,而且還要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

  4、請你推測說明他們要經歷的重大變化是什么?這些變化怎么樣才能發生?(學生討論之后,由教師補充說明,尤其是固結成巖和變質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終于回到了可愛的“巖漿之家”,并向沒有到過地表的巖漿伙伴們講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經過。

  5、請你為亮亮和晶晶繪制一幅簡單的示意圖,以便他們講述自己這次地表之旅的經過。(1)在圖中應注明他們在旅途當中發生的主要變化及變化的相關條件。(2)圖中還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時,可以及時回到“巖漿之家”的途徑及其需要的條件標出。(3)示意圖要求簡明、清晰。(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圖。)

  學生繪圖。(略)

  小結:地殼物質循環過程是從巖漿——巖石——新巖漿的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巖石要實現轉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個是外力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否則是難以進行的。

  承轉: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二、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討論:印尼世紀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從哪里來?導致印度洋上部分島嶼位置和地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問題:①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它們在表現形式上有何差異,對地表形態有何不同的影響?內力作用中,哪一種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為什么?(要求學生思考,并不是要學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師生互動)引導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三種表現形式的名稱能夠說出來,但未必能理解,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解。關于三種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有何影響?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掌握,故在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穿插動畫和視頻以及演示來突破:

  ①講解什么是變質作用,結論: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由于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殼深處,它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②巖漿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播放火山爆發錄像,請學生觀察并描述火山爆發對地表形態帶來的影響。結論: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巖漿噴發,經冷卻凝固后形成巖漿巖,噴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巖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a、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圖片,視頻及背景資料:喜馬拉雅山,經過4000萬年的抬升,才成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脈。這個世界最高山脈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繼續升高著 。

  b、學生討論:喜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塊及其褶皺山形成示意圖,整理學生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形成的褶皺山。

  d 、請學生演示:用一張白紙當作地殼,演示它怎樣運動才能形成喜馬拉雅山?

  e、學生繼續演示:如果把這張白紙向兩邊拉,地表會是什么樣子?(舉例:東非大裂谷)

  f、投影中國山脈分布圖,討論:

  ①地殼作怎樣的運動才會導致我國山脈形成圖中的分布格局?

  擠壓。南北走向的山脈的形成,只要是地殼作東西方向擠壓形成;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是地殼作南北走向的擠壓形成。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山脈以東西走向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擠壓發生得較多。

  ②擠壓運動的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

  方向與地表呈水平的關系。

  g、小結:地殼運動的主要形式是水平運動。地殼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和斷裂帶。

  h、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活動1:圖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邊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海岸的地殼發生勒哪種方向的運動?

  下沉運動。

  ②公元15~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又發生了哪種方向的運動?

  上升運動。

  ③那不勒斯海岸地殼的運動方向有幾種?地殼的這種運動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

  兩種:向上或向下運動。其方向與地表呈垂直關系。

  小結:這是地殼運動的另一種形式-垂直運動。投影垂直運動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地殼垂直運動常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的變遷。

  (結論):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和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學生討論:課本p75 活動 2:

  結合初中學過的“中國地形”,解釋下面兩句話:

  (1)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

  (2)我國的地形呈網格狀分布。

  小結: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山脈,制約著其他地貌單元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

  投影: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

  學生觀察陸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殼形態。討論這些地殼形態的成因。

  結論:內力作用在大陸上形成了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陸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兩個全球地貌單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陸分布格局。

  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得地表形態變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討論:黃埔古港的位置為什么要遷移?造成港口淤積的泥沙是從哪里來的?河水能量的主要來源是什么?泥沙淤積對地表形態帶來了哪些影響?

  2、(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問題: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每種表現形式之間有何聯系?各對地表形態有何不同的影響?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為什么?(要求學生思考,并不是要學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師生互動)引導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四種(或五種)表現形式的名稱能夠說出來,但未必能理解,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回答后通過演示實驗以及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一步一步展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以此來突破教學的難點。

  ①實驗演示:

  實驗1:選擇一塊非常完整和堅硬的花崗巖,用花灑在花崗巖石頭上淋水片刻,觀察花崗巖有何變化?

  實驗2:把花崗巖換成一塊結構疏松的大土塊,用花灑在土塊上淋水片刻,觀察有何變化?

  ②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實驗的石塊和土塊的性質不一樣,實驗1的石塊沒有被風化,難以被侵蝕,而土塊已被風化,易被侵蝕,由此理解風化作用為侵蝕作用提供了條件。

  ③視頻:晝夜溫差使巖石破碎。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風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風化為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的進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④在重復一次實驗2: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理解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的整個變化過程,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并總結出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對地表形態有何影響?

  ⑤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結論:如圖所示:

  ⑥根據景觀圖片做出判斷:投影一組圖片(路南石林,風蝕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請同學們判斷哪些屬外力侵蝕作用,哪些屬外力搬運作用?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

  學生討論后,交流看法,老師加以點評,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基本特征。

  ⑦根據景觀圖片做出判斷:投影一組侵蝕地貌圖片(風蝕柱,黃土高原地表形態,海蝕地貌,冰蝕地貌),請同學們推測以下,上述侵蝕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蝕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說一說你的判斷理由?

  ⑧根據景觀圖片做出判斷:投影一組堆積地貌圖片(亞馬孫平原,新月形沙丘,海邊的沙灘,冰積地貌),請同學們推測以下,上述堆積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積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說一說你的判斷理由?

  小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略)

  四、地表形態是內外力綜合作用下形成的

  (一)案例分析

  1、投影:路南石林圖片,請同學們推測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

  3、教師用投影展示一段關于路南石林奇觀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紹。

  4、得出結論:石林的形成是內、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學生活動:完成課本第77頁的活動題。

  (三)結論:任何地表形態都是在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內、外力作用在空間上相互聯系,在時間上同時進行。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反饋練習:

  1 促使喜瑪拉雅山脈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 外力作用 b 巖漿活動 c 變質作用 d地殼運動

  2 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

  a 太陽輻射 b 日月引力 c 地球內部 d 地轉偏向力

  3 在內力作用中,對塑造地表形態起著最主要作用的是:

  a 變質作用 b 巖漿活動 c 地殼運動

  4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地殼運動分成兩種:------------、--------------。

  5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3

  第四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廣州六中 黃鳳金

  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部分課標分析:

  課標的對象是地貌,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和成因。地表形態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是通過板塊構造學說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構造,側重于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層是通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進行說明。

  課標要求是結合實例,分析地表形態的成因,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把山岳這部分作為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案例插入到這個課時中。不打算對山岳的形成獨立地、詳細地解釋,而主要通過圖片和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山岳的成因及其特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質作用的種類。

  3.讓學生明白海陸、高山、裂谷的分布和變化。

  4.學生能辨認各種地質構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結合地質作用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生產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并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我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我將加入比較多的圖片說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3.教材中關于山岳部分比較詳細,我在教學安排時,只要求學生根據地質作用的知識解釋山岳的成因和特點。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用圖片較直觀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態引導學生分析其特點及成因。

  實驗法──學生通過書等工具,重現地殼運動的過程及特點。

  模擬情景──帶學生進行野外觀察,探討地表各種山岳的成因。

  討論法──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例如褶皺對生產和采礦的影響。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教學目的

  地質作用及分類

  圖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質作用是各種地表形態的塑造力量

  內力作用的表現類型

  圖片(火山、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展示+學生討論

  得出2種主要的內力作用(老師補充變質作用),介紹火山的特點

  地殼運動特點

  實驗法海綿模擬地殼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殼運動的分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發問——地殼運動的原因

  板塊構造學說

  同學們演示板塊間受擠、拉伸等情況)、多媒體介紹

  板塊運動是導致地殼運動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原因(受擠壓——高山、海溝,張裂——裂谷、海洋)

  褶皺山、斷塊山

  情景創設——小明進行野外觀察時所拍到的各種圖片進行分析

  褶皺、斷層的成因、特點

  褶皺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情景創設——地質勘察隊要解決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問題

  了解背斜與向斜的特點

  褶皺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關于一張圖片的爭論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詳細過程:

  引入(5大地形的圖片)──引出地表形態的成因是地質作用(解釋名詞),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們這節課主要看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一、內力作用(名詞解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看圖:火山圖、喜馬拉雅山圖及其背景資料、東非大裂谷圖

  請問:三種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1.火山──巖漿活動,(火山結構圖講解)噴出的巖漿形成玄武巖,沒噴出的結晶成巖(花崗巖)。

  2.喜馬拉雅山──地殼上升的證據。地殼運動(請同學作示范)

  東非大裂谷──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了解地殼不同運動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

  3.補充變質作用

  二、發問──地殼為什么能運動呢?

  因為地殼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6大板塊構成,并在軟流層上漂移。

  (多媒體展示6大板塊結構圖,介紹6大板塊)

  因為地殼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所以形成各種地貌,──學生作演示,兩大板塊碰撞或張裂分別形成高山、深海溝或裂谷和海洋。

  轉折:內力作用下形成各種地形,而在地表藏著地殼運動的足跡。

  三、情景創設──小明是一位高中學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隨父親的勘察隊進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質構造以及進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時的記錄:

  一天,他們來到云貴高原的一處山地,他驚奇的發現這里山體的巖層結構十分特別,他馬上拍下了照片(附圖1),并向父親請教: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親:這座山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它是……

  (問:同學們你能解釋這座山的成因嗎?請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來跟板塊運動有關,那這樣的山就什么山?

  父親:褶皺山。并且分布很廣,比如說:……

  (小明父親為什么這么說?你能說出幾座山名嗎?)

  小明:那怎么判斷山體是褶皺山呢?

  父親:……

  (你能想辦法判斷嗎?)老師解釋褶皺的背斜和向斜及巖層的新老關系。

  小明高興的記下父親說的方法,繼續往前走。突然他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處懸崖,(圖2),他問父親:這又是什么山?

  父親說:斷塊山。

  小明問;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親:你可以作個實驗,拿幾塊餅干按剛才褶皺時的演示,看結果。

  小明:……

  (請你來做,并歸納斷塊山的成因)

  父親:很好,看到嗎?巖層承受不了壓力就會斷開,并錯位,上升的就成為斷塊山或地壘,兩個斷層間下降的叫地塹,一般成為平原或谷地。

  (請你畫出斷塊山示意圖,并判斷下圖地貌屬于什么)

  小明:哦,是這樣的。

  此時,勘察隊的隊長說,我們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們畫的地質圖討論。小明一看,(圖3),只見父親指著一點說,我們可以在這建條隧道。

  (請問,父親指的是哪點,為什么)

  小明聽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

  問:爸,你錯了,你剛才說背斜一般成山,這里畫錯了。

  (請問,小明說得對嗎?為什么?)

  父親說: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學們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再介紹。

  總結:填表

  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殼運動,包括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3.地質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變質巖

  外力作用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理解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3、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4、通過運用三大類巖石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圖,提高學生圖解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搜集資料、觀察圖像、獨立思考、交流合作等過程,使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知識的內涵。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殼運動的特征。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幫助學生確立矛盾對立統一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地表形態的形成和發展;了解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形成過程的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同學們在初中就學過“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人們用滄海桑田這個成語來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大,或者變化快。地理當中我們一般指的是海陸變遷。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海陸的這種變遷進而形成了美麗的傳說。現代科學考察發現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遺跡”也證明了這種傳說是有事實依據的。

  【講授】內外力作用概述

  我們把這兩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導致地表形態出現改變的內外力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活動】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一、二小節,回答問題:

  1、內外力作用的能量各來自什么?

  2、內外力作用各通過哪些形式表現出來?

  3、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何不同呢?

  [學生]:①內力作用能量都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②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是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現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

  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緩。兩種作用同時進行,結果相互影響。

  【講授】內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體顯示圖片

  “基拉韋厄火山的大爆發、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變質作用”圖片[學生討論]略

  [總結]內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內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有主次之分,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過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它們的運動形式、對地表的影響是怎樣的?

  [學生總結、教師引導]多媒體呈現

  1、地殼的水平運動

  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2、地殼的垂直運動

  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過渡]地殼的垂直運動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邊的大理石柱比較直觀地告訴了我們。

  [活動題]答案:

  ⑴下沉運動。判定依據: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看不見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運動。判定依據: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鉆孔的痕跡露出海平面。

  ⑶說明了地殼運動有循環往復的特點。

  [教師講述]在地殼運動運動中,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規模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沒有停止過,如果我們把地表形態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話,“內力作用”只是對它進行粗加工,還需要“外力作用”來對它精雕細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樣來進行這項工作的呢?

  【講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1、風化作用

  多媒體呈現“風化示意圖”

  [分析講解]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容易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的產物停留在原地,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條件。

  2、侵蝕作用

  多媒體呈現“流水的侵蝕”“風力的侵蝕”“海蝕柱”和“冰斗和角峰”圖片[提問]以上我們看到的現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這種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學生]侵蝕作用。形成侵蝕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風等。

  [講述、過渡]在水、風、冰川等侵蝕作用,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蝕地貌。同學們想一想,風化侵蝕作用的產物到哪里去了呢?

  [學生]被搬運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了堆積地貌。

  3、搬運作用

  [講述、過渡]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由高處到低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沒有形成具體的地貌形態。外力搬運物體的力量與什么有關?

  [學生]外力的速度有關

  [總結]對,當速度變小時,外力攜帶的物質就會逐漸的沉積下了,形成堆積地貌。

  4、堆積作用

  多媒體呈現“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圖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實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么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教師提問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轉承過渡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那這四種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接下來我們具體一一學習。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

  教師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圖片展示教師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轉折過渡風化作用的風化產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為外力作用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條件。外力作用還能做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展示教師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著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并說明實驗現象。

  學生總結水把沙子沖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

  教師引導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形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2.侵蝕作用

  教師講解正像同學們剛才所觀察到的,流水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就叫做侵蝕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不只來源于流水,風力、冰川、空氣也都有侵蝕作用。

  圖片展示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觀片。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了解了侵蝕作用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地貌,現在再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小實驗上來。流水把沙子侵蝕下來以后又怎么樣了呢?把沙子帶走了,這就是搬運作用。

  3.搬運作用

  教師小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4.沉積作用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沖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

  轉折過渡除了流水的沉積作用能形成沖積平原外,風力的沉積作用給人類又帶來了什么呢?

  圖片展示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

  環節三:鞏固提高

  啟發提問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學生回答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沉積作用——搬運作用

  教師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的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破壞不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他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結合在一起。

  教師總結在黑板上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記憶更加深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

  作業: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四、板書設計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6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本部分課標分析:課標的對象是地貌,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和成因。地表形態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是通過板塊構造學說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構造,側重于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層是通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進行說明。課標要求是結合實例,分析地表形態的成因,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把山岳這部分作為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案例插入到這個課時中。不打算對山岳的形成獨立地、詳細地解釋,而主要通過圖片和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山岳的成因及其特點。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2.了解地質作用的種類。3.讓學生明白海陸、高山、裂谷的分布和變化。4.學生能辨認各種地質構造,并能分析其成因。5.結合地質作用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生產的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并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我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我將加入比較多的圖片說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3.教材中關于山岳部分比較詳細,我在教學安排時,只要求學生根據地質作用的知識解釋山岳的成因和特點。教學方法:圖片分析──用圖片較直觀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態引導學生分析其特點及成因。實驗法──學生通過書等工具,重現地殼運動的過程及特點。模擬情景──帶學生進行野外觀察,探討地表各種山岳的成因。討論法──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例如褶皺對生產和采礦的影響。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目的地質作用及分類圖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了解地質作用是各種地表形態的塑造力量內力作用的表現類型圖片(火山、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展示+學生討論得出2種主要的內力作用(老師補充變質作用),介紹火山的特點地殼運動特點實驗法海綿模擬地殼受力的方向得出地殼運動的分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發問——地殼運動的原因板塊構造學說同學們演示板塊間受擠、拉伸等情況)、多媒體介紹板塊運動是導致地殼運動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原因(受擠壓——高山、海溝,張裂——裂谷、海洋)褶皺山、斷塊山情景創設——小明進行野外觀察時所拍到的各種圖片進行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特點褶皺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情景創設——地質勘察隊要解決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問題了解背斜與向斜的特點褶皺的逆地形小明和rose關于一張圖片的爭論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詳細過程:引入(5大地形的圖片)──引出地表形態的成因是地質作用(解釋名詞),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們這節課主要看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一、內力作用(名詞解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看圖:火山圖、喜馬拉雅山圖及其背景資料、東非大裂谷圖請問:三種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1.火山──巖漿活動,(火山結構圖講解)噴出的巖漿形成玄武巖,沒噴出的結晶成巖(花崗巖)。2.喜馬拉雅山──地殼上升的證據。地殼運動(請同學作示范)東非大裂谷──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了解地殼不同運動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3.補充變質作用二、發問──地殼為什么能運動呢?因為地殼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6大板塊構成,并在軟流層上漂移。(多媒體展示6大板塊結構圖,介紹6大板塊)因為地殼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所以形成各種地貌,──學生作演示,兩大板塊碰撞或張裂分別形成高山、深海溝或裂谷和海洋。轉折:內力作用下形成各種地形,而在地表藏著地殼運動的足跡。三、情景創設──小明是一位高中學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隨父親的勘察隊進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質構造以及進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時的記錄:一天,他們來到云貴高原的一處山地,他驚奇的發現這里山體的巖層結構十分特別,他馬上拍下了照片(附圖1),并向父親請教: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父親:這座山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它是……(問:同學們你能解釋這座山的成因嗎?請大家作出示范)……小明:哦,原來跟板塊運動有關,那這樣的山就什么山?父親:褶皺山。并且分布很廣,比如說:……(小明父親為什么這么說?你能說出幾座山名嗎?)小明:那怎么判斷山體是褶皺山呢?父親:……(你能想辦法判斷嗎?)老師解釋褶皺的背斜和向斜及巖層的新老關系。小明高興的記下父親說的方法,繼續往前走。突然他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處懸崖,(圖2),他問父親:這又是什么山?父親說:斷塊山。小明問;那它的成因是什么?父親:你可以作個實驗,拿幾塊餅干按剛才褶皺時的演示,看結果。小明:……(請你來做,并歸納斷塊山的成因)父親:很好,看到嗎?巖層承受不了壓力就會斷開,并錯位,上升的就成為斷塊山或地壘,兩個斷層間下降的叫地塹,一般成為平原或谷地。(請你畫出斷塊山示意圖,并判斷下圖地貌屬于什么)小明:哦,是這樣的。此時,勘察隊的隊長說,我們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們畫的地質圖討論。小明一看,(圖3),只見父親指著一點說,我們可以在這建條隧道。(請問,父親指的是哪點,為什么)小明聽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問:爸,你錯了,你剛才說背斜一般成山,這里畫錯了。(請問,小明說得對嗎?為什么?)父親說: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同學們什么是外力作用呢?)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再介紹。總結:填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1.__________

  2.地殼運動,包括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3.地質作用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變質巖外力作用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使學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理解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各種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地表形態的演化的。

  4.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掌握各類巖石形成的地質作用。

  二、能力目標

  1.能夠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3.地質構造及其與地貌的對應關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

  【教學難點】 1.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內力、外力作用的關系。

  3.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導入新課】 (放映幻燈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地表形態,即地貌。我們現在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整個地殼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鏡頭,地貌自形成以來就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如“滄海桑田”、“海枯石爛”等變化,有哪些實例可說明地球表面發生過“滄海桑田”的變化呢?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概括】地殼和宇宙間一切物質一樣,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態的形態是如何營造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課題

  【講授】內力作用

  【提問】哪位同學能夠例舉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改變地表面貌的實例?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過渡】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具體劃分有很多種,但歸納起來看可以劃分為兩種,即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內力作用.一、內力作用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3.各種內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勻?試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放映幻燈片】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由于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4、分類(根據運動方向和性質):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材料】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而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卻在不斷縮小。

  【啟發提問】 (1)上述地殼運動屬于水平運動還是升降運動? (2)請預測一下,千萬年后紅海和地中海可能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相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資料證明,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是其各個部分不斷發生著水平運動。

  【活動】內力作用舉例

  【放映幻燈片】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 【啟發提問】 (1)請分析一下這里海岸變動情況?

  (2)設想一下升降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師總結】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的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凹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講授】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放映幻燈片】學生思考:渤海與中國臺灣海峽兩案例

  5、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教師講解】在地殼運動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當然,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導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們學習了內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個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這座雕塑還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這把細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講授】外力作用

  【提問】閱讀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放映幻燈片】1、概念、能量來源

  2、表現形式

  【導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講授】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8第二段和圖,

  思考:

  1.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各物質循環過程發生的條件?)?

  【學生回答】

  1.巖漿巖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 沉積巖是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 變質巖是各種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

  2.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教師總結歸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可以用下圖說明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特點:(幻燈片展示)

  課后小結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上圖教師進一步指導講解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2.地殼物質循環的特點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巖漿-各種巖石-新巖漿

  (2)地殼物質與地球內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即內、外力作用

  (3)由大氣、水、生物參與地殼物質循環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通用7篇) 相關內容:
  • 第一冊意志——力量的源泉(精選2篇)

    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思想政治一年級上冊第70-72頁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 “意志”是在學生學習了善于調節情緒的基礎上,來學習意志品質。...

  • 25團結的力量(通用2篇)

    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4.會舉例說明“團結就是力量”。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團結起來力量大(通用3篇)

    目標 使幼兒懂得團結合作的重要,培養合作精神。 準備 各種頭飾、道具、布帶若干。 過程 活動(一) 1.講故事《拔蘿卜》。講完后,引導幼兒理解“團結起來力量大”的主題。 2.故事表演《拔蘿卜》。體會團結的重要性和合作成功的愉快。...

  • 《熱愛的力量》閱讀答案

    每一個人在成功之路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喬丹能夠成功,是因為熱愛給他戰勝困難的力量。小編整理了《熱愛的力量》閱讀答案相關知識,快來學習學習吧!熱愛的力量美國是一個酷愛籃球的國度。這個國度里有一個視籃球如生命的孩子。...

  • 25團結的力量

    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4.會舉例說明“團結就是力量”。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教育筆記:表揚的力量

    總感覺每天都是在孩子們的吵吵鬧鬧中度過,似乎他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越聊越開心,越聊樂起勁兒。每次老師喊上一句“安靜”,孩子們會停下片刻,然后,仍然繼續著他們愉快地聊天。...

  • 教育隨筆:夸獎的力量

    “老師,小班的小朋友把球落在院子里,我去送給老師,好吧!”下午戶外活動結束,我和大班的孩子剛走進活動室,就聽到我班“大力士”躍躍的高嗓門喊我,回頭一看,他正氣喘呼呼的抱著兩個大皮球呢!...

  • 教育筆記:化解隔閡的力量是愛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希望我們班的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記得去年我所在的班級有個叫劉煥的孩子,特別不愛說話,所以也不引人注意,以至于她由于出水痘沒來上幼兒園好多小朋友竟然沒有發覺。...

  • 有感于《積極人生的十種力量》

    《積極人生的十種力量》的作者是美國的理查狄維士。他認為在危機四伏的年代,有什么能比一份積極的心態更重要;練就永不退縮的心態,方能在困境中汲取奮進的力量。積極思考是培養領導力、取得事業進展的關鍵。...

  • 教育隨筆:自信的力量

    我們班的俊俊小朋友,什么事情都不愿自己做。在幼兒園,吃飯了,他坐在桌子邊看著老師,就是不動手,提醒他快吃,他卻說:“老師喂!”該睡覺了,站在床邊也不動,等老師給他脫衣服、穿衣服,有時候還讓小朋友幫他穿鞋……針對這樣的情況,...

  • 教育隨筆:別小看午睡的力量

    作為一名帶班的班級老師,在每天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要善于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不足,如果出現問題了就要解決,來進行幫助。 最近我發現班里有一個小女孩子在午睡時不睡覺,后來觀察發現她的口袋里有玩具吸引著她,為了讓孩子能夠安穩的睡...

  • 教育隨筆:父母的力量

    寶寶今年兩歲半了,我從未為寶寶的洗臉.刷牙.洗腳等衛生方面的事情操過心。因為從寶寶很小的時候,我和他爸的洗漱寶寶都在現場“觀摩”,等到能走路,自己能拿東西的時候,寶寶就跟在我們旁邊模仿我們的洗漱過程,而且有模有樣。...

  • 愛的力量是無窮的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期盼,那就是對愛的渴望。孩子都希望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自己、重視自己。所以很多時候,老師一句激勵的話,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能激起孩子前進的動力。...

  • 教育筆記:擁抱的力量

    午睡起床了,起床啦,穿衣服,小便,洗手,吃點心。第一個是小雨,當我伸手開始幫他整理的時候,老師,我好喜歡你。其實他的這句表白我已經習以為常,他很樂意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喜愛,于是我回以一個深深的擁抱,我也喜歡你。...

  • 意志的力量

    課題第3課優良的意志品質第二時意志的力量課型新授教學目標與知識點1、感受意志的力量,懂得優良的意志品質對自己的成長有利。2、知道意志的作用:能激發人的潛能,是行動的強大推動力,是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 高一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大片 | 国产成人精品999视频 | 久久a视频 | 黄色av免费在线播放 | 二区三区av | 性8sex8春暖花开亚洲地址 | 黄色特级片黄色特级片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欧美色 | 91av视频免费观看 | 国内av网站| 久色精品 | 日本道欧美一区二区AAAA | 又色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网站 | 亚洲熟妇丰满大屁股熟妇 | 中文字幕理论片 | 色18亚洲美女 | xxxxxxxxx欧美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 91成人免费版 | 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av卡三 |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 久草性视频 | 国产乱搞 | 在线观看av大片 | 麻花传媒mv一二三区别在哪里看 | 粗长巨龙挤进新婚少妇未删版 | 又爽又色又高潮的免费软件 | 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a在线观看 | 日日夜视频 |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在线看 | 最近韩国动漫hd免费观看 | 天天做夜夜做狠狠做 | 日韩av有码在线 | h网站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