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團結的力量(通用2篇)
25團結的力量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
4.會舉例說明“團結就是力量”。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團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并能舉例說明團結就是力量。
教學準備:
筷子、生字卡、錄音機、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實驗激趣。
1.出示筷子,讓學生分組先試著折斷一根,再將四雙筷子捆扎在一起讓學生折斷。
2.匯報實驗結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師述:我們都能輕而易舉地把一根筷子折斷,可是都沒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雙筷子折斷,大家開動腦筋分析了出現這兩種結果的原因。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與我們實驗相似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朗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正音:長(zhǎng)老 折(zhé)斷 攙(chān)扶
3.同桌互相讀,互相檢查。
4.小組中分段讀。
5.討論交流:你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課文講農夫的8個兒子,從小總是打打鬧鬧,互不相讓,有時為了一點小事也吵得不可開交。農夫很傷腦筋,于是請來了村里最有學問的長老用折筷子的辦法教育他的兒子。)
三、自學生字新詞。
1.找出生字詞,自由識記。
2.認讀生字詞,交流識記方法。
3.指導識記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記憶:
尤—憂 快—筷 弟—遞 困—捆 張—漲
(2)采用換部首的方法記憶:
優—憂
4.你從本課中積累了哪些新詞?將它們添加到“我的詞語庫”中。
5.指導書寫會寫字:憂、筷、遞、折、繩、捆。
四、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認讀生字詞。
2.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理解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讀。思考:農夫請教長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討論。
(1)他們的父親為什么很傷腦筋?“此”是指什么?(8個兒子從小總是打打鬧鬧,互不相讓,有時為了一點小事也吵得不可開交。)
相機理解詞語意思。互不相讓:兄弟之間誰都不謙讓。不可開交:無法擺脫或解決。開交:解決,結束。交:糾纏、相錯。
(2)老父親為什么日夜擔憂?“這事”指什么事?(八個兒子自己只顧自己,像一盤散沙。)老父親擔憂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齊讀。
三、理解課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思考:長老用什么辦法教育農夫的兒子?
2.交流討論。
(1)長老用什么辦法教育農夫的兒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時,兒子們說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時折時,兒子們是什么表情?
(4)為什么一根筷子輕輕一用力就折斷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難折斷呢?
(5)這時候農夫對兒子們說了些什么?用“——”畫記有關句子。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農夫說的話的理解。
3.齊讀。
4.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團結就是力量嗎?
四、發散思維,感悟課文。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討論: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兒子們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學們平時喜歡聽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創作《團結的力量》的下篇并講給大家聽。想象:八個兒子親親熱熱地攙扶著老父親回家后,他們會怎樣做?
五、總結全文,欣賞歌曲。
1.通過學習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2.總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團結力量大,團結起來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老師相信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一定能互幫互助,團結合作,因為我們知道了團結就是力量。
3.欣賞歌曲《團結就是力量》。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團結的力量》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25團結的力量 篇2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詞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八個獨生子的表現,讀懂長老的辦法。
過程與方法:
讀文感情、拓展體會“團結力量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團結就是力量”,懂得要團結互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團結的力量”。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取出一根竹筷,指名上臺折斷。
2、教師取出剩下的九根筷子,捆成一捆,指名上臺折筷子。
3、學生反饋:折不斷。
4、導入 :一根筷子孤零零的當然容易折斷,而九根筷子捆在一起互相依靠,當然不容易折斷,這就是團結的力量。
5、板書課題。
二、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碰到生字讀讀記記。
2、分段指名讀課文。
3、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詞,指名帶讀。
5、說說:這些生字在讀音和書寫上要注意什么?
6、教師強調識字難點,學生齊讀詞語。
三、再讀課文,感知大意
1、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按照提示把課文分為兩個部分。
(1)兒子不團結,農夫日夜擔憂。
(2)長老想辦法教育兒子們要團結。
4、分段反饋,評議。
四、學習第一部分,了解農夫的擔憂
1、學生自由讀課文1、2自然段。
2、畫出這兩段中描寫農夫心理的語句。
3、指名反饋:
(1)他們的父親為此很傷腦筋。
(2)老父親為這事日夜擔憂。
4、教師引導理解,體會兒子的不團結,父親的憂愁。
(1)“父親為此傷腦筋”中“為此”指的是為了什么?
(2)“父親為這事日夜擔憂”中的“這事”又指什么事?
(3)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兒子表現的語句,進行朗讀。
(4)引導體會句中“總是、有時、仍然,像一盤散沙”,感悟兒子們的極不團結,極端自私,從而意會農夫的憂愁。
5、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2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教師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認讀并擴詞。
2、說說:故事中的農夫為了什么事面日夜擔憂?
3、齊讀課文第1、2自然段。
4、導入 :看著8個親兄弟如同8個陌生人,農夫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去請教村里最有學問的長老,結果如何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了解長老的辦法
1、學生默讀課文3—8自然段。
2、說說長老用了一個什么辦法教育這些兒子?
3、學生齊讀課文4—7自然段,感知長老的辦法。
(1)從文中找出描寫兒子們折筷子的句子,朗讀,比較。
(2)體會一根筷子容易折斷,而八根筷子折不斷。
4、讀課文第8自然段,體會長老的用意。
(1)指名讀農夫的話。
(2)練習將話中的感嘆句改為陳述句。
(3)結合農夫的話,說說長老的用意。
(4)有感情地齊讀農夫的話。
5、導言:大家都明白了長老的用意,那兒子們明白了嗎?他們是怎么做的?
6、學習課文第9自然段。
(1)指名反饋提出的問題。
(2)理解“輕聲地互相道歉、親親熱熱地攙扶老父親”,感悟兒子們痛改前非。
(3)想像:獨生子們互相道歉時會怎么說?
(4)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九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拓展體會
1、學生齊讀全文。
2、說說:你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啟示?
3、拓展: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團結就是力量嗎?
4、交流:展示、介紹有關團結協作的成語或格言。
板書:
互不相讓互相道歉
折筷子
只顧自己親親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