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一、教材所對應的課標要求:
1.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二、課程標準解讀對上述課標的闡述:
第1條(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從本條“標準”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第2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巖石及巖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巖漿上侵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巖漿巖,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巖,巖漿巖和沉積巖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巖漿。本條“標準”對地殼,巖石等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可根據教學需要做靈活處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編寫是如何體現上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
地表形態是地球內力與外力相互作用下地殼物質運動的結果。地表形態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對于地表形態的概念,通常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宏觀形態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觀形態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共編寫了三節書,這三節書的內容要點及對應的課標要求列表如下:
從以上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三節書中,都包含了“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這一條要求。但在每一節書中對這條標準的學習側重點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態的變化。所以在第一節的教學中不應該涉及過多的微觀的地貌形態的名稱。本節教材把地殼物質循環放在內、外力作用之后才來講述,主要依據是:在地殼物質的復雜變化過程中,巖石要實現轉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個是外力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否則是難以進行的。先講述內、外力作用,可以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奠定基礎。
教材第二節以山岳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與第二節山岳相對應,教材第三節則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