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d 、請學生演示:用一張白紙當作地殼,演示它怎樣運動才能形成喜馬拉雅山?
e、學生繼續演示:如果把這張白紙向兩邊拉,地表會是什么樣子?(舉例:東非大裂谷)
f、投影中國山脈分布圖,討論:
①地殼作怎樣的運動才會導致我國山脈形成圖中的分布格局?
擠壓。南北走向的山脈的形成,只要是地殼作東西方向擠壓形成;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是地殼作南北走向的擠壓形成。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山脈以東西走向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擠壓發生得較多。
②擠壓運動的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
方向與地表呈水平的關系。
g、小結:地殼運動的主要形式是水平運動。地殼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和斷裂帶。
h、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活動1:圖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邊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海岸的地殼發生勒哪種方向的運動?
下沉運動。
②公元15~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又發生了哪種方向的運動?
上升運動。
③那不勒斯海岸地殼的運動方向有幾種?地殼的這種運動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
兩種:向上或向下運動。其方向與地表呈垂直關系。
小結:這是地殼運動的另一種形式-垂直運動。投影垂直運動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地殼垂直運動常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的變遷。
(結論):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和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學生討論:課本p75 活動 2:
結合初中學過的“中國地形”,解釋下面兩句話:
(1)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
(2)我國的地形呈網格狀分布。
小結: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山脈,制約著其他地貌單元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
投影: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
學生觀察陸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殼形態。討論這些地殼形態的成因。
結論:內力作用在大陸上形成了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陸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兩個全球地貌單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陸分布格局。
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得地表形態變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討論:黃埔古港的位置為什么要遷移?造成港口淤積的泥沙是從哪里來的?河水能量的主要來源是什么?泥沙淤積對地表形態帶來了哪些影響?
2、(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問題: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每種表現形式之間有何聯系?各對地表形態有何不同的影響?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為什么?(要求學生思考,并不是要學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師生互動)引導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四種(或五種)表現形式的名稱能夠說出來,但未必能理解,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回答后通過演示實驗以及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一步一步展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以此來突破教學的難點。
①實驗演示:
實驗1:選擇一塊非常完整和堅硬的花崗巖,用花灑在花崗巖石頭上淋水片刻,觀察花崗巖有何變化?
實驗2:把花崗巖換成一塊結構疏松的大土塊,用花灑在土塊上淋水片刻,觀察有何變化?
②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實驗的石塊和土塊的性質不一樣,實驗1的石塊沒有被風化,難以被侵蝕,而土塊已被風化,易被侵蝕,由此理解風化作用為侵蝕作用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