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3、請你簡要推測晶晶到達地表的過程。(由學生討論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覺得累了,便在一處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來,并且開始重重地壓在自己的身上。他們商量著,決定回家去,但是怎樣才能回到“巖漿之家”呢?這時,身邊一位“老者”笑著說:“要回家,你們還要經歷兩次大變化,而且還要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
4、請你推測說明他們要經歷的重大變化是什么?這些變化怎么樣才能發生?(學生討論之后,由教師補充說明,尤其是固結成巖和變質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終于回到了可愛的“巖漿之家”,并向沒有到過地表的巖漿伙伴們講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經過。
5、請你為亮亮和晶晶繪制一幅簡單的示意圖,以便他們講述自己這次地表之旅的經過。(1)在圖中應注明他們在旅途當中發生的主要變化及變化的相關條件。(2)圖中還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時,可以及時回到“巖漿之家”的途徑及其需要的條件標出。(3)示意圖要求簡明、清晰。(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圖。)
學生繪圖。(略)
小結:地殼物質循環過程是從巖漿——巖石——新巖漿的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巖石要實現轉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個是外力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否則是難以進行的。
承轉: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二、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討論:印尼世紀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從哪里來?導致印度洋上部分島嶼位置和地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問題:①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它們在表現形式上有何差異,對地表形態有何不同的影響?內力作用中,哪一種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為什么?(要求學生思考,并不是要學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師生互動)引導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三種表現形式的名稱能夠說出來,但未必能理解,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解。關于三種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有何影響?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掌握,故在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穿插動畫和視頻以及演示來突破:
①講解什么是變質作用,結論: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由于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殼深處,它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②巖漿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播放火山爆發錄像,請學生觀察并描述火山爆發對地表形態帶來的影響。結論: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巖漿噴發,經冷卻凝固后形成巖漿巖,噴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巖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a、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圖片,視頻及背景資料:喜馬拉雅山,經過4000萬年的抬升,才成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脈。這個世界最高山脈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繼續升高著 。
b、學生討論:喜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塊及其褶皺山形成示意圖,整理學生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形成的褶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