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學設計人教版
課題 4.3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教師姓名 趙
學科(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實驗板) 章節(jié) 第四章第三節(jié)
學時 1 年級 高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① 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② 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理解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③ 理解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 方法與過程::① 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② 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的措施 1、 教學重點:①河谷的演變過程;②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教學難點:①如何區(qū)分河流侵蝕的三種形式;②怎樣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3、解決辦法:①通過讀圖分析和學生上講臺在白板課件上演示、活動參與去化解難點②通過有效利用交互式白板課件,將河谷的演變、作用形式動態(tài)地展現(xiàn);③通過白板動態(tài)演示將河流侵蝕、堆積地貌特點及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歸類、區(qū)別出來,使學生便于記憶。
學習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對本節(jié)教材所出現(xiàn)的一些地理名詞如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都已比較熟悉;教材所選擇的案例如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活動安排的內容如黃淮海平原的資料,學生也有所了解,學生的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有利于三維目標的落實。但由于學生閱歷較淺,受知識面的局限,對教材中河流三種侵蝕作用方向的理解,對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活動要求的完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看待問題的視角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媒體使用及分析(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功能)
環(huán)節(jié)一
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 展示長江流域圖、三峽、荊江河段以及上海(入海口)三處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觀圖 情境引入,引發(fā)興趣。
圖片展示,文字介紹
批注、修改、顏色強調
動作面板
環(huán)節(jié)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1. 河流侵蝕地貌
(1) 三種方式河流侵蝕的的概念、對地貌的影響
(2) 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tài)
(3) a/b哪邊是凹岸,哪邊是凸岸,哪邊侵蝕哪邊堆積?要建港口應該在哪里建立?
(4) 展示甲乙丙三幅不同時期河谷形態(tài)圖,思考三峽、荊江、上海處分別對應哪副圖?
1.展示圖片: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是什么?
2.觀察、對比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tài),結合圖片,思考不同時期河谷形成的過程(深、淺、寬、窄等)
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并在白板上繪圖,從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
背景填充、動作面板
對象移動、更改大小
聚光燈、遮屏、熒光筆
放大以及對象復制、移動克隆、回放功能
環(huán)節(jié)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河流堆積地貌 2. 河流堆積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