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設計人教版(精選2篇)
《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1
課題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教師姓名 趙
學科(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實驗板) 章節 第四章第三節
學時 1 年級 高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① 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② 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理解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③ 理解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 方法與過程::① 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② 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的措施 1、 教學重點:①河谷的演變過程;②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教學難點:①如何區分河流侵蝕的三種形式;②怎樣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3、解決辦法:①通過讀圖分析和學生上講臺在白板課件上演示、活動參與去化解難點②通過有效利用交互式白板課件,將河谷的演變、作用形式動態地展現;③通過白板動態演示將河流侵蝕、堆積地貌特點及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歸類、區別出來,使學生便于記憶。
學習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對本節教材所出現的一些地理名詞如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都已比較熟悉;教材所選擇的案例如黃河三角洲的發育、活動安排的內容如黃淮海平原的資料,學生也有所了解,學生的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有利于三維目標的落實。但由于學生閱歷較淺,受知識面的局限,對教材中河流三種侵蝕作用方向的理解,對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活動要求的完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看待問題的視角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媒體使用及分析(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功能)
環節一
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 展示長江流域圖、三峽、荊江河段以及上海(入?冢┤幉煌暮恿鞯孛簿坝^圖 情境引入,引發興趣。
圖片展示,文字介紹
批注、修改、顏色強調
動作面板
環節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1. 河流侵蝕地貌
(1) 三種方式河流侵蝕的的概念、對地貌的影響
。2) 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
(3) a/b哪邊是凹岸,哪邊是凸岸,哪邊侵蝕哪邊堆積?要建港口應該在哪里建立?
。4) 展示甲乙丙三幅不同時期河谷形態圖,思考三峽、荊江、上海處分別對應哪副圖?
1.展示圖片: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是什么?
2.觀察、對比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結合圖片,思考不同時期河谷形成的過程(深、淺、寬、窄等)
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并在白板上繪圖,從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的形成過程
背景填充、動作面板
對象移動、更改大小
聚光燈、遮屏、熒光筆
放大以及對象復制、移動克隆、回放功能
環節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河流堆積地貌 2. 河流堆積地貌
。1) 洪積-沖積平原(山前)
。2) 河漫灘平原(中下游)
。3) 三角洲(入海口處) 展示不同河段沖積平原圖片:
(1)在山前,河流的落差如何?流速如何,當流出山口時為什么形成沖積扇?
。2)河流中下游,流速如何?河漫灘是怎么形成的?多個河漫灘連成片會怎樣?
。3)河流入?谔帲貏萑绾,河流流速怎樣?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并在白板上繪圖,從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河段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沖積平原及其形成過程
動作面板、對象移動、對象復制、移動、更改大小、背景填充聚光燈、遮屏、熒光筆、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
環節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河流沖積平原的優勢條件
2.高原、平原、山地聚落分布、原因以及形狀 1.提問過渡:四大文明古國為何都選擇依水而居?
2. 展示廈門、攀枝花、烏鎮城市沿河分布圖,思考為什么這三個城市都沿河分布?
3.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提供了那些便利條件?
4.圖4.23 ,活動題
對象復制、移動、更改大小、熒光筆、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圖片展示,文字介紹
批注、修改、顏色強調
動作面板
《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癡”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