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單元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教案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教學設計一、對課標的解讀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本條課標的行為動詞是“分析”,屬于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是能夠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該標準的行為條件是“結合實例”,對學生達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進行了限定,即要通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來得以實現。二、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看問題的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三、學法和教法分析①學法:討論探究法(課堂上通過與同桌的討論,相互交流,探究學習,達到學習成果共同分享、在快樂中共同成長的目的)、觀察對比法(課堂上觀察圖片并進行對比,達到提高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的目的)。②教法: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河流的發育及演變過程。 ②區分溝谷與河谷。③理解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蝕地貌的基本形態。⑤歸納出河流在侵蝕的同時往往也會發生堆積作用,從而形成河流的堆積地貌。⑥綜合分析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掌握各種堆積地貌的形態、分布地區。(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②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地圖、風景圖片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①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②在學習中了解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同時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③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五.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河流的演變過程;對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教學難點: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六、教學過程從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和長江三角洲的地形特點引入新課(一)、河流的侵蝕地貌1.河流侵蝕的類型【引導看材料】選擇我國最大的一條河流——長江來了解河流地貌的情況。讓學生看圖回顧長江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看情境】通過本情境的設置,主要讓學生分析長江上游虎跳峽河谷、中游河谷和下游地貌的特點,進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師生列表歸納溯源侵蝕 、下蝕 和側蝕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形式
概 念
對地貌的影響
溯源侵蝕
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下蝕
垂直于地面的侵蝕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側蝕
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導讀書】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為一種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是如何一步步發育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