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性大氣環流(精選2篇)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季節性移動規律,掌握季風的形成、分布與特點。
能力目標: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流圖上理解并識記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在季風形成圖上理解季風的成因與特點。
德育目標: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熱量與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響各地的天氣與氣候,認識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制約的辯證關系。理解季風環流對我國氣候的影響,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近地面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分布和季節性移動規律。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的形成、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形成的動態過程。季風的形成以及東亞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通過創設情景,利用假設條件的逐步否定,引導學生漸進式的分析問題,最終得到符合實際條件的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探究式教學〔在對基本理論的處理上,做到“重新發現”與“重新組合”,強調自主學習。〕
教輔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課〕大氣時刻在運動,大氣運動最簡單形式是熱力環流,它所發生的區域可以是一個小區域,比如城市風等,也可以是一個大區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這樣的環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是本節課咱們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2.4全球性的大氣環流〔板書〕
〔講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規律的大氣運動
作用與意義: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促進高低緯、海陸間水熱交換
〔講授〕1.單圈環流:
〔動態過程演示:以北半球為例〕為簡化起見,考慮三條假設條件,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為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赤道因緯度低,太陽高度大而終年炎熱,大氣因受熱膨脹上升,兩極因緯度高,太陽斜射而終年嚴寒,大氣冷卻收縮下沉。進而在赤道與兩極之間形成單圈閉合環流。
〔講授〕2.三圈環流
假設地表性質均一,但考慮地球自轉,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為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動態過程演示:以北半球為例〕
〔分析〕①關于低緯環流
赤道大氣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壓帶;赤道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轉西南風再到西風。結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積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壓帶;在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一部分氣流流向赤道低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東北信風帶。這樣在赤道與30°n之間就形成低緯環流圈。
②關于中高緯環流
在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還有一部分氣流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盛行西風帶(西南風向),與此同時,在近地面從極地高壓帶向南流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極地東風帶(東北風向)。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這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升氣流到高空分別流向副高與極高上空,補充其下沉氣流。這樣在30°n與北極之間分別形成中緯環流圈和高緯環流圈。
〔分析〕①關于低緯環流
〔結果〕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風帶。
〔指導學生觀察回答〕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名稱,位置與分布規律。
①氣壓帶、風帶相間分布并且氣壓帶以赤道為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
②風帶風向在北半球中低緯呈“s”型。
〔學生活動〕補充南半球的氣壓帶與風帶分布。
〔分析〕氣壓帶的成因
①赤道低壓帶與極地高壓帶是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空氣運動而形成的,屬熱力原因。
②副熱帶高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是由于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變化而形成的,屬動力原因。
〔講授〕3.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
〔動態過程演示:以北半球為例〕引起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往返移動。具體來說,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隨太陽直射點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講授〕4.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導入〕由生活現象:盛夏中午,在沙灘或游泳池邊,光腳在下水前后感覺一樣嗎?為什么?
〔總結〕下水前在沙灘上光腳感覺熱乎乎的,下水后感覺卻很溫和。因為在同樣日照條件下陸地吸熱快,故積累的熱量多,而海洋吸熱慢,積累的熱量就少。我們就把陸地與海洋在獲得熱量方面的這種差異稱之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學生讀圖2.16與圖2.17觀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圖上副熱帶高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為什么南北半球氣壓帶分布存在差異?
〔總結〕①南半球兩個氣壓帶基本都沿緯線方向呈帶狀分布,特別是在30°s以南地區。而北半球氣壓帶斷裂成塊狀,尤其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氣壓帶被分割為一個個范圍很大的高壓區和低壓區;
②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決定的。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且海陸相間分布,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溫對比與季節變化,進而影響海陸冬夏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從而破壞了氣壓帶與風帶的帶狀分布規律,在同緯度海洋與陸地之間形成高低壓相間分布,完整的氣壓帶斷裂成塊狀;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故地表性質單一,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北半球為例〕
〔拓展:課后自學完成小論文〕“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與旱澇”
〔過渡〕以上我們了解了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狀況;除三圈環流外,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重要組成部分,像黃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就是指我國東部的季風,下面咱們就學習季風環流。
二、季風環流〔板書〕
〔學生思考〕①季風的概念?
②季風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區?風向在海陸間如何變化?
③為什么亞洲東部的季風最顯著?
〔分析講解〕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顯著,主要是它地處世界最大陸-亞歐大陸與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極大,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從內陸吹向海洋,低溫干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高溫濕潤。
〔學生讀圖思考〕我國西南地區及南亞季風是怎樣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壓移到赤道以南,南亞受冬季形成于亞歐大陸的亞洲高壓影響,吹東北季風,因冬季風遠離源地,故勢力較弱;夏季,由于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赤道低壓與形成于亞歐大陸的印度低壓連成一體,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會帶來大量水汽并形成豐沛降水。可見南亞季風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共同影響下形成的。
〔總結〕
亞洲東部季風
我國西南與南亞一帶
相同點
成因都涉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風向都是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比較濕潤,冬季相反
不同點
成因
只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
成因還涉及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不同
偏南風(夏)偏北風(冬)
西南季風(夏)東北季風(冬)
風力強弱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
板書設計: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2.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各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3.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環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識;培養讀圖能力。
德育目標:意識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深刻影響,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季風環流的形成。
[教學方法]設疑,啟發,層層推進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強調促使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熱不均。
2.導入新課: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為熱量五帶,高低緯度間存在著熱量的差異,在赤道與極地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熱力環流。
(學生活動:畫出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多媒體展示此熱力環流。
二、新課講授:
(一)單圈環流
師:剛才同學們畫的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因為在這個熱力環流中存在著很多假設條件,請同學們找出這些假設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總結如下:
1.地球不自轉。
2.地球不公轉。
3.地球表面性質均勻(平坦,無海陸之分)
4.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
5.無大氣異常現象。
師:當我們把這些假設條件一個個去掉后,全球的大氣環流又是什么樣呢?
(二)三圈環流
1.地球有自轉
當考慮地球自轉時,就必須考慮地轉偏向力對大氣水平運動的影響。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的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逐漸右偏成西南風,流到北緯30°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不能再繼續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北緯30°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從而形成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多媒體展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學生活動:畫出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示意圖。
2.地球有公轉
三圈環流中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緯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轉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多媒體展示“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季風環流
3.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
海陸的熱力性質差異會影響海陸的氣壓分布。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冷高壓。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多媒體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全球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
學生活動:
比較:7月北緯30°處的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分布;
1月北緯60°處的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分布。
師:(總結)冬、夏海陸上的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尤其是大陸東岸,風向會隨著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形成季風環流。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多媒體展示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
學生活動:分析比較東亞和南亞的季風環流形成有什么不同?
師:(總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等也是形成季風的因素。如南亞的季風環流。
4.地球表面有地形的差異
地表的地形差異,尤其是大范圍的地形單元也會影響大氣環流,如青藏高原等。小尺度的地形也會影響局部地區氣候。總之,地形的差異會使大氣環流變得更加復雜。
師:除以上因素影響大氣環流外,還有哪些因素也會對大氣環流產生影響呢?
學生回答:1.人類活動,如“溫室效應”等。
2.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妮娜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師:(總結)大氣環流是具有全球性規律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區輸送到另一個地區,從而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知識結構圖:
師: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基本了解到影響大氣環流的主要因素。同時同學們也提到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大氣環流。那么,現在全球的大氣環境問題都有哪些呢?同學們可以收集相關的資料,辦一份以“大氣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地理小報。
課外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以“大氣環境保護”為主題,各組辦一份地理報。
目的:
1.在校園內設置一個環境保護專欄。
2.為后面學習“大氣環境保護”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