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性大氣環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2.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各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3.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環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識;培養讀圖能力。
德育目標:意識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深刻影響,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季風環流的形成。
[教學方法]設疑,啟發,層層推進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強調促使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熱不均。
2.導入新課: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為熱量五帶,高低緯度間存在著熱量的差異,在赤道與極地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熱力環流。
(學生活動:畫出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多媒體展示此熱力環流。
二、新課講授:
(一)單圈環流
師:剛才同學們畫的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因為在這個熱力環流中存在著很多假設條件,請同學們找出這些假設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總結如下:
1.地球不自轉。
2.地球不公轉。
3.地球表面性質均勻(平坦,無海陸之分)
4.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
5.無大氣異常現象。
師:當我們把這些假設條件一個個去掉后,全球的大氣環流又是什么樣呢?
(二)三圈環流
1.地球有自轉
當考慮地球自轉時,就必須考慮地轉偏向力對大氣水平運動的影響。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的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逐漸右偏成西南風,流到北緯30°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不能再繼續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北緯30°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從而形成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多媒體展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學生活動:畫出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示意圖。
2.地球有公轉
三圈環流中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緯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轉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多媒體展示“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季風環流
3.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
海陸的熱力性質差異會影響海陸的氣壓分布。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冷高壓。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多媒體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全球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
學生活動:
比較:7月北緯30°處的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分布;
1月北緯60°處的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分布。
師:(總結)冬、夏海陸上的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尤其是大陸東岸,風向會隨著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形成季風環流。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多媒體展示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