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8.3“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通過本節的學習,一是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歷程,認識環境問題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并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二是讓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形成科學、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三是讓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途徑,明白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需全人類在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要求公眾的廣泛參與。從而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全球意識、參與意識。
就教材結構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理論、實踐”三部分內容,其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教學重點;就學生認知水平看,“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學習的難點;就教材內容的展示形式看,理論性強較為抽象。因而在學法上要重視地理形象思維和類比思維的方法指導。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一些直觀、豐富、形象的學習案例,創設一個與當前學生學習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對當前所學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具體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反思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學生討論為主)──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產生(教師點撥為主)──可持續發展概念與原則(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參與(聯系實際加以分析)。
一、教師組織討論,反思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引入新課: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師待學生回答后指出: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圍和程度逐步擴大,環境問題的內容和表現也在不斷變化。人類必須通過提高認識,調整實踐來克服人地關系間的不協調,促進人地關系的統一。
依次再現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相應的環境問題,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再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將四個階段進行列表歸類。
[投影1]閱讀高中地理圖冊(下冊)第30頁“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圖”,完成下面表格。
歷史階段
人地關系特點
相應的環境論
采獵文明時期
天命論、有神論
農業文明時期
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
地理環境決定論
工業文明時期
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惡化
征服論
新技術文明時期
協調統一
可持續發展論
[投影2]20世紀幾起重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
危害
原因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5月~10月多次發生,美國)
大多數居民患病,65歲以上老人死亡400人
該城400萬輛汽車每天耗油2400萬升,排放烴類1000多噸,盆地地形不利于空氣流通
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英國)
五天內死亡4000人,歷年共發生12起,死亡近萬人
居民取暖燃煤中含硫量高,排出大量so2和煙塵,又遇逆溫天氣
水俁事件(1953年發現,日本)
截止1991年3月,有2248人患病,其中死亡1004人
氮肥廠含汞催化劑隨廢水排入海灣,轉化成甲基汞,被魚、貝類吸收累積體中
富山事件(1991年發現,日本)
截止1991年3月,有此公害患病者129人,其中死亡116人
煉鋅場未經處理的含鎘廢水排入河中
博帕爾農藥泄漏(1984年12月,印度)
1408人死亡,2萬人嚴重中毒,15萬人接受治療,20萬人逃離
45噸異氰酸甲泄漏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1986年4月,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