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8.3“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31人死亡,203人受傷,13萬人疏散,直接經濟損失30億美元
4號反應堆機房爆炸
提問:通過材料,你認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二、認識可持續發展戰略
1.教師組織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內容,結合下列投影內容分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
[投影3]資料一:某鄉致富一例
某村文化落后,生產不發達,是遠近出了名的貧困村。村干部為了帶領大家奔小康,想出一個致富的好辦法:決定把本村麥田的土賣給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費方式給城市堆放垃圾。這樣他們兩頭進錢,是種麥收入的幾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錢,大家都很高興,衷心感謝他們的致富帶路人。
[投影4]資料二:全國著名的黃金產地招遠市有一金翅嶺金礦,金礦生產中剩下的廢棄物尾礦砂就堆在孫家村的大溝里,十幾年來尾礦就吃掉了耕地近百畝,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頃。村里和礦上共同商量,共同開發復墾,由礦上出錢,村里出勞力、機械,運來“客土”覆蓋到尾礦填平的溝壑上,形成耕地。十年來,通過這種方式復耕地15.335公頃,不僅解決了尾礦污染問題,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頃多增加到40公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請根據以上兩則資料討論:發展的含義是什么?什么樣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發展與增長有什么區別?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如何理解這些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現實行動有什么指導意義?
2.教師在三條基本原則教學時都應從時空兩角度去剖析。(詳略)
[投影5]前面的“資料一”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哪些原則?(違反了同代人之間的公平性原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要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
[投影6]將可持續發展的三項原則基本內容的結構框架圖補充完整(見下圖)。
布置學生活動:結合以上練習并參考課文第108頁圖8.11,討論:可持續發展三個內涵的相互關系。
3.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的分析,可從生態系統這一子系統的分析為切入口,突出其內部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自然規律),但現已愈來愈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指出另兩個子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存在社會經濟規律。接著按示意圖的聯系箭頭重點分析各子系統間的相互聯系與制約,突出“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標”這一觀念。同時滲透可持續發展肯定了各國的發展權,只有發展才能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也才能打破貧困加劇和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但是不能把這種發展狹義地理解為經濟的增長,只有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發展思想。最后應指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會──經濟”這一復雜開放巨系統的運行規律,自然規律被充分認識,社會、經濟規律被充分認識,自然與社會經濟規律相互交織并在更高層次上所演繹的規律也應被充分認識(盡管被真正認識可能需幾代人)。
承轉: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更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我們作為環境的管理者和消費者,能為可持續發展做些什么?
三、讓“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聯系實際,分析認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閱讀教材109頁~110頁,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