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環境問題的表現、分布、成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明確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分布和成因。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分析說明環境問題上城鄉的差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及其成因。
2.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分布和成因的學習,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與人地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分布和成因。
難點:分析說明環境問題城鄉的差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及其成因。
教學方法
啟發性教學方法和講練結合法。
教具使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設計
新課導入。環境問題是世界的熱點問題,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謀求可持續發展,使人口、資源、經濟能夠共同發展,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一、人類與環境
多媒體投影右圖。
學生讀右圖討論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總結: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關系要從兩大方面進行:
1.分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2.分析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教師提示:在進行具體環境問題的分析時,要對不同區域不同的環境問題和表現進行對比,并針對差異區別對待。
二、環境問題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環境問題的表現主要有哪些?
學生回答:
1.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水源枯竭、物種減少、海洋生態失調、某些大型工程建設不當等。
教師進一步啟發:根據所學知識,世界性的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學生回顧與思考。
學生討論與回答: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主要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
教師提問: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的成因、影響有哪些?
多媒體展示表格。
學生填下表。
大氣環
境問題
原 因
影 響
全球變暖
自然原因:氣候的變化。
人為原因: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森林破壞。
①海平面上升。
②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農業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臭氧層
空洞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
人為原因:氟氯烴在平流層通過光化學反應消耗臭氧。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酸 雨
人為原因:燃燒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氣體。
自然原因:南方多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①河湖水酸化,魚類生長繁殖受影響以至死亡。
②危害植被和農作物。
③土壤酸化。
④危害人體健康。
⑤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
三、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
教師解說承接過渡:環境問題的表現有很大差異,并且由于各地區經濟結構、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的不同,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