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教案 > 八年級政治教案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精選17篇)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3-09-26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精選17篇)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

  八                                                                                                       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案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第一框題: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環境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與疑點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影響經濟建設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環境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環境嚴峻形勢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法建議

  環境問題的危害是本框的重點。教材分析了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2)危害人類健康;(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問題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這個問題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又是依法保護環境的認知前提。教材強調三層意思,首先要弄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其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教材指出傳統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還要認清我國的國情,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的嚴重形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4: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探究活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確小組分工,布置具體任務

  a、制定小組計劃和實施方案

  b、小組協作,提交本組計劃并進行交流

  2、研究內容與方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為什么?

  3、提供收集資料的途徑

  a、自己發現:觀察你所在的小區、學校等,是否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響?然后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或拍攝照片。

  b、查閱資料:可上網、讀報、觀看電視和報紙。

  參考網址:

  中央電視臺:

  搜狐:

  新浪:

  環境與發展信息網:

  中國環保網

  參考報紙及書目:《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民主與法制》

  電視欄目:《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法制進行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3

  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一、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lm

  教學目標

  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能力性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互助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覺悟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重點: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題

  教學難點:環境問題的含義

  課前準備:1提前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2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3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4準備好多媒體、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設備。

  教學方法:1創造機會,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

  2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互動交流法等方法,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爭做到知識、能力和覺悟的同時提高。

  教學用具: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²點擊課件,播放動化和音樂,提醒學生們做好課前準備。

  (一)學生講壇:

  ²教師對學生的“舉案說法”加以點評。

  (二)導入新課:

  ²多媒體設備展示背景圖片加以配合。

  (三)講授新課:

  1討論學習

  ²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討論題。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小品和課本知識為“地球先生”找病因。并思考它所帶來的危害。

  ²教師適當的加以歸納、提高。

  ²由兩位學生上臺“舉案說法”。

  ²學生表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²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

  ²,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們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點明環境問題的表現、危害以及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調整心態,做好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互助學習的能力。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2知識整理

  ²在小組討論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整理。隨著多媒體屏幕不斷顯示的知識點,以小組接龍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適當予以講解、補充。(以學生回答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3知識窗

  ²教師重點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屏幕顯示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突出依法治理環境的內容。

  (四)課堂活動:

  ²教師主持“請你參與”的活動。

  ²對學生的調查報告給與評價。

  (五)知識反饋:

  ²點擊課件,以“網絡追蹤”的形式展示多組材料,要求學生七嘴八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²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詩歌“家”

  (六)情感升華:

  ²通過前面的學習與討論請同學們談談感想。

  ²教師提出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

  ²師生同宣誓: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為人類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園而奮斗。

  (七)行為指導:

  ²點擊課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環保組織設計標志圖。

  ²想一想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²小組接龍回答相關知識點的內容。

  ²聽課、記筆記。

  ²學生課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環境問題的資料收集以及周邊環境調查,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結果的匯報。(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設備展示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磁帶。要求學生邊講解邊展示。

  ²七嘴八舌回答問題。

  ²學生朗誦詩歌。

  ²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

  ²起立,宣誓。

  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環保組織標志土。完成設計后,可以登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²思考、討論、回答,并以小組為單位,課后嘗試著去做一做。

  鞏固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掌握知識,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檢測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增強情感共鳴。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

  情感升華

  ²提高學生依法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培養實踐能力。

  附:

  課堂練習——

  1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5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1/4,據調查表明,90年代初,全國缺水城市已發展為近300個,較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我國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已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

  通過這些數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2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給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達2000億元以上。一些統計數據還表明:

  ①洪災使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至少0.5%

  ②農業上,糧食產量比去年減產11%。

  ③工業上,一些企業受洪水影響,被迫停產;工業增加產值比去年同期減少0.3%。

  ④就投資和消費而言,洪水減緩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進度,削弱了市場消費能力,尤其是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

  請思考:1、從環境問題的角度看,你認為長江洪災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危害是什么?

  3我國沙漠化防治總體上仍是治理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形勢非常嚴峻。據統計,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土地沙漠化以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以上的資料與圖片告訴我們什么?

  作業

  1請學生創作一個環保組織標志,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期望。

  2想一想: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教案點評:

  此教案的設計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案的設計中,體現了政治課的特點,即知識、覺悟、能力三者的統一;同時注意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4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環境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與疑點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影響經濟建設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環境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環境嚴峻形勢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法建議

  環境問題的危害是本框的重點。教材分析了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2)危害人類健康;(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問題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這個問題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又是依法保護環境的認知前提。教材強調三層意思,首先要弄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其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教材指出傳統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還要認清我國的國情,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的嚴重形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4: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探究活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確小組分工,布置具體任務

  a、制定小組計劃和實施方案

  b、小組協作,提交本組計劃并進行交流

  2、研究內容與方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為什么?

  3、提供收集資料的途徑

  a、自己發現:觀察你所在的小區、學校等,是否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響?然后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或拍攝照片。

  b、查閱資料:可上網、讀報、觀看電視和報紙。

  參考網址:

  中央電視臺:

  搜狐:

  新浪:

  環境與發展信息網:

  中國環保網

  參考報紙及書目:《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民主與法制》

  電視欄目:《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法制進行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6

  八                                                                                                       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案: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第一框題: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7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環境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與疑點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影響經濟建設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環境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環境嚴峻形勢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法建議

  環境問題的危害是本框的重點。教材分析了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2)危害人類健康;(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問題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這個問題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又是依法保護環境的認知前提。教材強調三層意思,首先要弄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其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教材指出傳統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還要認清我國的國情,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的嚴重形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4: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探究活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確小組分工,布置具體任務

  a、制定小組計劃和實施方案

  b、小組協作,提交本組計劃并進行交流

  2、研究內容與方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為什么?

  3、提供收集資料的途徑

  a、自己發現:觀察你所在的小區、學校等,是否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響?然后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或拍攝照片。

  b、查閱資料:可上網、讀報、觀看電視和報紙。

  參考網址:

  中央電視臺:

  搜狐:

  新浪:

  環境與發展信息網:

  中國環保網

  參考報紙及書目:《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民主與法制》

  電視欄目:《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法制進行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環境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與疑點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影響經濟建設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環境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環境嚴峻形勢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法建議

  環境問題的危害是本框的重點。教材分析了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2)危害人類健康;(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問題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這個問題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又是依法保護環境的認知前提。教材強調三層意思,首先要弄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其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教材指出傳統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還要認清我國的國情,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的嚴重形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4: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探究活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確小組分工,布置具體任務

  a、制定小組計劃和實施方案

  b、小組協作,提交本組計劃并進行交流

  2、研究內容與方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為什么?

  3、提供收集資料的途徑

  a、自己發現:觀察你所在的小區、學校等,是否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響?然后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或拍攝照片。

  b、查閱資料:可上網、讀報、觀看電視和報紙。

  參考網址:

  中央電視臺:

  搜狐:

  新浪:

  環境與發展信息網:

  中國環保網

  參考報紙及書目:《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民主與法制》

  電視欄目:《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法制進行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0

  教學目標 

  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能力性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互助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覺悟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重點: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題

  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

  課前準備:1 提前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2 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3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4 準備好多媒體、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設備。

  教學方法:1 創造機會,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

  2 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互動交流法等方法,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爭做到知識、能力和覺悟的同時提高。

  教學用具: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²        點擊課件,播放動化和音樂,提醒學生們做好課前準備。

  (一)學生講壇:

  ²        教師對學生的“舉案說法”加以點評。

  (二) 導入  新課:

  ²        多媒體設備展示背景圖片加以配合。

  (三) 講授新課:

  1 討論學習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討論題。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小品和課本知識為“地球先生”找病因。并思考它所帶來的危害。

  ²        教師適當的加以歸納、提高。

  ²        由兩位學生上臺“舉案說法”。

  ²        學生表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²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

  ²        ,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們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點明環境問題的表現、危害以及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調整心態,做好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互助學習的能力。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2 知識整理

  ²        在小組討論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整理。隨著多媒體屏幕不斷顯示的知識點,以小組接龍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適當予以講解、補充。   (以學生回答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3 知識窗

  ²        教師重點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屏幕顯示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突出依法治理環境的內容。

  (四)課堂活動:

  ²        教師主持“請你參與” 的活動。

  ²        對學生的調查報告給與評價。

  (五)知識反饋:

  ²        點擊課件,以“網絡追蹤”的形式展示多組材料,要求學生七嘴八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詩歌“家”

  (六)情感升華:

  ²        通過前面的學習與討論請同學們談談感想。

  ²        教師提出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

  ²        師生同宣誓: 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為人類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園而奮斗。

  (七)行為指導:

  ²         點擊課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環保組織設計標志圖。

  ²        想一想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²        小組接龍回答相關知識點的內容。

  ²        聽課、記筆記。

  ²        學生課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環境問題的資料收集以及周邊環境調查,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結果的匯報。(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設備展示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磁帶。要求學生邊講解邊展示。

  ²        七嘴八舌回答問題。

  ²        學生朗誦詩歌。

  ²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

  ²        起立,宣誓。

  ²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環保組織標志土。完成設計后,可以登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²        思考、討論、回答,并以小組為單位,課后嘗試著去做一做。

  鞏固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掌握知識,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檢測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增強情感共鳴。 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

  情感升華

  ²        提高學生依法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培養實踐能力。

  附:

  課堂練習——

  1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5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1/4,據調查表明,90年代初,全國缺水城市已發展為近300個,較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我國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已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

  通過這些數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2 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給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 巨大損失。造成的直接 經濟損失將達2000億元以上。一些統計數據還表明:

  ①洪災使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至少0.5%     

  ②農業上,糧食產量比去年減產11%。  

  ③工業上,一些企業受洪水影響,被迫停產;工業增加產值比去年同期減少0.3%。

  ④就投資和消費而言,洪水減緩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進度,削弱了市場消費能力,尤其是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

  請思考:1、從環境問題的角度看,你認為長江洪災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危害是什么?

  3 我國沙漠化防治總體上仍是治理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形勢非常嚴峻。據統計,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土地沙漠化以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以上的資料與圖片告訴我們什么?

  作業 

  1 請學生創作一個環保組織標志,     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期望。

  2 想一想: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教案點評:

  此教案的設計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案的設計中,體現了政治課的特點,即知識、覺悟、能力三者的統一;同時注意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1

  八                                                                                                       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案: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第一框題: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1、 環境問題的含義和表現。

  2、 環境問題的危害。

  [教學難點 ]:

  環境問題直接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

  1、本課主要提供有關環境的基本知識,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環境、環境問題的概念等。可通過直觀可感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創造情緒情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清晨的河流,蔚藍的天空,充足的陽光,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奢望,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二、新課傳授: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課題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課第一節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3)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一、投影(幻燈片4)

  1、人類環境

  (1) 什么是環境?

  師:請大家看兩幅照片,注意畫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過的。(提問學生)

  畫面5:天然的            畫面6:人工改造的

  師:同學們能否談一談,以上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師:沒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環境。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8頁,把“環境”的含義劃下來,并齊聲朗讀一遍。

  教師說明環境要素的相關分類

  師(小結過渡句):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像珍愛生命一樣去愛護它。但長期以來,人類都以征服自然作為理想,這種理想終于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漸得以實現。但同時,由于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

  師: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

  師:同學們看59頁,把環境問題的概念找出來。(投影幻燈片7)

  環境問題——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組圖片(投影幻燈片8)

  教師提問:(投影幻燈片9)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投影幻燈片10)

  學生齊背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師介紹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投影幻燈片11)

  A、厄爾尼諾現象; B、土地沙漠化與土壤流失; C、森林銳減;

  D、水資源危機,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發生長期斷流現象;

  E、物種滅絕; F、“溫室效應“明顯; G、酸雨污染,日漸普遍;

  H、臭氧層遭到破壞,與日俱增;

  I、有毒化學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現嚴重污染;

  J、垃圾成災,礦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類如今生活的環境。

  師:課文第59-60頁的兩段材料分別說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師(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第一段材料說的是大氣、噪聲等污染問題;第二段材料說的是水資源危機問題和耕地質量差、耕地銳減、耕地流失的問題。師:同學們再分析這些材料,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是怎樣造成的?

  (環境污染是人類任意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引起的;而環境破壞是由于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起的。)

  師:為了減少這些令人痛恨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

  師(總結歸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

  請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地區哪些環境問題?

  (過渡)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

  師:的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2)

  3、環境問題的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師:這是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危害。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要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像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也要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壞,就會威脅和破壞這種平衡。

  師:講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對。一種物種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響到其它物種的生存,就會破壞生態平衡。

  師:大家再仔細思考一下,森林破壞是否只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生存呢嗎?(投影13)(啟發學生分析非生物之間的平衡)

  (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投影14)

  師:可見環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壞和污染,就會威脅和破壞生態平衡,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也就是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師:假如我們學校食堂的飲用水被污染了,同學們最擔心的是什么?

  師:對。環境問題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2)、危害人類的健康(投影15)

  師:那位同學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來?

  (學生舉例略)。(投影16)

  師: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特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投影)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7)

  材料: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8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一年排放工業廢水18億噸,工業廢氣1 22億立方米,工業廢渣1 15億噸。我國已經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魚蝦絕跡,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1 5億畝。長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達7億噸,相當于500多萬畝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兩岸嚴重污染的土地面積達70%。淮河流域的污染極為嚴重,群眾為此編成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師:如果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后果?

  (學生自由討論)。

  (投影18)

  師: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主要是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在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其制約因素。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以環境、資源為基礎的。

  師:自1987年由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后,各國為此都在進行一種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同學們請看書第65頁,能否說出是什么戰略?

  (學生看書)

  可持續發展戰略

  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瀏覽多媒體幻燈片,看誰能簡單地概括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三、課堂小結: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19):知識結構圖示

  四、鞏固新課:

  多媒體投影(幻燈片20、21)學生回答:

  五、課后作業 :

  調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2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3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4

  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一、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lm

  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能力性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互助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覺悟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2 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3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4 準備好多媒體、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設備。

  教學方法:1 創造機會,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

  2 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互動交流法等方法,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爭做到知識、能力和覺悟的同時提高。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²        點擊課件,播放動化和音樂,提醒學生們做好課前準備。

  ²        教師對學生的舉案說法加以點評。

  ²        多媒體設備展示背景圖片加以配合。

  講授新課: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討論題。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小品和課本知識為“地球先生”找病因。并思考它所帶來的危害。

  ²        教師適當的加以歸納、提高。

  ²        由兩位學生上臺“舉案說法”。

  ²        學生表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²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

  ²        ,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們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點明環境問題的表現、危害以及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²        在小組討論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整理。隨著多媒體屏幕不斷顯示的知識點,以小組接龍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適當予以講解、補充。   (以學生回答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²        教師重點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屏幕顯示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突出依法治理環境的內容。

  ²        教師主持“請你參與” 的活動。

  ²        對學生的調查報告給與評價。

  ²        點擊課件,以“網絡追蹤”的形式展示多組材料,要求學生七嘴八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詩歌“家”

  ²        通過前面的學習與討論請同學們談談感想。

  ²        教師提出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

  ²        師生同宣誓: 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為人類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園而奮斗。

  ²         點擊課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環保組織設計標志圖。

  ²        想一想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²        小組接龍回答相關知識點的內容。

  ²        聽課、記筆記。

  ²        學生課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環境問題的資料收集以及周邊環境調查,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結果的匯報。(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設備展示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磁帶。要求學生邊講解邊展示。

  ²        七嘴八舌回答問題。

  ²        學生朗誦詩歌。

  ²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

  ²        起立,宣誓。

  ²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環保組織標志土。完成設計后,可以登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²        思考、討論、回答,并以小組為單位,課后嘗試著去做一做。

  掌握知識,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

  ²        提高學生依法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培養實踐能力。

  1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5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1/4,據調查表明,90年代初,全國缺水城市已發展為近300個,較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我國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已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

  通過這些數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3 我國沙漠化防治總體上仍是治理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形勢非常嚴峻。據統計,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土地沙漠化以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以上的資料與圖片告訴我們什么?

  1 請學生創作一個環保組織標志,     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期望。

  2 想一想: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此教案的設計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5

  第五課  第一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本課概述

  1.本課在本書中的地位

  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從法律保護環境的角度,說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冊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從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方面,決定了本課在全書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框講嚴重的環境問題。第二框講保護環境的原則。第三框講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2.本課知識結構

  第一框:環境問題:知道環境問題的涵義,強調其嚴峻形勢及危害。第二框: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及基本原則,強調我國環保法以法律形式規定了環境保護的原則。第三框: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本框側重聯系實際,強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

  3.總體教法建議

  在講清環境保護常識的同時,輔助其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調查自己身邊環境問題狀況(影響個人、家庭生活、經濟建設的案例);借助教學手段,如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網絡等,全面展示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強環保意識,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環境知識,認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重點分析:

  環境問題的危害是本框的重點。教材分析了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2)危害人類健康;(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問題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這個問題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又是依法保護環境的認知前提。教材強調三層意思,首先要弄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其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教材指出傳統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還要認清我國的國情,認識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的嚴重形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影響經濟建設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環境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環境嚴峻形勢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6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一、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lm

  教學目標 

  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能力性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互助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覺悟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重點: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題

  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

  課前準備:1 提前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2 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3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4 準備好多媒體、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設備。

  教學方法:1 創造機會,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

  2 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互動交流法等方法,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爭做到知識、能力和覺悟的同時提高。

  教學用具: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²        點擊課件,播放動化和音樂,提醒學生們做好課前準備。

  (一)學生講壇:

  ²        教師對學生的“舉案說法”加以點評。

  (二) 導入  新課:

  ²        多媒體設備展示背景圖片加以配合。

  (三) 講授新課:

  1 討論學習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討論題。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小品和課本知識為“地球先生”找病因。并思考它所帶來的危害。

  ²        教師適當的加以歸納、提高。

  ²        由兩位學生上臺“舉案說法”。

  ²        學生表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²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

  ²        ,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們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點明環境問題的表現、危害以及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調整心態,做好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互助學習的能力。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2 知識整理

  ²        在小組討論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整理。隨著多媒體屏幕不斷顯示的知識點,以小組接龍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適當予以講解、補充。   (以學生回答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3 知識窗

  ²        教師重點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屏幕顯示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突出依法治理環境的內容。

  (四)課堂活動:

  ²        教師主持“請你參與” 的活動。

  ²        對學生的調查報告給與評價。

  (五)知識反饋:

  ²        點擊課件,以“網絡追蹤”的形式展示多組材料,要求學生七嘴八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²        點擊課件,屏幕顯示詩歌“家”

  (六)情感升華:

  ²        通過前面的學習與討論請同學們談談感想。

  ²        教師提出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

  ²        師生同宣誓: 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為人類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園而奮斗。

  (七)行為指導:

  ²         點擊課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環保組織設計標志圖。

  ²        想一想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²        小組接龍回答相關知識點的內容。

  ²        聽課、記筆記。

  ²        學生課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環境問題的資料收集以及周邊環境調查,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結果的匯報。(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設備展示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磁帶。要求學生邊講解邊展示。

  ²        七嘴八舌回答問題。

  ²        學生朗誦詩歌。

  ²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

  ²        起立,宣誓。

  ²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環保組織標志土。完成設計后,可以登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²        思考、討論、回答,并以小組為單位,課后嘗試著去做一做。

  鞏固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掌握知識,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檢測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增強情感共鳴。 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

  情感升華

  ²        提高學生依法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培養實踐能力。

  附:

  課堂練習——

  1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5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1/4,據調查表明,90年代初,全國缺水城市已發展為近300個,較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我國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已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

  通過這些數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2 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給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 巨大損失。造成的直接 經濟損失將達2000億元以上。一些統計數據還表明:

  ①洪災使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至少0.5%     

  ②農業上,糧食產量比去年減產11%。  

  ③工業上,一些企業受洪水影響,被迫停產;工業增加產值比去年同期減少0.3%。

  ④就投資和消費而言,洪水減緩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進度,削弱了市場消費能力,尤其是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

  請思考:1、從環境問題的角度看,你認為長江洪災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危害是什么?

  3 我國沙漠化防治總體上仍是治理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形勢非常嚴峻。據統計,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土地沙漠化以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以上的資料與圖片告訴我們什么?

  作業 

  1 請學生創作一個環保組織標志,     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期望。

  2 想一想: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并試著去做一做。

  教案點評:

  此教案的設計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案的設計中,體現了政治課的特點,即知識、覺悟、能力三者的統一;同時注意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前“動”起來,課中“活”起來,課后“神”起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篇17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及環境問題的危害。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八 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案: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第一框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環境的含義和環境問題的含義。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 人類面臨有嚴重的環境問題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通用2篇)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第一框題: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教學目標]:1、 認知目標:(1)識記環境要素的內容和環境的含義。(2)理解環境問題的含義和具體表現。(3)理解環境問題的危害。...

  • 課 題: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嚴重問題(精選2篇)

    一、課 題: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嚴重問題二、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了解環境問題的產生及表現,知道環境問題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危害。2、能力方面: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 第三框、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精選3篇)

    第二框人口問題教學重點:1、我國面臨的嚴峻人口形勢。 2、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教學難點:人口問題已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本框的內容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 政治教案-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精選4篇)

    本課概述1、本課在本書中的地位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從法律保護環境的角度,說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冊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從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方面,決定了本課在全書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框講嚴重的環境問題。...

  •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精選2篇)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lm教學目標認知性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 第五課 第一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精選3篇)

    第五課 第一框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本課概述1.本課在本書中的地位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從法律保護環境的角度,說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冊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從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方面,決定了本課在全書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三課 第三框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精選2篇)

    第三課 第三框題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資源和環境形勢。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通過調查,收集、整理各種圖文資料,了解我國現階段嚴峻的人口...

  • 《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課堂實錄教案(精選2篇)

    課題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授課班級高一(11)課時安排1課時 教材分析1. 本節課內容分為三部分,講述:“人類與環境”“環境問題的表現”“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的學習來全面了解問題的存在。...

  • 八年級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网址 | 国产又粗又硬又长又爽的视频 | 欲望之岛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a级毛片免费在线 | 亚洲欧美专区 | 狼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视频 |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网站 | 人与禽的免费一级毛片 | 国产无人区二卡三卡四卡不见星空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 狠狠热免费视频 |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传媒一区二区三区A片 99久久国产视频 | 91最懂男人的午夜社区 |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羞羞的事情免费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999视频 | 国产精品aⅴ | 免费在线黄 | 亚州精品av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国产亚洲精品v | 樱桃视频大全版在线观看 |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 一区二区三区手机在线观看 |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欧美视频免费播放 | 九九久久影院 | 国产色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 真人毛片免费的毛 | 黄色免费入口 | 嫩草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