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單元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教學設計
第四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廣州六中 黃鳳金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部分課標分析:
課標的對象是地貌,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和成因。地表形態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是通過板塊構造學說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構造,側重于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層是通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進行說明。
課標要求是結合實例,分析地表形態的成因,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把山岳這部分作為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案例插入到這個課時中。不打算對山岳的形成獨立地、詳細地解釋,而主要通過圖片和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山岳的成因及其特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質作用的種類。
3.讓學生明白海陸、高山、裂谷的分布和變化。
4.學生能辨認各種地質構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結合地質作用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生產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并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我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我將加入比較多的圖片說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3.教材中關于山岳部分比較詳細,我在教學安排時,只要求學生根據地質作用的知識解釋山岳的成因和特點。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用圖片較直觀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態引導學生分析其特點及成因。
實驗法──學生通過書等工具,重現地殼運動的過程及特點。
模擬情景──帶學生進行野外觀察,探討地表各種山岳的成因。
討論法──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例如褶皺對生產和采礦的影響。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教學目的
地質作用及分類
圖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質作用是各種地表形態的塑造力量
內力作用的表現類型
圖片(火山、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展示+學生討論
得出2種主要的內力作用(老師補充變質作用),介紹火山的特點
地殼運動特點
實驗法海綿模擬地殼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殼運動的分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發問——地殼運動的原因
板塊構造學說
同學們演示板塊間受擠、拉伸等情況)、多媒體介紹
板塊運動是導致地殼運動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原因(受擠壓——高山、海溝,張裂——裂谷、海洋)
褶皺山、斷塊山
情景創設——小明進行野外觀察時所拍到的各種圖片進行分析
褶皺、斷層的成因、特點
褶皺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情景創設——地質勘察隊要解決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問題
了解背斜與向斜的特點
褶皺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關于一張圖片的爭論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詳細過程:
引入(5大地形的圖片)──引出地表形態的成因是地質作用(解釋名詞),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們這節課主要看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一、內力作用(名詞解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看圖:火山圖、喜馬拉雅山圖及其背景資料、東非大裂谷圖
請問:三種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1.火山──巖漿活動,(火山結構圖講解)噴出的巖漿形成玄武巖,沒噴出的結晶成巖(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