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單元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教學設計
2.喜馬拉雅山──地殼上升的證據。地殼運動(請同學作示范)
東非大裂谷──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了解地殼不同運動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
3.補充變質作用
二、發問──地殼為什么能運動呢?
因為地殼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6大板塊構成,并在軟流層上漂移。
(多媒體展示6大板塊結構圖,介紹6大板塊)
因為地殼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所以形成各種地貌,──學生作演示,兩大板塊碰撞或張裂分別形成高山、深海溝或裂谷和海洋。
轉折:內力作用下形成各種地形,而在地表藏著地殼運動的足跡。
三、情景創設──小明是一位高中學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隨父親的勘察隊進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質構造以及進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時的記錄:
一天,他們來到云貴高原的一處山地,他驚奇的發現這里山體的巖層結構十分特別,他馬上拍下了照片(附圖1),并向父親請教: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親:這座山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它是……
(問:同學們你能解釋這座山的成因嗎?請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來跟板塊運動有關,那這樣的山就什么山?
父親:褶皺山。并且分布很廣,比如說:……
(小明父親為什么這么說?你能說出幾座山名嗎?)
小明:那怎么判斷山體是褶皺山呢?
父親:……
(你能想辦法判斷嗎?)老師解釋褶皺的背斜和向斜及巖層的新老關系。
小明高興的記下父親說的方法,繼續往前走。突然他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處懸崖,(圖2),他問父親:這又是什么山?
父親說:斷塊山。
小明問;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親:你可以作個實驗,拿幾塊餅干按剛才褶皺時的演示,看結果。
小明:……
(請你來做,并歸納斷塊山的成因)
父親:很好,看到嗎?巖層承受不了壓力就會斷開,并錯位,上升的就成為斷塊山或地壘,兩個斷層間下降的叫地塹,一般成為平原或谷地。
(請你畫出斷塊山示意圖,并判斷下圖地貌屬于什么)
小明:哦,是這樣的。
此時,勘察隊的隊長說,我們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們畫的地質圖討論。小明一看,(圖3),只見父親指著一點說,我們可以在這建條隧道。
(請問,父親指的是哪點,為什么)
小明聽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
問:爸,你錯了,你剛才說背斜一般成山,這里畫錯了。
(請問,小明說得對嗎?為什么?)
父親說: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學們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再介紹。
總結:填表
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殼運動,包括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3.地質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變質巖
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