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形1
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慨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提問〕 我們在初一地理課中已經學過有關亞洲和東亞的地形知識。亞洲的地形和地勢有什么特點?東亞大陸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地勢高低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 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板書〕 第三章 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 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 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xx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 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 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 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