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5.5 工業生產活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工業的投入和產出要素。
2.了解工業的發展概況及不同階段的特點。掌握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及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1.聯系身邊實際生活,進行一次工業生產活動的調查,簡要繪出其生產聯系圖并作說明。
2.以市場經濟理論為指導,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后,分析判斷我國工業發展的新趨向、新變化。
德育目標
1.從工業的發展史了解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工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并領會人類應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重要意義。
2.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聯系實例,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滲透素質教育。
●教學重點
1.工業生產投入的主要因素。
2.科學技術對工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難點
1.工業的發展歷程。
2.市場經濟的完善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聯系實際工業生產情況,組織學生討論工業生產活動的過程及發展變化,把自己置身于工業生產活動的環境中,了解工業生產情況。
2.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歸納、總結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要素及工業發展的三個階段,把工業的生產過程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階段。
●教具準備
當地工業企業的相關生產資料,新聞報刊資料,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課件,采用投影儀靈活投影一些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一單元的前半部分內容──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農業生產活動,從中我們了解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人類歷史發展的任何階段和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離不開農業這個最基本的生產部門。作為人類生產活動之一的農業生產,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與地理環境發生關系,如農業與土地、氣候、水、地形、勞動力、政策、市場等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導致了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這也就是我們前幾節所學的“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和農業生產相對應的工業生產,同樣是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基礎部門,在現代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們從本節課開始,來逐步學習本單元的后半部分內容──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工業生產活動。
[新課教學]
5.5工業生產活動(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的引言部分及5.20、5.21兩幅圖,并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工業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產部門?
(2)圖5.20與圖5.21的區別在哪里?
(3)工業生產過程與農業生產過程相比較有何不同?
(學生活動)
(教師分析、歸納、講解)
引言:
1.工業的概念(板書)
工業是采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農產品及礦產品進行加工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工業和農業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兩大物質生產部門。一般地說,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
工業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呢?
2.工業的生產過程(板書)
從圖5.20和圖5.21可以看出,一種原料能夠制成多種產品,而一種產品又需要有多種原料才能制成。
工業生產同農業生產的過程不同。工業生產主要在工廠里進行,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像農業那樣強,它一般不受季節和地帶約束,所以,工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小,生產也比較穩定,可靠。簡單地說,工業的生產過程,也就是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運用動力(電能、燃料)和機械設備,將原料制成產品。如鋼鐵、化肥、汽車的生產等。如果你是一家企業(工廠)的經營、決策者,那么要生產出合格產品來,需要投入哪些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