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5.5 工業生產活動 教學設計
承轉:我們學習了工業生產的概念、特點及投入與產出的要素,了解了工業生產的一些特點,那么,不同的工業生產它的發展過程如何呢?其分布狀況是否和上述所提到的內容完全一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部分:工業的發展。
二、工業的發展(板書)
請同學們詳細閱讀課文內容,根據投影問題的提示,重點了解相關內容,并對工業發展的三次技術革命列表對比,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
投影顯示:
有關工業的發展,分析、思考以下內容:
1.工業分布的集中與分散;
2.工業部門的增多;
3.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的變化;
4.工業生產對于原料、勞動力投入的變化;
5.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學習閱讀完課文后,對以上問題可進行討論、提問,共同分析,最后老師歸納總結。
1.工業的分布(板書)
近代工業自從18世紀中期在英國起源以來,已經擴散到了世界各國。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生產的一場變革,對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巨大革新,機器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工業產品的產量,改變了生產面貌,而且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思想意識也帶來了根本性變化。如今,發達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社會,有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港澳臺地區)也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推進自己的工業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世界工業分布一直存在著從少數地區擴散到多數地區,從少數國家擴散到多數國家直至全球的發展趨勢。從現狀看,世界工業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數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在新技術革命以后,世界工業分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世界工業分布的突出特點仍然是集中。
2.工業的發展階段(板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采、利用的廣度和加工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和對原材料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工業產品也越來越豐富。下面請同學們列表,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了解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以至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表格見下)
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技術革命
第二次技術革命
第三次技術革命
時間
18世紀60年代始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50年代
標志
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
電氣化
微電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
工業部門
棉紡織、鋼鐵等
電力、化學、石油開采和加工、汽車與飛機制造
微電子工業、激光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等
由上表可知,科技的進步,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處于不斷上升的態勢;在發達國家中,當工業化完成后,社會進入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上述比例會不斷下降,而第三產業將獲得長足的發展,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傳統工業萎縮和第三產業發展,發達國家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開始下降,但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其比重依然在不斷上升。
3.工業生產對于原料、勞動力投入的要求(板書)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原料和勞動力對工業的投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生產所采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礦產的品位要求越來越低,綜合利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對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斷提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紡織工業單純依靠棉、毛、麻、絲等純天然纖維,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纖維的比重持續上升,現在約占50%,過去紡織工業以紡紗、織布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纖維生產、印染、針織以及成衣等都得到迅速發展。還有鋼鐵工業每冶煉1噸鋼所需的煤、鐵礦石量一直在不斷降低。(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