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新課導入】與人類生存活動關系密切的四大圈層發(fā)生異常變化就會形成自然災害,巖石圈的異常變化形成地質(zhì)災害。
【板書】二、地質(zhì)災害
【啟發(fā)提問】說出你知道的地質(zhì)災害類型。
【學生回答】地質(zhì)災害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過渡】在各種地質(zhì)災害中,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圖片
【板書】 1.地震
【閱讀】結合圖1-16 地震構造示意圖,閱讀課本第17頁材料“地震小詞典”,了解:(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說明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16頁正文教材,回答以下問題: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標是什么?如何確定?
(2)反映地震活動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壞程度的指標是什么?如何確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有哪些嗎?
【學生回答】(1)震級: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標是震級。震級與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多少相關。可以根據(jù)地震儀器的記錄推算得出。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動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壞程度的指標。地震烈度不是通過儀器測定的,而是根據(jù)人對地震的感覺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來確定的。
(3)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有火災、水災、煤氣和有毒氣體泄露、細菌和放射性物質(zhì)擴散,以及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思考】一次地震有幾個震級?幾個烈度?
【啟發(fā)學生回答】地震是地球內(nèi)能釋放的一種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為震級與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多少相關,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震級也只有一個。但不同地區(qū)受同一次地震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個。
【思考】烈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啟發(fā)學生回答】地震烈度與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房屋、工程建筑的質(zhì)量有關,一般來說,震級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筑的質(zhì)量越差,烈度越大。
【思考】你認為同級別的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種地震的破壞性最大?
【學生回答】淺源地震,破壞性最大。
【閱讀】閱讀課本第16頁材料“地震級別與人的感覺”,了解以下內(nèi)容:里氏3級以下的地震為微震,3級以上的地震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探究活動】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戶發(fā)生了里氏7.2級地震。讀圖l-17,回答問題:
1.神戶地震的震中位于哪兩大板塊的交界地帶?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中,受神戶地震影響較小的是哪兩個島?
3.如果其他條件相同,a、b兩地測得的震級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點撥】1.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
2.九州島和北海道;
3.a、b兩地震級相同,a由于離震中近,所以烈度大于b。
【講述】世界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衡,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
【讀圖分析】讀圖l-18 世界淺源地震震中分布圖,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規(guī)律?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地震是地球內(nèi)能釋放的一種激烈的形式。地震的發(fā)生與地質(zhì)構造相關,地球內(nèi)能選擇地殼薄弱地帶進行釋放,而地殼薄弱地帶主要在板塊的邊界,板塊運動造成巖石圈發(fā)生斷裂或錯位,引發(fā)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