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精選12篇)
宇宙中的地球 篇1
行星地球
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
課標解讀: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是本條“標準”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恒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準”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一學過很少的宇宙知識,對這部分涉及到的知識比較匱乏。初中學生獲取知識以形象思維為主,而高中獲取知識以抽象思維為主。學生正處在從初中到高中的轉變階段,應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抽象想象思維。
教材分析: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必然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天體,地理環境必然深受自身所處的宇宙環境的深刻影響。本節內容放在本模塊的第一節,旨在使學生一進入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就對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一初步認識,從而在宏觀上把握地理環境的大背景。
教材采用圖片、表格、文字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直觀地分析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主探究分析得出地球既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教學目標:
事實性知識:
1、了解天體及其基本類型
2、掌握天體系統的形成和級別
3、掌握地球是太陽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方法、技能:
1、運用圖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較、歸納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比較而具有 的共性和個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訓練地理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欣賞星空無限、變化又具有秩序、和諧之美。
2、領略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聯系的,而且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有其內在和諧秩序,形成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學難點:
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
學時:
一學時
教學過程
課標要求 老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 生 描 述 地 球 所 處 宇 宙 環 境,運 用 資 料 讓 學 生 說 明 地 球 是 太 陽 系 中 的 一 顆 既 普 通 又 特 殊 的 行星。
引入:夜晚我們站在空曠的田野中仰望天空,同學們會有什么的感想或疑問呢?大屏幕投影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圖。好,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體
讓學生看大屏幕投影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圖,提問學生圖中的星星等都是以什么為背景?觀察點在哪里?是物質存在還是意念?學生回答后,老師點評、歸納天體是什么?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
2、天體類型
讓學生自學書圖1-1,分組討論各類天體的區別。讓學生分別說出一些常見天體的名稱并分類。學生回答后老師小結:天體的主要類型為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物質等。
3、掌握天體系統的形成、級別(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先讓學生自學圖1-2,然后分組討論并填寫圖1-3,展示各組填圖結果。最后教師總結。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 太陽系的組成:
投影打出太陽系模式圖,讓學生讀圖說出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教師總結: 太陽系組成:太陽、行星、小行星帶、彗星、流星、衛星、星際物質等。 八大行星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
讓學生看圖1-4和表1-1,分組討論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并說出依據展示結果。教師總結: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3、八大星行分類:
投影課本p5活動欄目中的圖1.5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質量和體積比,并投影太陽與地球質量和體積比,要求學生讀圖,先提問行星下的數字是什么含義?再提問地球的質量、體積與太陽相差大含義?還是與其他行星相差大?學生回答完后教師總結:
類地行星:體積和質量比較小。 巨行星:體積和質量都很大。 遠日行星:質量和體積比較大。 提問:為什么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教師小節: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質量和體積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在太陽系中運動也和其他行星一樣。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學生讀書p6思考:提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什么?溫度與日地距離的關系?液態水的來源與地球內部演化有何關系?液態水的存在與地表溫度有何關系?大氣的存在與地球的質量、體積有何關系?
存在生命的行星 (1)日地距離適中—有適宜溫度 (2)地球體積和質量適中—大氣層 (3)有液態水
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學生看圖、看書、討論、回答問題:1、宇宙 2、地球 3、物質存在
學生回想、看圖、看書、思考、討論、回答:星云、行星、流行、彗星。
學生思考、讀圖、看書、討論、填寫圖1-3,陳述自己觀點。聽講。
學生讀投影回答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學生讀圖,讀表1.1的標題,讀p4頁末注釋,讀表中數據,比較九大行星軌道傾角、偏心率,歸納運動特征。
學生讀圖中數據、讀圖例、比較數據的差異,以此說出地球與太陽的差異大反襯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差異小。
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經驗回答前兩個問題,受啟發后再結合課本新知識回答第三個問題,接著看太陽系模式圖,比較日地距離與其他行星到太陽的距離,讀課本p5圖1.5,比較地球與其他行星的質量、體積,討論、推導回答后面相關問題
學生讀書p6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課堂引入情景,從學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培養學生自學和分析能力。
學生通過看書圖培養解決問題,并通過生活常識舉例培養學生動腦能力。
通過看圖填表,培養學讀圖、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讀圖總結,培養學神圣分析歸納能力。
讓學生看圖表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培養學生了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天體的概念。 1、太陽系的組成
2.、天體的特點。 2、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
3、天體系統。 3、八大行星分類
學習評價:
1、 繪圖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xx年6月8日,我國大部分地區能看到一個小黑點從太陽表面移過,人們把這一天文現象稱為“金星凌日”。請回答(1)--(2)題:
(1) 金星是
a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 b八大行星中質量最小的一顆
c 位于水星與地球之間的行星 d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2) “金星凌日”的產生主要是因為
a金星的亮度超過太陽 b金星從太陽與地球之間穿過
c地球從太陽與金星之間穿過 d太陽活動強烈爆發阿
3、說出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宇宙中的地球 篇2
本文題目:高一地理第一單元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人類認識的宇宙
學案導學
學習知識要點
(1)解釋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點。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掌握天體的系統結構,以及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也是同學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重要內容。其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結構是本節的重點,是認識宇宙的組成和運動變化的基本內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習思路:
[問題] 什么是宇宙?
。
[問題] 宇宙中的物質通稱為 。有哪些類型?如何區別它們?
恒星
行星
衛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問題] 宇宙中各種天體之間有何運動關系
將天體系統層次用簡圖表示:
[問題] 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數據完成
(1) 在示意圖中標注九大行星名稱、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及軌道,參比公轉和自轉的周期。
(3) 按結構把九大行星劃分為類地、巨、遠日行星,它們各有哪些?
。。。
。。。
。。。
[問題] 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為什么?
(根據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數據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討論活動
[問題] 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關于UFO、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資料,批駁一些偽科學言論)
[問題] 人類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
同步練習:完成基礎訓練P2-4
知識檢測:(省會考綱要)
1. 什么是天體:
2. 用簡表區別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日地的平均距離是:
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
說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宇宙中的地球 篇3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從容說課本節涉及到許多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談“天”是為了說“地”,講述天體是說它們組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強調宇宙的物質性;講天體系統是為了說明宇宙有序、有層次,也是有結構的物質世界,要從天體層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講太陽系的組成和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是為了證明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些都是圍繞“地”來展開的。教學中要圍繞地球這一主體,通過錄像的放映和圖片的展示吸引學生的眼球,把學生帶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個角度來審視地球,先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鏡頭一拉一伸,即可透徹解剖知識體系,又可創造神秘而激動人心的氛圍,為后續的教學作好鋪墊。教學中要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使學生對日地距離和地球本身的體積、質量適中有準確的認識,理解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教學重點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具準備課本插圖、課件、投影儀、講義及補充材料●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師:這是我們進入高中以來的第一節地理課。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學過地理,也許你對地理很有興趣,也許你不曾重視地理,但只要你學過地理,你應該體會到地理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你很多幫助。今天我們學習的地理與初中時有了許多的不同,它不僅僅是學習某個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們總是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某人知識的淵博,今天就先帶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從宇宙的深處看看我們的地球。(板書)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推進(新知識傳授)[教師精講]師:何謂宇宙?我國戰國時期的《淮南子·原道訓》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其實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而各種天體則是宇宙中物質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晴朗的夜晚,當我們仰望星空,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都是天體,你能認識哪些天體?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織女星、北斗七星、北極星、流星、彗星……師:很好,不少同學都能認識很多的天體。宇宙中的天體還有很多,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放映錄像:有關宇宙的片段,對各類天體及天體系統的介紹)師:錄像中都有哪些天體呢?生:(多人分別回答)閃爍的恒星、云霧狀的星云、不斷移動的行星、拖著長尾的彗星、一閃即逝的流星、繞行星轉的衛星……師: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體,像人造衛星、神舟飛船、各種探測器等則是人造天體。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第2頁,看圖1.1中的四幅圖片,齊讀a、b、c、d四段文字。生:(讀書:a、b、c、d四段文字)師:(投影圖片并講述)
①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組成物質是氫。蟹狀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團無定形的膨脹氣體云,它的大小為12光年×7光年,總輻射強度比太陽強幾萬倍。②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體的天體,質量比太陽小,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光。土星有美麗的光環,被較多的衛星所拱衛。它的體積約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質量約是地球的95倍。③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人們會看到天空某一區域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內流星數目顯著增加,有時甚至像下雨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流星雨。大多數流星雨是以輻射點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獅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攝到的。④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顆經推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得到證實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現時,景色蔚為壯觀,彗尾橫跨半個天空,與銀河爭輝。哈雷彗星的公轉周期是76年。師:借助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空間探測手段,人們還可以觀測到更多更遙遠的天體。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體,那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樣的呢?(板書)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投影圖片教材p3圖1.2,看圖討論)(合作探究)生:(討論)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師:答得好a宇宙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目前,人們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幾個層次:●月球繞地球公轉,構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系。地球是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千米。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的軌道直徑約為120億千米。●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又組成龐大的恒星集團,稱為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有多億顆。銀河系主體部分的直徑約為8萬光年,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2.7萬光年。光年是計量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銀河系規模相當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數以十億計的星系,其中離我們最遠的估計為150億~200億光年。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就是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師: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知識,大家一起來看教材第4頁的活動。(合作探究)生:(p4活動:按照天體系統的層次,填寫下面的框圖)
師:(學生填寫后)哪位同學說說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生:(一生回答,他生評論)師:答得好a (投影)(師按下列體系充實講解)
師:(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顯得太渺小,在銀河系中想發現它的身影也比較困難,在太陽系中雖無法與太陽齊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別是太陽對地球的關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別的表現。我們就到太陽系中了解一下地球。(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投影圖片:太陽系模式圖)
師:太陽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請一位同學看圖回答。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方法引導)師:回答正確!九大行星繞太陽的轉動叫公轉,我們常用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等來描述九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運動。下面我們來做一項活動,了解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請大家繼續看投影,仔細觀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九大行星公轉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呢?(合作探究)生:方向相同。師:大家觀察得很準確,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轉具有同向性的特點。大家再看表1.1——九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分別是大還是小?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都較小。師:很好!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過17°。因此,九大行星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說明它們的軌道具有共面性的特點。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較大,分別為0.21和0.25。它們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有近圓性的特點。哪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有沒有特殊的地方?生: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師:非常正確!地球具有的運動特征,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請大家看投影。(投影: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見下表)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行星
質量
(地球為1)
體積
(地球為1)
平均密度
(g/cm2)
公轉周期
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0.05
0.82
1.00
0.11
0.056
0.856
1.000
0.150
5.46
5.26
5.52
3.96
87.9d
224.7d
1a
19a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317.94
95.18
1316.000
745.000
1.330.70
11.8a
29.5a
9h50 min
10h14min
遠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14.63
17.22
0.0024
65.200
57.100
0.009
1.24
1.66
1.50
84.0a
164.8a
247.9a
約16h
約18h
6d9h(方法引導)師: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結構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大類。請你分析數據,回答下列問題: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分別具有哪些特征? (合作探究)生:(可以讓不同的同學進行補充)師:(評價學生答題情況,多鼓勵)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類行星分別有以下特征: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近,表面溫度較高,體積和質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類地行星中心有鐵核,金屬元素含量高。衛星很少,或者沒有。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比類地行星遠,表面溫度低,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們的衛星數目多,并且有光環。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距離太陽遠,表面溫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體上介于前兩類之間。遠日行星表層氣體以氫和甲烷為主,冥王星有無大氣還不清楚。遠日行星都有衛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環。師: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沒有特殊的地方?生:沒有。師: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有自己的特點,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高潮(重難點突破)師:(過渡)然而,地球貴在是一顆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板書)三、存在生命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這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請大家看書p6內容,討論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生:(讀書,討論,總結)師:溫度和水分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千米),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 ℃,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氫、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例如火山爆發,加速了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再次,地表溫度的逐漸降低,使水汽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低洼處,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現,孕育了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并逐漸向高級生物進化。(方法引導)師:(設問)地球以外有沒有生命?請大家閱讀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們要找地外生命,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生:應該參照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來尋找。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在再做一個活動,主題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提示: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尋找一顆什么樣的恒星?在這顆恒星周圍的什么地方找一顆行星?這顆行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合作探究)生:(學生根據教材p7“活動”的設計,以小論文的方式談談自己的思考)……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宇宙的范圍是非常之大,隨著人類探測手段的發展,人們觀測到的宇宙范圍還會擴大,人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認識也就會越準確和全面。我們還學習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這就為同學們將來尋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探究課題: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探究內容: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尋找一顆什么樣的恒星?在這顆恒星周圍的什么地方找一顆行星?這顆行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探究辦法、過程: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探究結果:小論文,班級展評。
宇宙中的地球 篇4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九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一組圖文信息,認識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征;利用網絡等媒體,收集天文信息,豐富對宇宙環境的認識。
2.通過閱讀“天體系統”圖,設計相應的簡明框圖,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3.閱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歸納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閱讀“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比”圖,歸納三類行星的結構特征。從的結構特征。從上述過程中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
4.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論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陽系范圍之外的天體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見星人的方向的見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通過運用資料探討地理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通過觀賞天體照片等相關視頻信息,激發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地球上為什么有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教學難點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學法指導通過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自身因素分析無法得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的環境來分析。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引入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的主題,進而以談天說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導學、自主探討、討論交流]
先根據同學們過去的觀察體驗,交流對天體和宇宙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天體有哪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通過閱讀P2圖1.1,除認識到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天體外,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組成,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緊扣談天說地的話題,提出“說地”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如何確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顆怎樣的星球?地球上為何有生命物質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導]
(引導啟發)認識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認識地球上出現的一些地理現象,并找出這些現象形成的客觀的、正確的原因。宇宙雖然無邊無際,處在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但是有規律可循的。搞清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和描述地球所處的位置。讀圖指導)圖1.2體現了宇宙是按一定層次和結構組成的有序的物質世界。四幅小圖分別代表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逐層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
(方法步驟)
1.利用天體系統層次圖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將(P3)圖1.2轉換為(P4)圖1.3,或自行設計天體系統層次圖,以多種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語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間尺度中地球所處的位置。描述層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空間尺度順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長的其他方式表達。
[自主探究]
學生獨立學習,并將自己的見解和設計的圖表整理出來。
[交流點評]
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用多種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見解,但都需注重科學性,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錯誤、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我們在緬懷曾為人類天文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甚至獻身的天文學家的同時,也肩負著繼往開來,不斷探索的使命。
二、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導]
地球到底是一顆怎樣的天體?人類對這一問題的了解,主要來自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陽系,分析一組圖表信息,了解太陽系“家族”中的成員,特別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點,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自學、討論、點評]
1.認識地球作為行星的普通性
(學生圍繞活動要求,先自學,再分組討論)
第一步,讀P4“太陽系模式圖”,說出太陽系的成員、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排列,從中認識地球。要求運用圖表信息說明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關數據,運用基本的數理知識比較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即公轉方向、軌道平面夾角、公轉軌道形狀)和結構特征(體積和質量等),進一步認識地球。
(點評指導)點評側重運用數理知識解讀圖表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能力。如,觀察太陽系模式圖中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圓性。根據這些共同特征證明地球并不例外;再從結構特征,如質量和體積等方面比較各大行星,特別是類地行星,得出地球也無特殊之處的結論。最后,以上述探討的兩方面結果來證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特殊行星
為何又說地球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宇宙中只發現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只提出,側重引導學生通過對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點的認識,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導學]
用人類對火星生命的探測,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再比較火星與地球的自然條件,引導學生探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地理觀念。
[自學整理、交流點評]
第一步:讀圖表分析。再次閱讀P4圖表信息,從日地距離、體積和質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說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第二步:閱讀、理解教材。即閱讀P6信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變化與液態水形成的關系,整理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討論交流評議。在自主分析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點評側重分析探討的角度(即從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備生命物質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分析,而不是作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學科知識的運用(注意運用中是否存在科學性錯誤)、利用圖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圖表信息進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條理性和科學性);采用集體評議與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式。
[活動]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導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尋類似地球的星球?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組P.7活動形式提出設想,說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說明:這里所謂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加以判斷。活動只是給出了一種思考的線索,同學們的思考要力爭富有創意,敢于“異想天開”。
[拓展]
第一步,課堂圍繞課本提供的思考線索討論;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
第二步,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查閱雜志、資料。根據條件許可,參加校天文館的相關活動或利用相關網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網上討論、撰寫小論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宇宙中的地球 篇5
教材分析
在地球上,我們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太陽、月亮以及各式各樣的星星,包括閃爍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輪廓模糊的星云。有時候,還可以看到劃破夜空的流星和拖著長尾的彗星。若用天文望遠鏡和其它空間探測手段,可以觀察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環繞行星公轉的衛星,以及存在于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星際物質。星云、恒星、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和星際物質等,都是宇宙間物質和存在的形式,通稱天體。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地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它與其他天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筑成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的天體學說。
本節教材側重對地月系和月球、太陽系和太陽的概況和銀河系與宇宙總星系的簡單介紹,使學生能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并清楚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本節教材內容不多、文字淺顯,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培養學生形成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掛圖、幻燈、投影、錄像等直觀教具,進行直觀教學。
2、運用讀(學生讀課本、讀圖)、講(教師啟發式提問、板書板畫、講述講解)、練(學生討論發言、隨堂練習)等精粗結合的三環教學法。
2、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實例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了解月球、太陽的概況。
(二)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熱愛科學的情操。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1.教學的重點:月球、地月系、太陽、太陽系的概念。
2.教學的難點:月球的運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系的成員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
1.地月運動和太陽運動的掛圖、投影片或教學錄像。
2.月球考察的照片。
四、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夜間看到明媚的月亮和滿天的星斗。宇宙間奧秘有多少呢?地球其實也是宇宙中的一員,今天,航天科學的發展,人類已經能夠登上月球了,宇航員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在天空之中。地球、月球、太陽和星星都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每一位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家長”和“兄弟姐妹”。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形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了解月球與地球的關系,太陽系的成員及太陽對地球的意義。
(一)地月系和月球
1.地月系: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顯得又大又亮。
2.月球:
(1)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的1/49,質量約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生命。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能直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0C,夜晚溫度降低到-1830C。
(3)月面形態:多環形山-坑,(指導學生讀課本圖5-23月面景觀),月面較暗部分為平坦地域,月面較亮部分為起伏的山地。
(4)月球自身不發光,“明月”是太陽光反射的緣故。
(5)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不過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它的公轉周期相同,都是27.3217日,這樣的自轉叫同步自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面只有半個月面,也就是說,月球在運動中總是一面向著地球。(指導學生讀課本圖5-22地月系圖)
(6)1969年7月,原蘇聯宇宙員(加加林)首次登上了月球。1979年12月5日,聯合國通過協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二)太陽系和太陽
1.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九大行星:按照同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5-25太陽系模式圖)
3.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地球的體積約等于太陽體積的1/1300000。質量約等于太陽質量的1/330000。
4.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表面溫度為55000C,上面經常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黑子,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較低的區域。黑子活動周期約為11年。
5.太陽給了地球光和熱,由于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液態的水和適于生物呼吸的空氣,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
五、板書設計
(一)地月系和月球
( 1)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
1.地月系 (2)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3)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
(1)體積約為地球的1/49,質量約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生命,晝夜溫差大。
(3)月面多環形山。
2.月球 (4)自身不發光,是太陽光反射的緣故。
(5)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同步自轉。
(6)1969年7月,宇宙員首次登上了月球。
(7)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1.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太陽系和太陽 3.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4.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
5.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
六、習題和解析
1.隨堂練習
(1)月球圍繞地球旋轉。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地球和月球構成 ,是宇宙中最小的天體系統,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 。
(2)月球自己不能 。農歷每月十五的晚上,皓月當空,明月的亮是由于它 的緣故月球上既沒有 也沒有 ,是一個靜寂荒涼的世界。
(3)太陽是個熾熱的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 的區域。由于地球表面有 、 和 ,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
(4)下列有關月球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月球是太陽唯一的衛星
(B)月球質量約為地球的1/2
(C)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
(D)球表面晝夜溫差不大
(5)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除流星外)是 ( )
(A)太陽 (B)月亮 (C)金星 (D)火星
2.課后作業
(6)下列星球之中不屬于太陽系的是 ( )
(A)太陽 (B)行星及其衛星
(C)小行星 (D)恒星
(7)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是 ( )
(A)太陽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8)下列有關太陽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
(B)地球的質量約等于太陽的1/33
(C)太陽表面溫度高達10000C
(D)地球的體積約等于太陽體積的1/13
(9)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兩顆行星是( )
(A)水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木星 (D)木星、土星
(10)月球實際上比太陽小得多,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月球與太陽大小相差不大?
3.參考答案:
(1)衛星 地月系 太陽 (2)發光 反射太陽光 水 空氣(3)氣體球 溫度較低 適宜的溫度 液態的水 適于生物呼吸的空氣 (4)(C) (5)(B) (6)(D) (7)(C) (8)(A) (9)(B) (10)因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要遠得多,盡管太陽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上的人們仍然會覺得兩者差不多大小。
4.簡要分析:
(1)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夜晚的月光不是很亮嗎?其實,它“借”的是太陽的光,月光是一種反射光。這種光照射下,人們既不感到溫,更不感到熱,就是這個緣故。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登上地球,也一定會看到地球是“發光”的。據探測,月球上既沒有水。也沒有空氣,因此更沒有生物存在,是一個靜寂荒涼的世界。
(3)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表面溫度為55000C,上面經常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黑子,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較低的區域。黑子活動周期約為11年。太陽給了地球光和熱,由于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液態的水和適于生物呼吸的空氣,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
(4)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生命。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能直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0C,夜晚溫度降低到-1830C。
(5)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顯得又大又亮。
(6)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一顆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7)太陽給了地球光和熱,由于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液態的水和適于生物呼吸的空氣,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體。
(8)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地球的體積約等于太陽體積的1/1300000。質量約等于太陽質量的1/330000。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表面溫度為55000C。
(9)按照同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地球最近的兩顆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10)人們觀察一個物體的大小,除了物體自身的大小以外,還與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有密切的關系。物體距觀察者越近,它在觀察者眼中的視角就越大,觀察者就會產生物體較大的錯覺,反之則覺得小。雖然太陽的直徑比月球直徑大400倍,但日地距離也比月地距離大約近400倍,兩者所造成的視角大小差異基本可以抵消,地球上的人們所看到的太陽與月球的視覺大小就十分接近(太陽視角平均值是32/,月球視角平均值是31/6//),大家就覺得兩者的大小差不多了。
七、參考資料
太陽活動 太陽上各種變化情況。包括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形狀的變化等。有高潮和低潮之別;前者為憂動太陽,后者為寧靜太陽。擾動太陽的主要標志是耀斑的頻繁出現,而耀斑的出現又同黑子和黑子群的出現有關。有明顯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為11年。
—摘自《地理學詞典》
(曹省之)
[第二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銀河系、宇宙和總星系的概況。
2.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
(二)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物質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的重點:銀河系和宇宙總星系的概況。
2.教學的難點:宇宙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
三、教學準備
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掛圖、投影片、幻燈片或教學錄像
四、教學過程
引言: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天體系統有不同的級別,月球和地球構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是地球,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地球和其它行星等都圍繞太陽公轉,它們和太陽構成比地月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即太陽系。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其實,在整個宇宙中,有無限多的運動著的物質存在于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之中。我們在夏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條白茫茫的光帶,好像一條流過天空的大河。我國古代稱它為“銀河”或“天河”,其實,它不是一條大河,而是由無數多的天體組成的星系。太陽系在更高一級天體系統中是極微小的部分。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銀河系、宇宙和總星系。
(三)銀河系
1.銀河系:是由2000多億顆像太陽那樣的恒星和其他天體所組成的恒星集團。
2.銀河系的恒星都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太陽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環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大約需要2.5億年旋轉一圈。
3.太陽在銀河系中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普通恒星。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5-26銀河系圖,查找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
(四)宇宙和總星系
宇宙中的天體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天體,包括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星云、流星及行星際物質等;另一類是人造天體,如人造成地球衛星、航空飛機、宇宙飛船、空中實驗室等。
1.河外星系:天文學家把已經觀測到的10億個同銀河系類似的天體系統統稱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2.總星系: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在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
3.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是銀河系里太陽系中的一個普通的天體。
4.總星系是目前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至于宇宙有多大?總星系之外是什么?是否只有地球上有智慧生命?人們正在探索。
(五)閱讀材料
人造衛星
1.人們用火箭等運載工具發射到高空,并沿一定的軌道繞地球運轉的人造天體叫人造衛星。
2.分類:按用途分地球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和軍事衛星等。
3.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4.1990年4月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用我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為國外用戶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訊衛星,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已走向世界。
錢學森
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空氣動力學家。浙江杭州人。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五、板書設計
(一)天體系統的層次
地球
地月系
太陽系 月球
銀河系 其余八大行星和衛星
1.總星系 其它恒星
河外星系
2.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顆微不足道的普通恒星。
(二)人造衛星
1.沿一定的軌道繞地球運轉的人造天體。
地球資源衛星
2.分類 氣象衛星
通訊衛星
軍事衛星等
3.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4.1990年4月7日我國首次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亞洲一號”通訊衛星。
5.錢學森: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空氣動力學家。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夏天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中有一條白茫茫的 ,好像一條流過天空的大河,我國古代稱它為“ ”或“ ”。
(2)銀河系的恒星都圍繞著 的中心旋轉,如太陽系以約每秒 千米的速度環繞 的中心旋轉, 大約需要 億年旋轉一圈。
(3)目前人類能夠觀察到的宇宙是 ( )
(A)河外星系 (B)總星系
(C)銀河系 (D)太陽系
(4)下列有關銀河系的說法正確的 ( ) (A)由2000多億顆恒星和其它天體所組成
(B)是太陽系的一部分
(C)圍繞著太陽系在旋轉
(D)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
(5)下列各種天體系統中,最大的是 ( )
(A)太陽系 (B)銀河系 (C)總星系 (D)河外星系
2.課后作業
(6)宇宙天體中由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 ( )
①地月系 ②太陽系 ③銀河系 ④總星系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7)我國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成地球衛星是 ( )
(A)1991年4月7日 (B)1970年4月24日
(C)1974年7月24日 (D)1994年1月7日
(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多用途三級火箭
(B)“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自行研制的
(C)它可將1.4噸的衛星送入離地面36千米的高空
(D)“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1990年4月7日為國外用戶成功發射了“亞洲一號”通訊衛星
(9)用簡表表示天體系統的層次。
(10)如何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3.參考答案:
(1)光帶 銀河 天河 (2)銀河系 250 銀河系 2.5
(3)(B) (4)(A) (5)(C) (6)(A) (7)(B) (8)(C) 地球
地月系
太陽系 月球
銀河系 其余八大行星和衛星
(9)總星系 其它恒星
河外星系
(10)(A)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在天體系統的層次中,地球和自己的衛星-月球組成了最基本的層次-地月系,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普通成員。(B)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普通一員,銀河系中又包含著2000億個類似太陽系的恒星體系。(C)在我們所認識的總星系范圍內,又有10億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直到無限的宇宙。(D)地球在宇宙中是一顆普通的、極微小的天體。然而地球上具有高等生物,而成為一顆有特色的行星。
4.簡要分析:
(2)銀河系的恒星都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太陽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環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大約需要2.5億年旋轉一圈。
(3)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到10 億個以上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它們稱河外星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是目前人們所能觀察到的宇宙。
(4)銀河系是由2000多億顆像太陽那樣的恒星和其他天體所組成的恒星集團。
(5)太陽系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是目前人們所能觀察到的是最大的天體系統。
(6)地月系是太陽系中的一部分,太陽系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銀河系是總星系中的一部分。
(7)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8)“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多用途三級火箭,它可將1.4噸的衛星送入離地面3.6萬千米的高空。1990年4月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用我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為國外用戶成功發射了“亞洲一號”通訊衛星,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已走向世界。
(9)宇宙中的天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成團聚集,按一定規律進行運動和演化,它們形成規模不等、等級不同、特性各異的天體系統。用簡表來表示天體系統的層次,目的是要一目了然地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概括地了解宇宙的結構,明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0)這是一道綜合性的分析理解題。首先,要回答地球屬于哪類天體系統,位于哪一個天體系統的層次上。接著就要分析地球在廣漠無垠宇宙中的具體地位。最后,還應該提及地球上存在著高等生物,這有別于我們所知道的其它行星,是地球的重要特征之一。
七、參考資料
宇宙 宇是年代地層劃分的最大單位。宙是地質年代劃分的最大單位。據生物的發展和演化以及地層中發現化石的情況。整個地質年代可劃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兩個單位。在宙的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叫“宇”,如隱生宇、顯生宇。
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指廣漠無垠的空間和存在于其中的天體和彌漫物質。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宇宙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宇宙的多樣性在于物質的表現形態,包括密集的天體狀態,彌散的星云狀態和輻射物的連續狀態;各種天體還有大小、質量、密度、光度、溫度等方面的差別。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我國戰國時尸佼說過:“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既沒有邊界、形狀和中心,也沒有起源、年齡和壽命。宇宙無限的理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不承認神靈活動的任何場所和任何機會,但不否認具體事物(如總星系或觀測到的宇宙)的有限性。
— 摘自《地理學詞典》
天體 宇宙間各種星體,通稱為天體,如太陽、地球、月亮等。根據天體的質量,形態、運動形式的特點,可以把天體分為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云等。其中最主要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兩者幾乎擁有宇宙的全部質量。在天體與天體之間廣大空間里,充滿了極其稀薄的物質,稱為星際物質。
人造天體,即由人工制造并發射到宇宙空間運行著的天體,主要有人造衛星、宇宙火箭、行星際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 摘自《地理學詞典》
宇宙中的地球 篇6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設計
肥西中學 胡 建
【教學內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是形成科學的宇宙觀的基礎,為此,教材主要討論了3個問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圖2表加以說明,運用這些圖表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九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一組圖文信息,認識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征;利用網絡等媒體,收集天文信息,豐富對宇宙環境的認識。
2.通過閱讀“天體系統”圖,設計相應的簡明框圖,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3.閱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歸納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閱讀“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比”圖,歸納三類行星的結構特征。從的結構特征。從上述過程中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
4.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論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陽系范圍之外的天體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見星人的方向的見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通過運用資料探討地理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通過觀賞天體照片等相關視頻信息,激發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地球上為什么有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教學難點】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學法指導】通過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自身因素分析無法得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的環境來分析。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引入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的主題,進而以談天說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導學、自主探討、討論交流]
先根據同學們過去的觀察體驗,交流對天體和宇宙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天體有哪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通過閱讀p2圖1.1,除認識到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天體外,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組成,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緊扣談天說地的話題,提出“說地”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如何確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顆怎樣的星球?地球上為何有生命物質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導]
(引導啟發)認識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認識地球上出現的一些地理現象,并找出這些現象形成的客觀的、正確的原因。宇宙雖然無邊無際,處在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但是有規律可循的。搞清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和描述地球所處的位置。讀圖指導)圖1.2體現了宇宙是按一定層次和結構組成的有序的物質世界。四幅小圖分別代表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逐層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
(方法步驟)
1.利用天體系統層次圖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將(p3)圖1.2轉換為(p4)圖1.3,或自行設計天體系統層次圖,以多種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語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間尺度中地球所處的位置。描述層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空間尺度順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長的其他方式表達。
[自主探究]
學生獨立學習,并將自己的見解和設計的圖表整理出來。
[交流點評]
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用多種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見解,但都需注重科學性,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錯誤、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我們在緬懷曾為人類天文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甚至獻身的天文學家的同時,也肩負著繼往開來,不斷探索的使命。
二、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導]
地球到底是一顆怎樣的天體?人類對這一問題的了解,主要來自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陽系,分析一組圖表信息,了解太陽系“家族”中的成員,特別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點,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自學、討論、點評]
1.認識地球作為行星的普通性
(學生圍繞活動要求,先自學,再分組討論)
第一步,讀p4“太陽系模式圖”,說出太陽系的成員、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排列,從中認識地球。要求運用圖表信息說明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關數據,運用基本的數理知識比較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即公轉方向、軌道平面夾角、公轉軌道形狀)和結構特征(體積和質量等),進一步認識地球。
(點評指導)點評側重運用數理知識解讀圖表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能力。如,觀察太陽系模式圖中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圓性。根據這些共同特征證明地球并不例外;再從結構特征,如質量和體積等方面比較各大行星,特別是類地行星,得出地球也無特殊之處的結論。最后,以上述探討的兩方面結果來證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特殊行星
為何又說地球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宇宙中只發現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只提出,側重引導學生通過對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點的認識,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導學]
用人類對火星生命的探測,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再比較火星與地球的自然條件,引導學生探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地理觀念。
[自學整理、交流點評]
第一步:讀圖表分析。再次閱讀p4圖表信息,從日地距離、體積和質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說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第二步:閱讀、理解教材。即閱讀p6信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變化與液態水形成的關系,整理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討論交流評議。在自主分析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點評側重分析探討的角度(即從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備生命物質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分析,而不是作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學科知識的運用(注意運用中是否存在科學性錯誤)、利用圖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圖表信息進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條理性和科學性);采用集體評議與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式。
[活動]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導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尋類似地球的星球?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組p.7活動形式提出設想,說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說明:這里所謂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加以判斷。活動只是給出了一種思考的線索,同學們的思考要力爭富有創意,敢于“異想天開”。
[拓展]
第一步,課堂圍繞課本提供的思考線索討論;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
第二步,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查閱雜志、資料。根據條件許可,參加校天文館的相關活動或利用相關網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網上討論、撰寫小論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宇宙中的地球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四大圈層環境的發展規律。
教學難點:
1.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一)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講述)從古代以托勒密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陽系;再到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作為宇宙的代名詞;再到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我們對宇宙認識不斷深入。
二)現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是形態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類型: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建議)教師結合課本圖1.1分別介紹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體的定義以及蟹狀星云、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對彗星在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適當補充。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就形成了天體系統。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建議)教師畫出天體系統層次表并結合按天體系統層次順序分別介紹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總星系。
3、宇宙的演化過程
各種天體不是同時形成,各有其發生、發展、衰亡的歷史。而整體的宇宙則經歷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參閱教材第3頁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數據分析表
行星分類成員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項指標在類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在類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跡,中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這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平均溫度15c:地球與太陽距離太近,溫度就過高,則熱擾動太強,原子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生命物質。地球與太陽距離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結合在一起,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氣,形成大氣層。經過漫長的過程,演變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成分。
大量的液態水: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結晶水汽化;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在地面低洼處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宇宙中的地球 篇8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課程標準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標準解讀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準”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準”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恒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準”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教學重點
• 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學目標
• 能用自己繪制的示意圖說明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 能選用一定的資料(數據、圖表等)說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討活動中,能運用自己搜集的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
• 嘗試運用已學知識,寫一段文字,表達宇宙環境認識方面的一個觀點。
(4)教學方法
• 小組討論法、圖表分析法、比較分析法
二、知識結構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知識積累
可見宇宙:半徑 光年,約 千米
天體系統的形成:
主要組成: 等較大天體
銀河系及河外星系 銀河系:主要組成天體 和
河外星系:超過 億個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總星系:
組成:
太陽系 中心天體( ):質量占
太陽系和地月系 行星:包括 和
運動特征: 、 、
地月系:組成 和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①
②
③
三、教學過程
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板書)
【引導、講解 】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人類發展的初期,由于人們的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于是,便有了“天圓地方”的說法。后來,人們經過觀察,發現天空中的各個星體都在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好像處于整個宇宙的中心位置,這樣,便產生了“地心說”。由于受西方宗教勢力的影響,這個學說觀點統治人們的思想是相當長的。到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使自然科學第一次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意味著宇宙實際上就是太陽系。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了“星系”一詞。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以及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范圍在不斷地擴大。
閱讀《探索宇宙》,你能說出一個星空神話的故事嗎?
教師舉例:如患難與共的雙胞胎兄弟、農神和她的女兒、埃及王后的秀發等,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上網查閱更多的星空神話。
【講解】天文學家把人類目前能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
見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活動】根據課本p6——活動,思考、計算并回答:
①何為光年?一光年約為多少千米?
②計算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多少千米?
③面對上題的數字,你有什么感慨?
【總結】光年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傳播的距離,一光年約為94608億千米。可見宇宙的半徑=94608億千米×140億≈1.32×1023千米。由此可見,宇宙的范圍是極其寬廣的,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的奧秘無窮,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板書)
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恒運動維系著它們之間的關系,組成了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1、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體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多少光年?
②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哪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約有多少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的關系如何?
③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了什么天體系統?
學生回答后,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4.2光年。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恒星和星云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已超過1250億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是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總星系,它包括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總星系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可見宇宙。
2、太陽系和地月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太陽系由哪些天體組成?中心天體什么?為何說它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②太陽系中的行星可分哪兩類?與太陽比其質量和體積有何特點?能否自身發光?
③組成地月系的天體有哪兩個?
學生回答后,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以及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組成,太陽的質量占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約99.86%,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萬顆的小行星兩大類,質量和體積比太陽要小得多,本身不發光。而地月系則是由地球和它的衛星月球組成,是最低級別的天體系統。
【小組活動】根據課本p8——圖1—3及閱讀材料,思考、
討論并回答:
①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顆?請從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排序。
②九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有何共同特征?
③請正確描述小行星帶的位置
④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有多少顆?說明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
學生回答后,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九大行星是繞日運行的主要天體,按照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繞日公轉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圓性的特點。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約有1600多顆,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為扁長軌道,有些是扁長的橢圓軌道。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繞日公轉周期約為76年。
【活動】觀察月相一個月。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板書)
【講解】從地球的外觀和所處的位置而言,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學生閱讀】課本p10的閱讀材料,明確在地球之外,高級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極大。
【小組活動】課本p11活動1,思考、討論并回答:
①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及其體積、質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這些有利條件的原因。
②假如太陽光照條件變得不穩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并對此答案作出解釋。
③請從九大行星的運行特征分析,地球所處的行星際空間是否穩定和安全?
④除地球外,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個?并簡述理由。
學生回答后,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①日地距離適中,使溫度介于0~100℃之間,水呈液態狀態;地球大小適中,使地球能夠吸引住大氣。②太陽的光照條件一旦發生變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熱量也將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溫度和水的相態,以至于影響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隨之而消失。③九大行星繞日運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間不會發生碰撞,故地球所處的行星際空間安全穩定。④因火星與地球在距日距離、公轉周期等方面與地
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會存在生命物質。
【學生課外活動】
選擇一種你最為擅長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處
的宇宙環境,并在班會上與同學交流。
四、板書提綱
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
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1、銀河系和河外星系
2、太陽系和地月系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五、教后感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課程標準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知識結構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知識積累
可見宇宙:半徑 光年,約 千米
天體系統的形成:
主要組成: 等較大天體
銀河系及河外星系 銀河系:主要組成天體 和
河外星系:超過 億個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總星系:
組成:
太陽系 中心天體( ):質量占
太陽系和地月系 行星:包括 和
運動特征: 、 、
地月系:組成 和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①
②
③
三、知識鏈接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階段
古代 我國張衡等提出“天地說”
公元2世紀 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說”
16世紀 波蘭哥白尼倡導“日心說”
18世紀 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一詞
20世紀60年代 認識到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域——“總星系”
星空的神話傳說
宇宙誕生之初,泰坦諸神統治著整個世界,而撒旦(saturn,土星)是萬能的主宰,后來他的兒子宙斯,也就是現在的木星(朱彼得,jupiter),野心勃勃地爭奪了他的王位,從此后新一輩的奧林帕斯諸神便漸漸奪取了泰坦老神們的權力,這一些奧林帕斯的神仙,有很多位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中包括宙斯的兩位兄弟,一個是涅普頓,是現在的海王星(neptune),他是海洋的統治者,人們稱他為海神,是除了宙斯外權力最大的神。宙斯的另一位兄弟是普魯陀(冥王星,pluto)是掌管著冥府、地獄之神。
雅典娜是希臘傳說的戰神,宙斯的女兒;而太陽神阿波羅則是宙斯的兒子,象征光明與真理。黛安娜,月神,每晚駕著著月亮馬車出來照耀人間,她則是宙斯的雙胞胎妹妹;維納斯就是現在的金星(venus)是愛與美的化身,馬爾斯(mars,火星),也是宙斯的兒子,出現在伊利亞得之役中的戰神;眾神中最精明狡滑的則是摩丘力(水星,mercury)。
由這幾位為主的奧林帕斯眾神及后來的其他諸神,留下了許多的傳奇與史詩,而關于他們的傳說后來被記載成著名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則深深影響了西方的文學、藝術、哲學與科學等等,也成為星座神話的由來
患難與共的雙胞胎兄弟
西方人常把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稱為“雙子星座”,這個“雙子星座”是由宙斯的一對雙胞胎兒子變來的。兄弟倆大的叫卡斯托,小的叫普爾尤克斯。
兄弟倆從小就投身在馬人喀戎門下,沒過幾年就雙雙學得了一身絕技,卡斯托擅長馬術,普爾尤克斯則精于拳擊。學成后,哥倆兒浪跡天涯,他們患難與共,經歷過無數次冒險和戰斗,其中就包括奪取金羊毛的遠征。
后來,哥哥卡斯托不幸被人殺死,弟弟普爾尤克斯在父親宙斯的幫助下消滅了仇人,為哥哥報了仇。他們倆生前從不分離,死后宙斯也把他們放到一起,這就是天上的雙子座。
“勇氣號”最新發現:火星上曾有大量流動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xx年8月18日宣布,“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新發現了有水流沖刷痕跡的河床。他們認為,火星上的小山坡與火山口顯示出,火星上曾有過大量流動水留下的痕跡,而且水量要比科學家此前推測的要多得多。
nasa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說,“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新發現了一條長而寬的河床,河床顯示出明顯的被水流沖刷的痕跡,這也是反映火星原始環境的重要線索。科學家推測,這一河床是從名為“谷斯維”的巨大火山的熔巖表面破土而出的。“谷斯維”火山口恰好在“勇氣號”xx年1月3日登陸火星的著陸區域。此前,勇氣號曾對該火山口附近名為“克勞維斯”巖石進行了一系列的勘探與有關測試。
四、目標檢測
1、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
a、140億光年 b、140億年 c、140億天文單位 140億千米
2、下列關于河外星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位于河外星系 b、是目前觀察到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
c、是不包含地球的天體系統 d、是與太陽系級別相當的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級別,由小到大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太陽系→銀河系→地月系→總星系 b、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總星系
c、地月系→銀河系→總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4、下列各天體系統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a、總星系 b、地月系 c、太陽系 d、河外星系
5、下列各組行星均屬巨行星的是
a、金星、地球 b、木星、土星 c、地球、木星 d、水星、冥王星
6、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遠的是
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冥王星
7、下列條件中與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有關的是
①日地距離適中 ②地球運動方向
③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④九大行星繞日公轉幾乎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xx年11月19日獅子座流星雨的來源是
a、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 b、哈雷彗星在該年噴發出來的物質
c、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在該年噴發出來的物質 d、1994年撞擊木星的彗星碎片
9、讀“太陽系模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
a ,c ,g ,h 。
(2)彗星j是在 軌道上繞日運行的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
(3)用箭頭在地球公轉軌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轉方向(北極上空看)。
(4)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在 星和 星(填字母)軌道之間。
(5)九大行星及小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具有 性,而且繞日公轉軌道面幾乎在一個 上。
10、讀下列天體系統層次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在右圖中填出相應的內容。
(2)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和 維系著它們的關系,組成了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3)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 ,地球和月球組成的天體系統的中心天體是 。
11、簡要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基本條件并分析地球具有這些條件的原因。
宇宙中的地球 篇9
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 學案
必修1人教新課標
一、課標解析
(1)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夠運用有關資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識點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
概念: 中各種物質的存在形式。
常見的天體: 、 、 、 、 、 等。
2.天體系統
概念:宇宙中運動著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 、 ,形成天體系統。
系
層次:總星系 系
系 系
系
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陽由近到遠依次為 、 、 、 、 、 、
、 、 。
2.運動特征: 、 、 。
3.按 、 、 等特征,通常將八大行星分為 、 、 三類。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 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質的行星。原因有:
1. 適中:溫度適宜,利于生命過程發生和發展。
2. 、 適中:形成適合生物呼吸的 。
3.內部物質的運動:不斷產生 :逸出、凝結,形成 :匯集到地表低洼地帶,形成了 。
三、典題解析
1、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sl-9)彗星撞擊木星,與該行星相鄰的是( )[1998年全國]
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
答案:c
解析:該題所選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資料,要求學生注意課外有關讀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識信息。此題考查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極星周圍各星座的視運動狀況是( )
a.靜止不動 b.部分有位移
c.繞北極星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d.繞北極星作逆時針方向轉動
答案:d
解析:該題考天球視運動的的規律。觀察天球上所有天象變化都為天體的視運動,并非真正的運動軌跡;地球自西向東運動,人們視覺感受到的天體運動都是東升西落;面對北極星,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北極星作逆時針方向運動。
3.閱讀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與其他行星相比較,地球的條件是非常優越的.首先,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加上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適當,使得全球能夠接受適量的太陽光熱.整個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約為15℃,適于萬物生長,而且能夠使水在大范圍內保持液態,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離太陽太近,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分別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溫度達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陽又太遠,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的能量僅為地球的4%和1%,表面溫度是-150℃和-180℃;更遠的三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則都在-200℃以下,環境條件十分嚴酷。
(1)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溫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溫度很低?溫度過高或過低對生命形成、發展有什么影響?
(2)地球在太陽系中獨特的優越條件是 。
(3)想一想,如果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不適當,對生命活動會產生什么影響?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由于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溫度平均為15℃,同時也為有液態水提供了條件,同時自轉和公轉周期不長,也會使地球的年較差、日較差不太大,這樣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發展。
答案: (1) 主要與它們同太陽的距離有關。水星、金星距太陽近,接受太陽輻射多,所以溫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則距太陽遠,接受太陽輻射少,所以溫度低。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生命的產生和發展,如果溫度過高,則由于熱擾動太強,原子根本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復雜的生命物質了。如果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2)具有適宜的溫度 (3)自轉或公轉周期過長,則白天或夏天升溫過高,夜晚或冬天降溫過低,無論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動的形成和發展。
四、課堂練習
美國東部時間(西五區)xx年1月15日3時21分,美國宇航局向“勇氣”號火星車發出了駛下登陸平臺的指令,大約90分鐘后,“勇氣”號發回了已確認登陸火星的信號。該火星車的主要使命是尋找著陸區域是否存在過液態水的證據,這將有助于加深對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等的認識。讀下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2題。
行星 質量
(地球為1) 體積
(地球為1) 公轉周期 自轉周期 赤道面與軌道面之間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時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時37分 23°59′
1.地球與火星都是太陽系中的行星,有關太陽系行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面幾乎在一個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體積、質量、組成物質與地球較相似,稱為類地行星
c.在地球軌道兩側,分別是金星和火星軌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發出可見光,這幾顆行星在夜空顯得很明亮
2.在八大行星中,人類首選火星作為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的行星,主要是因為火星上的一些現象與地球上的一些現象很相似,主要表現為 ( )
①火星有類似地球的極晝極夜現象 ②火星、地球自轉周期的長度都比較適中 ③火星、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都比較適中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變化,且四季的長度與地球很接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小到大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
a.太陽系一銀河系一地月系—總星系 b.銀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陽系一總星系
c.地月系一銀河系一總星系一河外星系d.地月系一太陽系一銀河系一總星系
4.讀圖1—1,在圖中火星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5.讀圖1—2,若圖中s表示太陽,e表示地球,則該圖所包括的天體系統有 ( )
a.一級 b.二級 c.三級 d.四級
6.假如人類移居月球生活,下列可能發生在月球的現象是 ( )
①晝夜現象 ②電閃雷鳴 ③朝霞、晚霞 ④日食、月食 ⑤行走如跳遠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⑤
7.1998年,北京大學迎來了她的百年華誕。為向北大百歲生日獻上厚禮,經中科院同意,將北京大學自己的科研人員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7072號小行星命名為“北京大學星”,并獲得國際認可。
下圖是1998年5月4日這一天“北京大學星”運行軌道示意圖,讀圖1—3回答下列問題。
圖1—3
(1)在地球運行軌道以內,圍繞太陽運動的行星還有 。
(2)位于“北京大學星”運行軌道內外兩側的行星是a 和b ,其中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質量之首的行星是 。
(3)與八大行星比較,“北京大學星”具有 小、 小的特點。在a、b兩行星軌道之間有成千上萬顆類似于“北京大學星”的小天體,它們組成太陽系中的 帶。
8.按所給內容之間的關系,把其字母代號填入下面的方框里。
a.地球處在比較穩定的宇宙環境中
b.有適宜的溫度
c.體積、質量適中
d.原始海洋形成
e.日地距離適中
f.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g.地球處在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h.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加速了水汽的外逸
五、能力提高
1.讀太陽系模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屬類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用箭頭在地球公轉軌道附近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
(4)用小圓點在適當的軌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帶。
(5)比太陽系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心天體是___________;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___________。
2.讀下面宇宙中不同級別天體系統示意圖,完成下面各題:
(1)圖中數碼代表的天體系統名稱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作為整體的宇宙,經歷了溫度由______到_______,物質密度由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化。
六、課后學習反思
宇宙中的地球 篇10
宇宙中的地球教學反思范文一: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圖片資料豐富,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具有較強的探索性,是一節非常有意思的課,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對于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卻比較的陌生,他們從初中的區域地理一下子跳到自然地理,讓他們對地球有個宏觀的認識似乎又讓學生有點望而生畏。而第一節上得好不好,又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后面自然地理知識的學習。所以在上這一節課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應該用較多的圖片去弱化知識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比如“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物質的存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請你為它找證據。”等等。這樣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將知識點落實。
同時布置一些課外資料的查找,讓學生對宇宙中的地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在教學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有較大的轉變。
總體來講,第一節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基本達到自己的設計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提出了一些較深的問題,有關天文知識的,我個人的感覺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野外觀測效果會更好,但是由于學校條件有限,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所以較難實現。也是現階段教學的一個困惑之一。
宇宙中的地球教學反思范文二:
高中地理必修i屬于自然地理部分,尤其有兩大塊(地球的運動和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是地理必修i的重點也是難點,它們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關鍵,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于此,對于后面的知識掌握的多少都與學好這兩大塊有關。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這部分內容結合了數學、物理、化學以及文科知識,知識的綜合性很強,而學生卻對這部分其它學科了解得不夠。因此,在這部分知識的處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據我的教學實際,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際操作,課堂反映出的問題,我總結出以下處理難題的辦法:
一、直觀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語言來描述地球在宇宙當中的位置,這樣教師覺得太空洞學生也很乏味。體驗不到宇宙的廣闊性,也無法體會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選擇了大量的宇宙圖片,以及各種天體圖片,尤其是太陽系九大行星近觀圖和它們的關系圖(強調.8.26頒布的“冥王星被降級”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詳細的介紹,學生的興趣很高,邊看邊想,并將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識告訴其他同學,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課變的津津有味,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興趣地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天文知識,使得剛從初中升入高一的學生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關鍵的一堂開頭課,為《地球的運動》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巧妙復習鞏固化
巧妙復習鞏固就是巧妙地結合所要學習的知識,將初中地理知識中的《地球與地圖》知識進行復習,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新內容、復習舊知識、全面的鞏固,加強訓練,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達到學習目的。比如我在講解《地球的運動》時,《地球基礎知識》學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經緯度、經緯線”都很模糊,往往混為一談。要講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必須要知道這部分的內容。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而且時間很緊迫。經過思考之后,我決定在講授新課時穿插滲透復習初中相關知識,讓他們將原來的疑惑解決了,也為后面的學習有了堅實的基礎而興奮。
三、基礎訓練典型化
對于宇宙和地球這部分內容來講,只靠簡單的講解,簡單的看書,是無法真正的掌握地球運動真正的內涵。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給學生最典型的例題,如連江的太陽能熱水器如何安裝、樓間距應該是多少、正午太陽高度如何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是什么、利用時區如何計算區時、飛機應飛行在地球大氣層的哪一層為什么?……而且我發現對于基礎知識訓練,不能訓練得太多,而要訓練得精,需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據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主要的,尤其是結合了多學科的知識更如此。對于在我的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要感謝學生提出許多的意見和建議,是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我得到反思。目前我總結出了以上幾條,可能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這也給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會使我不斷地學習總結,不斷地進步。
宇宙中的地球 篇11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目標
1.用圖示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通過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知識結構
內容點析
1.對天文知識的取舍。談“天”是為了說“地”,本節教材涉及了許多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諸如天體、天體系統、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等,都是圍繞“地”來展開的。如講天體系統,是為了從天體系統的層次中,引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講九大行星,是為了通過比較它們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證明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行星。教材中對天體、天體系統等概念采取了只講內涵,不加定義的方法,目的是避免過于學術化的傾向,況且這些概念并非地理學的核心概念。
2.圖1.2和活動1解讀。這幅圖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核心圖,也可以說是這段內容的圖示化表達。從圖中可以分析出兩層意思:(1)宇宙是一個有序的、有一定層次和結構的物質世界。四幅小圖分別代表了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逐層套合的表達方式,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2)以地球為中心,從對地月系中地球位置的描述,到太陽系中地球位置的描述,直到銀河系、總星系,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不同的宇宙空間尺度上逐一展示了出來。隨后安排的活動1,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活動是完全開放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總結學習收獲。如寫一段文字、列一個表格、畫一幅示意圖等,體裁不限。
3.關于光年。在描述太陽系與銀河系的位置時,出現了“光年”一詞。教材用腳注的方法對光年作出了簡要的解釋。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兩點間的距離通常是用千米來衡量的。但是,地球與恒星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遙遠,所以用千米作為衡量單位就顯得太小,于是天文學家用一個叫做光年的單位來度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在真空中,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內走過的距離,大約是94 605億千米。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距離地球大約4.2光年,即約4×1013千米。而最遙遠的恒星離太陽要超過100億光年。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大約有200億光年之遙,這意味著目前觀測到的最遠的某一天體,它發出的光和電波要經過20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200億年前的樣子。它現在又是什么樣子呢?我們還得過200億年才能知道。
4.活動2的設計意圖。通過一組活動,讓學生分析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的結論。第一題,在題干部分說明了什么是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然后給出一組圖表和問題,讓學生研究分析。關于同向性,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1.3“太陽系模式圖”中九大行星自轉的方向,很容易得出結論。關于共面性和近圓性,教材提供了表1.1作為分析的依據。大部分行星的軌道傾角小于4°,說明它們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大部分行星的軌道偏心率接近0,說明它們的軌道形狀有近圓性。第二題,在題干部分說明了什么是九大行星的結構特征,然后要求進行分類比較。這兩個問題,關鍵的設問是類似“地球與其他行星相比,有什么特殊之處?”這樣的問題。
5.生命起源的地理分析。生命的起源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許多學科領域,地理課不可能完全解釋清楚。教材只是從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地球的體積和質量、內部物質變化等方面,說明地球的這些條件可以滿足生命出現所需要的溫度、大氣、液態水等條件。教材還簡單說明了海洋的形成,因為現代科學認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隨后安排的
活動3,目的是檢驗對前面學過知識的應用。
活動的主題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這里所謂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加以判斷。為了引導學生思考,活動中給出了一種思考的線索,并鼓勵學生更有創意地思考,允許“異想天開”。
教學設計建議
【引入新課】
1.收集一些關于現實發生的天文現象,或是人類探索宇宙行動的報道(如我國載人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美國“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著陸等),引發學生對宇宙的關注和興趣。然后轉而銜接到宇宙與地球的關系上。
2.從中國古漢語中對“宇宙”兩個字的定義引入。宇宙,一般當作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人云“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人們把空間稱為“宇”,把時間稱為“宙”,用空間和時間表達宇宙的內涵。然后提出問題:宇宙究竟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有什么關系呢?
3.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天文館、科技館等參觀,獲得對宇宙的感性認識。在參觀前要擬訂學習提綱,有些內容可以安排在這個大課堂中進行。
【學習新課】
1.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教學,可以按照“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線索,設計學習步驟。地球的宇宙環境,學生需要通過一些天文圖片來感知。教材中給出了一些圖片,分別選擇了星云(蟹狀星云)、行星(土星)、流星(獅子座流星雨)和彗星(哈雷彗星)的個例,來說明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天體組成的。師生還可以共同補充更多的天體個例。
天體系統的層次,則需要在了解宇宙物質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分析。關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要圍繞“找”字設計教學活動。在“找位置”的過程中,理解天體是有系統和層次的,同時增加探究的味道。當然,可以按照教科書中“從小范圍到大范圍”地“找”,也可以反過來,“從大范圍到小范圍”地“找”。
2.對“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的教學,主要是采取對比、實證的方法。關于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內容。為了方便教師備課,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如下表,供老師們參考。
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行 星 與太陽平均距離(百萬千米) 質 量
(以地球為1) 體 積
(以地球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轉周期 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57.9
108.2
149.6
227.9 0.05
0.82
1.00
0.11 0.056
0.856
1.000
0.150 5.46
5.26
5.52
3.96 87.9 d
224.7 d
1 a
1.9 a 58.6 d
243 d
23 h 56 min
24 h 37 min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778.0
1427.0 317.94
95.18 1316.000
745.000 1.33
0.70 11.8 a
29.5 a 9 h 50 min
10 h 14 min
遠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2870.0
4496.0
5946.0 14.63
17.22
0.0024 65.200
57.100
0.009 1.24
1.66
1.50 84.0 a
164.8 a
247.9 a 16 h左右
18 h左右
6 d 9 h
3.“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學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也是極具探索性的內容。地外生命是一個熱門話題,要引導學生敢于暢想、求異,但是科學幻想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亂想”,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應該作為一個參照。這一點應該強調。教學形式可以更加開放和生動。例如可以組織主題討論會、辯論會,也可以寫研究計劃、小論文等。
【部分“活動”參考答案】
活動2
1.(1)相同,都是自西向東。
(2)不大,幾乎在一個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圓。
(4)地球在公轉運動特征方面,與其他幾大行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2.(1)類地行星體積和質量比較小,如水星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5.62%,質量是地球質量的5%;巨行星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如木星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 316倍,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18倍;遠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比較大,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是最小的。
(2)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宇宙中的地球 篇1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體的特征和區別,初步認識各類天體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從而加深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地球儀、地球的衛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燈片,天文掛圖,多媒體、“太陽系模式圖”掛圖,錄像機及自行剪輯九大行星概況、彗星錄像節目,投__或月貌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現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2閱讀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所見,談談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過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的各種天體是否為孤立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我們稱之為天體系統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xx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啟發討論閱讀教材P4圖1.4太陽模式圖思考太陽系周圍有幾顆行星,它們由近及遠的排列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啟發討論在太陽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家庭中的九個兄弟,有許多共性,請結合有關材料完成P4—P5活動題1、2,并總結九大行星在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現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