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回答:
(1) 結合以上材料,說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的內容是什么?孫中山為什么主張進行這三種革命?
(2)結合材料一說明,孫中山以什么為借鑒,提出“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他想借以解決中國社會的什么問題?
二、關于《臨時約法》
材料一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材料二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材料三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材料四 國務員(指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諜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可決彈劾之。 ——以上皆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回答:
(1)材料一體現了什么原則?
(2)材料二中的權力分工體現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中“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的規定有何進步意義?
(4)材料四中,“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是什么意思?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有何歷史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其評價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男人剪辮子、女子放足、青年離家、自由戀愛、神位被黜、洋貨暢銷、西學昌盛……這些社會生活的表征。實際反映的是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張豈之《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材料二 1912一l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一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l.3億元以上,相當于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中國工廠使用的蒸汽動力,19xx年為43 448馬力,1918年為82 750馬力。約增加l倍。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
材料三 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殺頭。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時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這個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殺頭,但為人民所拋棄是沒有疑問的。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請根據材料一、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的進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