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大河文明
第4課 大河文明[教學目標]
1.了解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地理環境;知道大河流域以農業文明為特征,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把握東方村社的特點;了解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運作模式及其歷史作用;知道亞非文明古國在政治上呈現政教合一的特征;了解大河流域不同文明體存在發展的差異性。
2.通過對亞非大河流域諸文明古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關史實的了解,使學生理解大河流域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特征形成的影響作用;通過了解農耕民族的生存斗爭和小農經濟的局限性,使學生認識中央集權制度形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客觀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引導學生從諸文明古國歷史發展的具體現象中歸納出大河文明的一般特征。
3.使學生認識到文明的產生和進步是人類憑籍智慧利用和改造環境的結果;亞非大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時代,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所共享;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發展未曾中斷的國家,有助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地理環境對大河文明特征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
說明:
1.亞非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降水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耕,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孕育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亞非文明古國都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并形成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特征的。教學設計要緊扣大河流域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這一核心,從農耕經濟、村社組織、中央集權制度、政教合一統治、諸文明古國文化差異等角度,層層推進,剖析地理環境對大河文明發展的影響,最終歸納出大河文明的特征。
2.大河流域文明古國都經歷了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最終形成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大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君主獨裁、君主至上是亞非文明古國在政治上的共同特征。但中央集權制度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術語,比較抽象,學生較難全面、深透把握。幫助學生理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與古代農耕經濟相適應的一種國家管理制度,是大河文明的政治特征,對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發展主要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學生加深對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解。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約60xx年前,西亞的兩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時代,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和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緊隨其后,亞非大河流域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人類文明為什么最早發源于大河流域?
2. 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環境的異同點。根據歷史地圖,首先確定四大古典文明中心所處的具體地理位置,再結合自然地理知識(參見材料一至材料四),分析歸納地理環境的相同點和主要差異,以表格形成呈現。
共同特征 差異性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大河沖積平原
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
動植物資源豐富
氣候溫暖
地理位置相對孤立 河水不定期泛濫,洪水災害頻繁;土壤鹽堿化;地勢開闊,無天然地理屏障
埃及文明 尼羅河定期泛濫,水量穩定,無大洪水;
有地中海、沙漠等自然地理屏障
印度文明 地處中國西南,中亞之南,西亞之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