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教學設計
重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
難點: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
提問:大革命留給中國共產黨人的慘痛教訓是什么?面對國民黨的血腥鎮壓,共產黨做出了怎樣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課。
一、工農武裝起義
學生閱讀課文“工農武裝起義”一目,了解“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填寫下面的表格:
起義時間 領導人 特點 意義以及教訓
南昌起義
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
通過展示有關“八七”會議、三大起義的歷史圖片以及動畫《秋收起義》,加深學生對此四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記憶。并引導學生總結三大起義的歷史功績、教訓。
二、井岡山的星火
演示動畫《秋收起義軍進軍井岡山》,引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講解。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以及擴大的情況。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會存在?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由于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勢力在農村較薄弱,有利于紅色政權的發生、發展;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南方的革命群眾基礎有較好;全國革命形勢繼續發展,利于紅色政權的發展;
三大起義后,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等。
在分析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使學生認識到,“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毛澤東在分析國情,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的建設三者結合起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黨的領導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內容,武裝斗爭是斗爭形式,根據地建設是戰略基地。這一思想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的勝利。這一理論的創立,推動了當時根據地的建設和紅軍的發展。
通過演示動畫《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學生在直觀上了解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狀況。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了解粉碎三次圍剿的作戰方針,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引導學生從中國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對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線的正確性。
出示材料:
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毛澤東
引導學生結合史實說明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為什么是正確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同盟軍,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變革土地制度時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個基本任務。進行土地革命,廢除農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發動農民,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紅色政權才能發展。中國無產階級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