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形成(通用15篇)
4的形成 篇1
活動由來:認識數字,了解數字的組成,體味數字的奧妙。
活動目標:1.學習4 的形成,就知道3添上1是4.
2.認識數字“4”了解其實際的意義,差故事比較物品數量的多少。
3.喜愛數字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坐汽車”;“數字卡片”
2.學具準備:玩具汽車4輛(每輛汽車1個車牌,車牌號分別1214、2143、3214、4132);生活中含有數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用教具演示:出示2只小兔子和數字卡片“2”,在再添上1只小兔子和數字卡片“1”。引導幼兒說出:2只小兔子添上1只小兔子就是3只小兔子;2添上1就是3.在出示卡片“3”。
2.創設情境:“現在站臺上有3只小兔在等車。如果來了1只小兔子,會有幾只小兔子?”鼓勵幼兒用學具探索4 的形成:先擺出3只小兔,找出對應的數字卡片,在天上一只小兔子,并找出其對應的數字卡片。也可玩汽車,同上。
3.教師伸出手指,和幼兒一起做。先伸出兩個手指,是“2”像小兔子,同時拿出卡“2”,“2”像小鴨水中游;再添上一個是“3”像小花貓,拿出卡片,“3”像耳朵聽聲音‘再添上一個是“4”同上,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下認識數字。
活動評價: 1.體味數字的奧妙,喜歡數字游戲,為今后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2.理解口中的12345、是什么。更好的理解了數學
4的形成 篇2
學前班數學教案:認識6的形成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學習6的形成,認識數字6,理解6的實際意義。
2、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幼兒操作,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數字6教學難點: 理解6的實際意義活動準備1、蘿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張,1-6數字卡片。
2、蘿卜圖片(數量是幼兒人數的三倍),上貼各種圖形;另備與蘿卜上所貼形狀相同的圖形若干。
3、兔子拼圖(幼兒人數的一半),反面劃成6格,分別寫上1-6的數字并剪開。同樣大小的底板圖也劃成相應的6格,畫上1-6的圓點。
活動過程:
1、拔蘿卜、青菜,采蘑菇(學習6的數數,認識數字6)(1)律動:師幼扮兔子隨音樂"兔跳"。
。2)說說你(兔子)喜歡吃什么?
。3)為過冬備糧食:拔蘿卜、青菜,采蘑菇。
。4)數數:有幾個蘿卜、幾棵青菜、幾個蘑菇。出示數字6,認讀數字6。
2、分蘿卜:學習6的形成,數數。
蘿卜太少不夠吃,請兔寶寶把每個蘿卜分6份。
老師示范在一個蘿卜上貼上6個圖形,先貼5個紅色的圓形,再貼1個綠的圓形,5個圓形添上1個圓形是6個圓形,把蘿卜分成6份了。
幼兒操作:找圖形貼到蘿卜上。
3、拼小兔:復習認識數字1-6和6以內數數。
老師介紹玩法:出示拼圖底板,上劃成了六格,每格上畫了圓點,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出示拼圖6塊,(數一數,認一認它們背后1-6的數字)請兔寶寶將六塊拼圖貼到底板相應的位置。
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指導教學反思:
4的形成 篇3
院 曾經聽過許多老師上這一節內容的公開課,有的老師講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準,很到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方面也做得很好,課堂氣氛也較濃烈,使我受益非淺。但有的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往往不盡如人意,或顧此失彼,或講解知識有失偏頗。我自己也曾經開過這一節的市級公開課,課后的評價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說教學效果是“好”還是“不好”,從老師這一方面來說,共同的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滿頭大汗;從學生這一方面來說,共同的一個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學生在課堂上聽得如墜云霧,暈頭轉向。
真的需要老師這么費勁地講解這一部分的知識嗎?真的需要講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嗎?如果老師少講一些,學生就不能學會這一部分的知識嗎?采取什么樣的做法,既可以讓學生學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實,又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我的感覺是,首先要把老師的知識講解大幅度地減下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其次,不要一開始就大講特講一些概念和名詞。再次,要精心設計好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內容。
基于以上這些想法,這學期,我在上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做了如下的改變。
一、設計一張表格,讓學生繪圖,用鉛筆(畫錯了能及時改動)繪出有絲分裂的主要時期的細胞圖像,繪出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幾個主要時期的細胞圖像。(見附件一)
簡要地說明繪圖要求,就開始讓學生繪圖,在投影屏幕上循還播放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動畫。學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課本上查找,或觀看播放的細胞分裂的動畫。在學生繪圖的過程中,老師巡回查看,指出學生繪錯的地方,以引導思維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思考,尋找正確的知識。
繪完之后,老師選幾張學生繪的圖,投影出來,師生一起共同分析,哪個地方畫得好,哪里畫錯了。然后,投影課前老師自己預先畫的圖(見附件二),師生一起分析探討,看哪個地方學生畫得比老師的好,哪個地方老師畫得好,哪個地方老師畫得還不如學生畫的好。師生在一起共同比較,共同進步。
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用完了。課后布置作業:
1.自學本節內容,弄清減數分裂的過程,弄清重要的名詞和概念。
2.發一張老師精心挑選的習題(見附件三),課后完成,下一節課帶來,師生一起分析、講評。
這樣的一堂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只是起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掌握的效果遠比一味地聽老師的講解要好得多。而且,減數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變化過程,只要學生形成了這個映像,所有的知識名詞的理解和記憶都不再是什么難事了。
通過對這一節課教學的反思,我得到了這樣的認識:
1.要教會學生怎樣學,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不能包辦代替。
2.既然老師的講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斷地閉嘴吧,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起來,他才不會上課昏昏想打瞌睡,讓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自己昭昭”。
3.一節課的教學活動,老師要設計好讓學生進行怎樣的有效的思維活動,不能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
4.有一些生物學的名詞和概念可以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去學習和掌握,老師不必一開始上新課,就仔細講解一大堆 本節要學習的名詞和概念。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在這一單元的測試中,我驚喜地發現,這一部分的知識,學生掌握的效果相當不錯。
4的形成 篇4
《近視的形成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視的形成》這節課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合理用腦 高效學習》,第一節《信息的獲取》的第二部分。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近視的成因,是對前一節知識的遷 移運用。另外,新教材更加關注知識的實用性。為了強化用眼的衛生保健意識,新教材單列一節課探究近視的形成,這對學生愛眼、護眼具有很好的導向意義。所以本節課既是知識重點,又很有應用價值。教師應該重視它。
2、教學重點、難點
新課標強調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節教材所要探究的主題是近視的形成。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設計并實施實驗,從而探究出近視的成因,并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目標:
、胖R性目標:
說出近視眼的成因、預防措施及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
、萍寄苄阅繕耍
、 嘗試班級近視率的調查。
、 運用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視的形成”。
③ 使用課內外資源和網絡工具,查詢“近視的危害”。
、乔楦行阅繕耍
、 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② 形成實事求是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③ 確立結 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④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二、教法選擇
1、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以實驗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充分體現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實驗性學科。同時設計了課下調查、查閱資料等學生自主活動。這些教法的優勢在于教師充當指導者,始終 使學生主動活動,積極思考。既提高了學習興趣, 又利于知識內化理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材處理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部分內容安排1個課時。為更好的完成教學目的,我將學生調查本班近視率、查找近視危害的資料兩個活動安排在課前進行,以便課上給重點內容探究“近視的形成”留出充分的時間。
3、教學手段:
采用實驗探究手段,它既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同時采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有關的生理過程、圖片等。
三、學 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認知發展處于由具體向抽象過渡,形象思維仍占優勢,因此教學中采用“凸透鏡成像”實驗讓學生自己來模擬出近視形成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抽象過程直觀化、形象化地演示出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
初一學生還沒系統地學物理知識,對較難的光學知識需要教師深入淺出講解。如透鏡的折光能力可類比筷子放在水里的現象。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在探究教學中既要照顧全局,更需注重個別輔導,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2、 學法
(1)學生通過課前調查近視率,學會怎樣去調查,怎樣去統計。
(2)學生通過查找有關近視危害的資料,學會利 用課內外資源和網絡工具搜集信息。
(3)實驗探究將教法與學法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嘴表達,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4)認真觀察多媒體課件理解抽象知識,逐步發展抽象思維。
四、教具準備:
實驗器材:兩個度數不同的雙凸透鏡、一塊白紙板、一支蠟燭、兩個近視鏡片、一個遠視鏡片、火柴等;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出示本班學生課前的近視率調查統計表來創設情景。
學生活動:結合課下檢查視力的情況,觀察表中的統計數字并思考。
。ń虒W意圖:根據學生心理,從現實情況的緊迫性,引起學生思考。)
2、實驗探究[來源:第一范文網]
⑴發現問題
教師活動:看了統計結果后,你有什么疑問產 生嗎?
學生活動:近視后為什么看不清遠處呀?近視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 有這么多人患近視?得了近視會怎么樣?怎樣才會不得近視?
。ń虒W意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出強烈的探究欲望。
、品治鰡栴}
教師活動:我們先來探究近視是怎樣形成的?探究這個問題你需要運用哪些知識?出示課件:視覺 的形成。出示表格:正常眼看清近處和遠處物體的原理。
學生活動:回憶視覺的形成,正常眼看清近處和遠處物體的原理。
。ń虒W意圖: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輔助學生回憶)
、翘岢黾僭O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看不清遠處物體時,物象落在哪里了?”
學生活動:學生提出兩種假設,ⅰ物像落在視網膜前,ⅱ物像落在視網膜后。
。ń虒W意圖: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散思維,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從不同角度做出可能的解釋。)
⑷設計實驗
教師活動:引導回憶,回想課前檢查視力時,檢查的結果因人而異,那么不同人在檢查過程中有沒有不改變的關系呢?教師出示實驗技能卡:單一實驗和對比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視力表不變——物體不變;學生閱讀思考本實驗設計方向是對比實驗,單一實驗,還是兩者都有?
。ń虒W意圖: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參差不齊,設計實驗有一定難度。為突破難點,教師從科學實驗角度出示技能卡。)
、蓪嵤⿲嶒,驗證假設
教師活動:此處為各小組準備配鏡所用的近視鏡片兩個、遠視鏡片一個,便于確定哪種是近視眼狀態。也可驗證近視鏡度數深淺對物像清晰度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參照課本的“探究竟”、“小辭典”,設計實施實驗。教師要求各小組(以前已經分好每組4人)分工合作,作好實驗記錄。
教師活動: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照顧全局,更需 注重個別輔導,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活動:首先明確——蠟燭到凸透鏡距離不變:
① 當同一個凸透鏡改變白紙板位置時,學生設計的方案:白紙板后移→ 物像模糊;白紙板前移→ 物像模糊。分別添加近視鏡片后,使哪種狀態的物象變清晰了?
、诋敯准埌宀粍樱瑩Q凸度不同凸透鏡時,
學生設計的方案一:用凸度小的凸透鏡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大的凸透鏡代表近視眼
學生設計的方案二:用凸度大的凸透鏡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小的凸透鏡代表近視眼
然后用近視鏡片驗證哪個方案會變清晰?
。ń虒W意圖教師不做統一講解,只是巡回指導,面向小組,面向個體。幫助學生學會相互尊重,在協調與激勵中開展探究。)
⑹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教師活動:組織各小組討論,后選代表匯報自己組的實驗方案與實驗現象,出示自己的記錄表。此時教師以鼓勵為主,同時允許學生出錯,讓他們吃一踐長一智。但對不正確的現象結論也要分析原因予以指正。
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得出結論。近視時眼睛結構的異常狀態是晶狀體凸度過大或眼球前后距離過長,物像落在視網膜前,導致物像不清楚,添加近視鏡就清楚了。
。ń虒W意圖:通過小組間的討論交流,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交流的能力及意識。)
3、課件鞏固
教師活動:再次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眼球內部結構的變化。
學生活動:理解近視眼的眼球結構出現了變化,才導致功能障礙。
。ń虒W意圖: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
4、再生一問
教師活動:出示睫狀體調節晶狀體的課件輔助思考,近視眼患者的晶狀體為什么會凸度過大?睫狀體為什么不調節了?
學生活動:討論推理出——睫狀肌長期處于收縮狀態,最后失去調節的靈活性。在看遠處物體本來不需要調節時,睫狀肌仍處于收縮狀態,以致物像落在視網膜前看不清遠處物體。
。ń虒W意圖:抓緊學生探究熱情高漲的時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由近視眼的狀態推理出近視眼形成的根本原因。徹底明白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的轉化關系,為預防近視做好鋪墊。)
5、對比記憶
教師活動:出示習題進行教學反饋,此時教師可以簡介物像落在視網膜后是遠視的成因。對比近視、遠視兩種情況
學生活動:學生做題?偨Y成表格,小結上述知識并比較記憶。(附4)
。ń虒W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自己產生總結知識的內在要求。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6、聯系實際
教師活動:指出兩種異常眼中近視眼對健康的危害更大,過渡到近視的危害。
學生活動:請本班眼睛近視的同學獻身說法,談談近視給自己的生活所帶來的不便和造成的苦惱。再由學生朗讀找到的有關近視危害的資料。
(教學意圖:身邊同學的話最有說服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給學生敲響警鐘,加深同學們愛眼、護眼意識。)
教師活動:怎樣防止睫狀肌長期處于收縮狀態呢?如果你是眼科大夫怎樣指導用眼習慣?如何預防近視?就成為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話題。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圖片,以及 平時觀察到的不良用眼習慣,總結預防措施——“三要四不看”。再結合現在用電腦、看電視等現代社會問題,預防近 視還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
。ń虒W意圖:這些話題盡量讓學習后進學生回答,給他們以鍛煉表現機會,逐步提高學習能力。重在培養愛眼護眼的意識,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用眼習慣,不做“近視集團軍”,健康地生活。)
7、反饋運用
教師活動:出示習題。(1)一對老夫妻走到報紙欄前看報紙,老爺爺摘下眼鏡看報紙,老奶奶卻帶上眼鏡看報紙,問誰是近視眼,誰是遠視眼?(2)因真性近視配戴眼鏡的 同學,還用做到“三要四不看”嗎?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回答。近視眼能看清近處,看不清遠處,老爺爺是近視眼。真性近視更要強調良好用眼習慣,否則近視程度會加深。
(教學意圖: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
六、板書設計:
二、近視的形成 1、近視的形成 2、近視的危害 3、近視的預防
七、設計特點:
1、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第一部分本班近視率的調查,第四部分查找近視的危害,安排在課前學生獨立完成。既拓展了教學空間,也使學生知識來源不只局限于課本和老師,既拓寬學生視野,又培養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
2、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第二部分探究近視的形成,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索、多交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設疑、引導和糾錯上。體現了生物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 面向全體的原則,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是我的一個設計思想。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巡回指導,注重個別化教學,為不同差異學生服務,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第三部分近視的 預防,從近視學生的不良習慣入手,逆向思維總結出“三要四不看”。這樣的話題主要讓后進生來發言,給他們以鍛煉的機會。
4、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將眼球內部結構和生理變化等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
附4:做課后想 一想習題1進行教學反饋,
眼 病理原因 物像位置 矯正(眼鏡)
晶狀體曲度 眼球前后徑
近視眼 大 長 視網膜前 戴適度的凹透鏡
遠視眼 小 短 視網膜后 戴適度的凸透鏡
4的形成 篇5
第一節 第二次工業革命
學案
【方法導引】
本節的中心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學習中應從背景、特點、影響三個方面對其作全方位的分析。
19世紀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它的發生有深刻的社會條件。首先,19世紀中期,俄、日、德、意、美等國通過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這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普遍發生的前提。其次,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這就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商品和技術交流的環境。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本質上講是一場科技革命,但卻引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即產生了壟斷;壟斷及壟斷組織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但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壟斷資本家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疑難解析】
英國何以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國,又何以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
工業革命所以最先在英國進行是因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條件,要比其他歐美國家優越得多。擁有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大量貨幣財富,是進行工業革命必備的首要條件。近代國家通常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來創造這兩個基本條件的。而英國的原始積累進程,無論是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別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英國開展工業革命還擁有其他重要的優越條件:英國地主圈地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創辦農場。大農場的不斷涌現,既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又有利于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提供充分的商品糧食,又為工業開辟了廣闊的國內市場。16世紀,歐洲大陸國家大批信仰新教的工匠,為逃避宗教迫害,移民英國,提高了英國的工業技術水平。手工工場內部分工精細,生產工具日益專門化,這就為把手工生產轉變成機器生產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英國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亞當·斯密首次把工業部門的生產看作是國民財富的重要來源,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
1870年以前,英國在世界工業中處于壟斷地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工業產值已先后被美國、德國超過,英國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英國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喪失,主要原因是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伍了。英國工廠大多建于早期工業化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裝備日益顯示陳舊落后,但英國資本家,由于更新技術設備會造成設備報廢損失,一直安于現狀,不肯棄舊圖新。他們大量投資于海外,以獲取超額利潤。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后,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采用先進技術裝備,使本國經濟迅速起飛,而英國傳統工業仍抱殘守缺,新興工業也發展遲緩,英國工業不可避免地被后起資本主義國家超過。
【典例精評】
兩次工業革命對一些后進國家來說是交叉進行的,這對于它們來說( )
a.為其向帝國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b.為實現傳統工業改造創造了條件
c.為其短期內實現跳躍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d.為實現社會變革奠定了物質基礎
解析: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可使后進國家采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以迎頭趕上先進國家,這就是實現跳躍式發展提供了機會。故選c。
【同步達綱練習】
【知識強化】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條件不包括( )
a.歐美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c.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及擴大
d.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
2.19世紀七八十年代誕生的內燃機的燃料是( )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煤
3.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技術方面的最突出成就是( )
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汽車的發明
c.飛機研制成功
d.電力取代蒸汽動力廣泛應用于生產
4.壟斷組織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b.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擴張
c.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集中
d.資本主義企業相互兼并、聯合
5.“由單個企業家所經營的生產……已經愈來愈成為一種例外了……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支配著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僅私人生產停止了,而且無計劃性也沒有了!睂ι鲜霾牧系臏蚀_理解是( )
a.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已成了計劃經濟
b.壟斷組織逐漸改變了私人生產的無計劃狀態
c.壟斷組織消滅了私人生產
d.壟斷組織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素質優化】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與下列歷史現象有緊密關系的是( )
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b.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c.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
d.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 )
a.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科學推動生產的作用突出
b.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集中
c.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聯系加強
d.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3.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推動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重大發明是( )
a.發電機 b.電動機 c.內燃機 d.電車
【創新深化】
(一)選擇題
1.19世紀晚期的壟斷組織( )
a.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
b.不利于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c.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d.是一種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業革命的主角——蒸汽機是經驗和科學相結合的產物。科學對工業革命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工場手工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和經驗為主的技術,以機器為主的大工業生產,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這就得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知識,大工業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從此,科學在生產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簡明科學史話》
材料二 科學開始對工業沒什么影響,我們迄今所提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科技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們作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全球通史·15xx年以后的世界》
閱后請回答
、俨牧弦恢饕U述了一種什么關系?據材料簡要表述這種關系。
②材料2對這種關系作出了什么重要補充?
、蹖Σ牧1中所說的蒸汽機是“工業革命的主角”你如何理解?
④聯系材料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不同點。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知識強化】
1.d 2.a 3.d 4.a 5.b
【素質優化】
1.c 2.a 3.c
【創新深化】
。ㄒ唬.d
。ǘ倏茖W與工業生產的關系;科學與工業生產相互促進,隨著工業的進展,科學的作用愈來愈重要。②1870以前,科學尚未和技術結合,對工業生產作用不大。③蒸汽機提供各種機器所需動力。④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規模廣發展快;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的形成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半p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 :(1課時)
一、導入 :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ㄒ唬┦芫倪^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ǘ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4的形成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初步探究活動,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
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并發展勇于創新的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及實驗探究。
難點:物質在水中溶解溶液溫度變化的實質。
教學用具
多媒體、實驗儀器。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實驗引入
演示物質溶于水的趣味實驗──在一只小燒杯中裝入半燒杯水,在燒杯下面放一塊小小的薄木塊,并向木塊上放少量水,將燒杯向上提,觀察到木塊沒有被提起來;然后向小燒杯中加入硝酸銨,邊加邊攪拌,直到燒杯外壁有水珠凝結,這時又把燒杯向上提。
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質溶于水是否都是這樣的呢?
活動探究
方案設計:用燒杯、溫度計、玻璃棒等儀器來探究naoh、nacl、nh4no3三種固體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變化情況的方案設計。
分組實驗:按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并觀察記錄:
水中加入溶質
氫氧化鈉(naoh)
硝酸銨(nh4no3)
氯化鈉(nacl)
加入溶質前水的溫度/℃
溶質溶解后溶液的溫度/℃
溶解現象
結論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實驗探究情況。
演示分析
多媒體演示分析溶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變化的實質。
歸納整理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降低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升高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不變
設計再探究
實驗設計:如果沒有溫度計,你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實驗簡圖表示)
可供選擇的某些用品有:nacl、naoh、nh4no3 、濃h2so4……(你還可選用其他一些儀器和藥品。)
。N
實驗探究:實驗探究驗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
交流展示:同學討論交流再探究方案及實驗情況。
現實錄同學們展示交流的活動案例:
典型案例1:
naoh溶于水時溫度變化裝置:naoh溶于水時溫度變化的裝置改進:
分析:此裝置有無不完善之處,如有,如何改進?
典型案例2:
此裝置是否正確,說明理由,改進裝置為:
如不正確,如何改進。
典型案例3:
評價設計方案:
案例群展示
封閉體系 開口體系
執教: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孫明槐
點評
本節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溶液形成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然后分析吸熱和放熱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溶液的吸熱和放熱現象,整個教學思路嚴密清晰,學生自主參與面廣,創新點較多。創設的硝酸銨溶于水吸熱使燒杯和杯外濕木塊冰凍粘結的實驗現象,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創設了設計實驗的思路,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同時,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少,但安排了很豐富的活動素材,特別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進行探究時,提供的儀器和藥品既能給思維受阻的學生以啟迪,又能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廣闊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樂于探究的精神。本節課注重了知識技能的形成與學習方法的聯系,是一節符合課改精神的好課。
點評: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劉永舜
4的形成 篇8
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重點:世界市場的要領及戰后世界市場呈現出的新特點;
教學難點 :世界市場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素質要求:
1、知識方面:
識記:
⑴世界市場的基本含義和主要類型;
、飘敶澜缡袌龅奶攸c;
2、能力方面
、爬斫饽芰Γ和ㄟ^對"世界市場"含義的掌握,加深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及當代世界市場呈現出的新的特點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
、品治瞿芰Γ和ㄟ^對世界市場形成過程的了解分析,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在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我們運用歷史的觀點、社會的觀點來認識、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3、思想覺悟方面:
、派a的觀點:通過對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原因的學習,進一步加深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⑵聯系觀點:通過對當代世界市場的新的特點的出現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當然,這種聯系是有條件的。
復習舊課:
資料(一):請看這里是廣交會現場,各國商人正在這里進行各種貿易洽談,場面異常熱鬧……(錄像片或圖片)
資料(二):請聽一組商貿信息……(錄音或廣播)
(兩組材料任選一種)
(設問) 市場經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上述材料反映了市場經濟的什么特點? 這里的市場與前面我們學習過的市場有什么不同?
。ㄔO問的目的是:1)讓學生從知識的前后聯系中把握本課知識;2)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略)
導入 新課:
通過高一上冊第二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等基本特征,上述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市場經濟開放性和競爭性的特點。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現代市場經濟是世界性的市場經濟,任何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的運行都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系,我國也不例外。
要說這里的市場與以往我們所學的市場有什么不同,主要在于:以往我們學習的主要是國內市場的有關知識,而這里卻是世界市場。那么,什么是世界市場?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有什么不同?當代世界市場有哪些特點?國際社會存在哪些主要的世界性貿易組織和金融組織?什么是外匯和匯率?海關是怎樣的機構?我國為什么要加強對外經濟關系?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和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等問題都是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第八課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第八課課題、節題和框題,然后列出本課框架知識結構圖。
。▽W生閱讀、制圖,教師提問或讓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完成,最后教師講評。)
第一節當代世界市場(板書)
一、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板書)
請同學仔細閱讀教材第96頁第2自然段至第97頁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什么是世界市場?它與國內市場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它與產業革命的關系如何?
。▽W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教師歸納) 世界市場的基本含義(板書)
世界市場也叫國際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效活動的總和(板書)
1)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主要區別(板書)
產生的時間不同
國內市場產生于原始社會第一個社會大分工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出現;
國際市場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勞務交換關系突破國界擴大到世界范圍。
活動的范圍不同(板書)
國內市場主要在國內進行;國際市場則不同,主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相行。
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但并不是各國國內市場的簡單相加。因為各國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相當大的部分仍然在國內市場進行,而不進入世界市場。
市場的主體不同。(板書)
由于世界市場的活動范圍超越了一國國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不同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其中包括各個國家主權政府,它們往往以各種方式干預國際競爭格局,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在世界市場上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的壟斷價格。
2)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又存在著密切聯系(板書)
首先,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其次,可以說國內市場的形成是國際市場形成的前提。再次,也可以說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突破國界建立世界市場,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際市場的主要類型(板書)
按不同標準,國際市場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請看投影片:
按其經濟內容劃分可分為
國際商品市場(國際間一般實物商品交易的市場)
國際技術市場(國際間技術及知識產權交易市場)
國際勞務市場(國際間勞務進口商場)
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國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按其交易形式劃分可分為
有固定組織形式的市場(如商品交易所、國際拍賣、博覽會和展覽等)
沒有固定組織形式的市場(如補償貿易、加工貿易、租憑貿易等)
按交割的形式劃分可分為
國際貨幣市場(錢、貨幣交易發生當時即進行交割的市場)
國際期貨幣市場(買賣成交后并不當即進行交割和結算,而是在約定的到期日按期貨合同規定的價格佃理實際行付的交易市場)
。▽W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教師歸納) 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板書)
首先,從國際市場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三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于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東西方新航路開辟,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商品交換超出了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出現了世界市場的萌芽。介不定期里的世界市場還不穩固,在世界市場上流通的商品,還主要是小生產者和工場手工業者生產的商品。
第二階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后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大量產品,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所消費的大量原料與糧食,需要日益擴大的供給來源,從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
第三階段為國際市場迅速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使當代世界市場迅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次,從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同三次科技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請同學們憶一憶: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及其與世界市場的聯系。
。▽W生回憶并回答,教師歸納圖表)請看投影片:
三次科技革命
時 間
主要標志
主要內容
與世界市場的關系
第一次科技革命
(產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用蒸汽機發明和運用
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
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最后30年
電力的廣泛應用
人類由蒸汽時代跨進了電腦時代
促進了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40年代末 ~今
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技的發明和應用
主要在電子、能源、材料三大基本技術領域展開
使世界市場呈現出新的特征
由此可見,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科技革命、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分工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當代世界市場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7頁第4自然段至第99頁第4自然段,識記當代世界市場的新特點。
。▽W生閱讀、訓記,教師提問)
請同學先觀看三段材料:(制成投影、錄象片或輸入電腦)
材料(一):1950~1990年世界初級產品出口和工業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總值中所占比重(%)。(見《教參》)
材料(二);據聯合國有關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有跨國公司7000家;1995年已達40000家,其國外分支機構達25萬家,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達2.6億美元;控制了世界貿易的50%~60%,美國和英國的80%~90%的出口都由跨國公司完成。
(提問)請說出上述材料反映了當代世界市場的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邊歸納邊板書) 商品結構的復雜化。(板書) 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板書)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板書)
此外,當代國際市場還有下面兩個重要特點: 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板書)
請同學們回憶前面講到的國際市場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多種多樣的國際市場類型正說明了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市場競爭的激烈化。(板書)
第一、什么叫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先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買方市場是指市場上的商品供過于求,商品價格有下降趨勢的市場形勢。這時,買方有任意挑選商品的主動權,在交易上處于有利地位。賣方市場則相反。
第二、競爭手段的多樣化,教材介紹了一種爭奪世界市場的重要方法,即通過跨國公司在別國直接生產和投資、銷售,從內部控制市場。此外,我們再介紹幾種手段:
一是價格競爭,通過降低價格贏得市場;
二是非價格競爭,即通過提高商品的質量和性能、更新花色品種、改進包裝裝潢、改善售前售后服務、加強廣告宣傳等手段和方法,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政府干預,各國為了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制定了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的對外貿易政策,與此同時,又通過關稅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通過對外援助的方法帶動商品的出口等等。
本課小結:
。▽W生歸納,教師總結)請看投影片。
鞏固新課:
辨析下列觀點:
1、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的總和。
2、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同時產生。
3、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是世界市場的特點。
4的形成 篇9
四季的形成
【設計思路】
四季的形成是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知識較難,相關因素多,過程復雜,學生要在短短的40分鐘里認識一種綜合的自然現象,既要求學生建立空間想象能力,實現對他們不很熟悉的天文現象進行研究,還要求學生能夠把各種相關的因素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對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本課遵循事物之間共變的關系,抓主要矛盾,概念逐步完善、建立的原則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原始認識出發,排除其非科學的認識,突出形成四季現象的關鍵因素,引導學生從人類認識四季的過程與經驗出發,運用模擬空間的轉換,使學生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觀察,形成探究活動,在模擬實驗中初步建立對四季的認識,然后聯系生活實際驗證自己的認識,最終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
【教學流程】
環 節 目 的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到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始終向北傾斜,陽光對不同地域照射產生變化,產生氣溫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季。
2、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資料進行分析設計模擬實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活動并做出自己的分析,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能在研究地球、宇宙知識的過程中意識到,長時間的觀測活動和各種研究資料的積累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內容,根據已有知識進一步提出研究四季成因的問題。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提出問題,引起對四季成因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1、做模擬公轉的活動。
2、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遠近無關”。
二、借助古人研究的方法,進行模擬實驗。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初步體驗四季形成的過程。
1、分析古人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四季的形成提供線索。
2、借助古人的研究方法設計實驗。
3、學生模擬地球公轉,觀察、記錄竿高影長的變化,發現規律,確定四季在軌道中的位置。
三、深入分析影長變化與陽光照射的關系。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發現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公轉過程中地球向北傾斜并保持不變,造成了地球表面被陽光直射和斜射。
站到公轉軌道的外面,想一想,竿高影長形成這樣有規律變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學生根據現有的發現,總結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推測南半球四季的變化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對四季的形成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1、預測——我們一直在關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2、推測——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3、驗證——登陸中國氣象局網站,查閱近幾天各地氣溫數據。
附:
【前課教學環節】
一、 學生對四季形成的初始想法。
二、 學生了解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晝夜、一年與自轉和公轉的關系,以及極晝極夜與地軸傾斜的關系。
三、 對四季有規律的周期變化和公轉與四季的形成的密切關系達成共識,在研究討論中學生發現了“四季與地球和太陽的遠近有關”,這個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準備尋找一個新的解釋。
4的形成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 .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 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來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 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鉆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4的形成 篇11
一、整體設計
【課程標準】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條件、主要內容、特征和歷史影響;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設置和職責,評價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響;掌握秦朝郡縣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況和影響;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對秦朝及后世歷史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歷史插圖學習法:利用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感知歷史表象,再造歷史形象,對歷史人物加深記憶和理解。
、陂喿x法、討論法、繪制示意圖法
、墼u價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統思想從此深入人心。
、谇爻⒌膶V浦髁x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
2、教學難點: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體系構建】
前提條件:秦朝的建立和統一
皇帝制度的確立
秦朝中央集權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職: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縣制
中央集權制的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知識梳理】【教法學法】
知識梳理 教法學法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至秦朝統一(前提條件)
1.統一的背景:
、傥髦苣┠辏跏襙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_______。
②春秋時,_________大權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壞。各諸侯國相互間進行戰爭。
2.統一的條件:
①諸侯國進行改革或變法,為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不斷的兼并戰爭,局部統一,促進了最終的全國統一。
、谌嗣窨释y一。
③秦國經過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增強。
、芮赝 的雄才大略。
3.統一的完成:
年,秦滅六國,結束了長期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王朝—— 。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一是建立至高無上的 ;二是在中央實行 ;三是地方上實行 。
1.皇帝制度的建立:
、倩实鄯Q號的由來:初并天下后,秦王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_________”。
②皇帝的權力:總攬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_________任免。軍隊的調動以_________為憑據,并由_________控制、發給。
、刍实壑频奶攸c:
a. ——權利不可轉移
b. ——地位不可僭越
c. ——擴大權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 職 職 權 中心 影 響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縣制
①實施:秦統一后,采納了______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_________郡,由 直轄,郡下設縣。
、诮⒌胤焦倭艡C構: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 ,對下督責 。郡守定期向______匯報工作?h的長官稱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務是 ,管理財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垡饬x: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______ 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方面
、賹η爻河欣诜饨ń洕幕陌l展,鞏固國家統一。
、趯笫溃旱於酥袊 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 ,且不斷 。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消極方面:
皇帝專權——激化了階級矛盾——爆發農民起義——秦朝土崩瓦解,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社會后期消極作用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新課導入:
播放電影《英雄》的相關片段,向學生展示秦統一后的氣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課前準備
教師: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關史實。指導學生搜集秦始皇的資料,激發興趣,以便探究討論。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質與影響是什么?
2、指導學生閱讀p10歷史縱橫、了解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異同點
4、比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變化?
5、p11學習延伸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牢固樹立“論從史出”的意識。
2.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景,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3.在合作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
4.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兩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2.指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和分階段評價的方法,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3.引導學生比較秦朝郡縣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異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認識。
4.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導學生對秦始皇的功過展開辯論。
課堂小結:
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鞏固拓展】
一、選擇題
1.章太炎在《秦政記》中說:“雖四三皇、帝,曾不足比隆也!睋耍阏J為秦始皇能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為他 ( )
a.兼并了六國 b.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d.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他與三皇五帝的本質區別是 (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奴隸制的國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隸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權的君主,他是統一政權的君主
3.秦朝時中央官制中為虛設的官職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 衛尉
4.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5.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評論說:“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功伐之患!毕铝袑Σ牧闲畔⒌谋举|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銳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本質區別
6.秦時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閩中郡,當時福州屬閩中郡管轄,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佼敃r郡守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②郡守是閩中郡最高的行政長官
、坶}中郡有權任免轄區內的縣令 ④福州是閩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職責,他應當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縣令 c.丞相 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世卿世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均沒有獨立性
、軓闹醒氲降胤降墓倮艟苫实廴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 ( )
a.改國王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實行郡縣制 d.皇權至高無上
10.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期統一和民族融合
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 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請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
(2)秦朝中央集權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3)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12.【歷史法庭】秦始皇的功過
原告:秦統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統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統治期間,殘暴不仁,奴役百姓,實在是一個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陪審團:全體學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將如何斷案。
三、教學反思
本課圍繞著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個中心問題,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易于形成知識體系,從總體上把握該問題。此外,通過提供材料和圖片,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著重探究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影響”等問題,效果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學對“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理解還是不到位,可在下節課的講解中進一步加以說明。
附:知識梳理的參考答案: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至秦朝統一(前提條件)
1.①衰微,前770年,東周;
、谥芴熳,分封制;
2.③商鞅變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1.①皇帝,始皇帝;
、诨实,虎符,皇帝
、刍蕶嗍酪u,皇權至上,皇權獨尊
2.
官 職 職 權 中心 影 響
丞 相 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下設諸卿
皇權 相互配合,彼此牽制,集權于皇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書,監察百官
太 尉
(虛設)
管理全國軍務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诳な兀醒朊,所屬各縣,丞相?h令(縣長),治理民眾,司法,訴訟;
③地方
三、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1.兩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強和完善;
【鞏固拓展】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b
二、非選擇題
11.(1)特征: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2)中央是三公諸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3)君主專制: 彼此牽制,完全聽命于皇帝;三公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過,功大于過。
其“功”主要表現在:
。1)結束長期分裂和混戰局面,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推動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
(2)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礎)。
(3)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的“過”主要表現在:
(1)推行暴政,壓迫人民,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禍根。
(2)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文化發展。
4的形成 篇12
俗話說“一歲看大,三歲看老”,接近3歲的寶寶在性格上已經開始有了明顯的個體傾向,培養寶寶良好的性格,將利于寶寶適應未來的社會交往和競爭。以下是幾種類型的家長性格、教養方式及對寶寶可能的影響。
家長性格:柔弱、內向、膽小。
教養方式:過分保護和限制。
對寶寶可能的影響:膽小怕事,承受力差,缺乏競爭力。
家長性格:暴躁,愛大喊大叫,缺乏耐心。
教養方式:愛體罰訓斥,缺乏溫情或走極端,反復無常。
對寶寶可能的影響:攻擊性強或膽小怕事或雙重性格,長大后溺愛自己的寶寶。
教養方式:要求嚴格,做事認真,有明確目標。幼兒教育
對寶寶可能的影響:學習努力,認真,有忍耐力,不怕挫折。
家長愛清潔或潔癖
教養方式:講究整潔衛生或不能容忍絲毫凌亂和不潔凈。
家長性格:熱情,開朗,大方,豪爽。
教養方式:民主,平等或專制,缺乏引導。
對寶寶可能的影響:活潑,大方,溝通能力強,富于想象,有創造力或自私小氣。
家長性格:冷漠,缺乏熱情。
教養方式:對寶寶的成長漠然置之。幼兒早教
對寶寶可能的影響:缺乏信任感,無上進心,事事無所謂,對他人冷漠。
家長待人處事:正直,勤奮,進取,向上。
寶寶可能的情況:愛清潔、愛勞動或臟了也無所謂,推給家長來處理。
小家庭或三代同居的大家庭
如果家庭氣氛溫暖、祥和,充滿關愛而且尊老愛幼,那么寶寶就會愛護別人、愿意與人分享并樂于助人;
如果家庭里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并且充滿對立和攻擊,家庭成員互不關心,那么寶寶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沒有長幼之分、缺乏尊重;
如果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教養方式不統一,那么寶寶就會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不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早教網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 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的缺點,及特點來教育孩子決定教育孩子使用怎樣的方式,對于這樣的問題家長應該采取怎樣的做法呢。這些方面都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想到重要的一點因素。
4的形成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的材料,啟發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系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自孔子創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
教師: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提問:默讀單元引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蓄積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時候?
學生: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
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對!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家。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圍繞“百家爭鳴”,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以便學生討論分析:
1、理解概念? 學生先回答后,教師通過投影解釋
(1)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稘h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2)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形成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2、社會原因?
教師:“諸子百家”為什么要爭論辯難?有什么深刻的社會原因?提示:政治、經濟、階級關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紹
學生:討論。借助于教材
教師:投影歸納以下幾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
第一, 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 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 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教師小結,要學生明確:一定是思想觀念是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別代表:(教師投影頭像插圖,學生列舉學生)
教師: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學生:列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等。
4、歷史影響
教師: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展示稷下學宮圖片,說明稷下學宮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請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有何重大影響?
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梢哉f,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教師:你對孔子知多少?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無人不曉。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向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孔子的圖片,簡要介紹孔子生平,極其孔子的地位和影響。
1、孔子的思想
教師:《論語·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闭垖W生解釋,然后教師再做總結,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學生:背誦-----。
教師:《論語》中所有孔子言論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學生:列舉
。1)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試圖從道德上根本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人的靈魂問題,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鬃釉谡撌鏊慕逃龑ο髸r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鬃邮侵袊鴼v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看司馬遷對孔子的評論:“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再看孔廟、孔府、孔林的一些圖片,體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教師: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孟子的思想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明確。
。1)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
(2)倫理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雖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須通過后天學習存養善端,使其不斷擴充完善,否則會喪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師: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對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確認。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薄疤熘,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薄皬牡啦粡木。”等觀點,都可見諸于孔孟的思想學說。
(2)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在人性論方面,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雖然和孟子觀點截然相反,卻和孟子一樣主張后天學習,通過學習成賢成圣,“涂之人可以為禹”,可謂殊途同歸。
講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讓學生比較孔孟荀思想上的異同,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師:提示學生看書,以表格形式歸納總結。不作重點解釋。
本課小結:從春秋至戰國末年,歷史經歷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圍中產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鞏固:
一、本課測評:
1.“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學思之窗和學習延伸
4的形成 篇14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課程標準】
1.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
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2.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課標解讀】
應該掌握改革開放的背景、目的、過程、意義、影響;重點把握經濟特區設立的原因、實質、意義;把握加入世貿組織的必要性、過程、影響。
【考試大綱】
1.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知識梳理】
一、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 的方針。
(二)過程
1.創辦經濟特區:
(1)含義:我國的經濟特區是指國家劃出一定的范圍,實行特殊的 和
的地區。“特”在實行特殊的 和 。
。2)目的: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國外的 、 和 ,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3)創辦:1980年 、 、 、 四個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設立 經濟特區。
(4)原因:中國南方是對外交通的 或重要 ,是著名 ,離 、 、 較近,在歷史上與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響:特區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開放沿海城市: 年,進一步開放 個沿海港口城市。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以后將 、 、 、
環渤海沿岸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
4.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年,開發浦東成為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也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5.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xx年以來,這一地區的進一步開發開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6.加入世貿組織:xx年,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特點:
1.由東到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由東部到中西部逐步推進。
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體系。
二、加入世貿組織:
1.過程:1981年,中國首次派觀察員列席了關貿總協定召開的 談判
會議;1986年7月中國正式申請恢復在 中的締約國地位; 年11月11日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
2.世貿組織性質:實際上是世界各國之間從事 活動的世界性統一市場。
3.意義:是中國融入 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實現 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思維拓展】
我國現階段的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對外開放的主要區別
(1)背景不同: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開放是實行閉關自守、日趨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敗后被迫開放的;當今的開放是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行的。
(2)內容不同: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以武裝入侵為手段,后又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開辟通商口岸、降低關稅等;當今中國的開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則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目的是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3)影響不同:舊中國的開放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向西方學習的思潮;當今中國的開放將大大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質不同: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當今中國的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為使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政策。
【走進高考】
例1.( 廣東綜合,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廣東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其優勢在于廣東①毗鄰港澳,有對外開放的地利優勢②作為僑鄉,有利于吸引華僑回國投資③歷來是對外開放的門戶④具有比國內其他地區更雄厚的工業基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判斷能力和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1979年,根據廣東靠近港澳、華僑眾多的有利條件,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此設置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①②正確,排除b、c兩項;比較a項和d項,即③與④,廣東不具備比國內其他地區更雄厚的工業基礎,④項錯誤。正確答案是d項。
例2.(07山東文綜,29) (35分)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山東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 登州文會館是美國傳教士狄考文1876年創辦的—所教會學校,表3為該校正齋(中學部分)開設的主要課程:
宗教類
中國經學類
自然科學類
社會科學類及其他
天道溯源
救世之妙
羅馬書等
書經、詩經、論語、禮記、孟子、左傳、易經等
代數備旨、圓錐曲線、測繪學、格物(聲、光、電等)、航海法、物理測算、化學、動植物學、微積分學、天文揭要等
讀作詩文、萬國通鑒、二十一史約編、是非學、富國策等
材料二 試辦山東大學堂章程規定:“以四書、五經為體,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
注:藝學指算、繪、礦、醫、聲、先、化、電)為用!薄沧麒暗取洱R魯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二,指出兩所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的共同之處。這類新式學校的創辦對山東近代經濟發展有何積極影響?
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已成為外商投資的重點地區。xx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達89.7億美元。占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達14.9%,其中,制造業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領域。表4為山東省各地市1992——xx年累計外商直接投資額占全國同期累計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
地區
投資比重(%)
地區
投資比重(%)
地區
投資比重(%)
濟南
5.36
濰坊
7.26
臨沂
1.68
青島
37.19
濟寧
2.19
德州
2.13
淄博
4.14
泰安
1.16
聊城
0.98
棗莊
1.13
威海
10.19
濱州
1.14
東營
1.41
日照
1.59
荷澤
1.11
煙臺
19.21
萊蕪
0.68
(3)依據表4概括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集中分布的兩個地帶,井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4)簡要回答這種分布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材料四 自xx年中央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山東境外投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呈現一些新特點。
(5)圖18、圖19分別表明山東境外投資領域域進—步拓寬、投資區域不斷擴大,以這樣的思路,你認為圖20體現的山東境外投資的特點應該如何概括?請對山東企業如何實現境外投資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議。
材料五 山東省政府按照《對外貿易法》和中央的政策,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意見》等規定,制定和完善了為對外開放服務的具體措施,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建立完善各級行政許可中心,營造公正透明的行政環境,優化全方位的服務環境,為各類企業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6)結合上述材料,簡要分析山東省政府在為對外開放服務過程中是如何行使權力的?(7分)
解析:該題是典型的“山東”題,體現了山東地方特色,而歷史的考查角度很是到位,三本必修教材均有涉及,其綜合性的特點彌補了考查選材單一的局限,這更是該題的最成功之處。難度不是很大,但區分度會很好,獨到的視覺切入和問題設問,充分展示了新課標改革的新風范。
。1)注意題目中的幾個關鍵限定詞:史實說明、三個方面(政治、經濟、思想),先秦時期,山東范圍。然后再結合課標、考綱和教材進行聯系定位。語言和內容力求集中明了。
。2)兩段材料提供的是山東近代學堂,一中一外,材料說明完整,只要靜心帶著問題通讀材料然后再進行歸納提煉,共同之處便迎刃而解。而積極影響略加分析便可輕易得出,說明即可。
(3)從圖表可以看出,外商投資比重較大的地區為青島、煙臺、威海,這三個城市都分布在沿海代地帶;其次濰坊、濟南、淄博這三個城市都沿膠濟鐵路分布。所以外商投資于沿海和沿鐵路地帶。其影響的因素:沿海地帶位置優勢,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同時兩大地帶均交通便利、制造業比較發達,且屬于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4)由于外商投資于沿海和膠濟鐵路沿線地帶,必然會帶動兩大地帶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擴大;由于外商投資的產業主要是制造業,那么會使山東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一產業減少,第二產業增加,同時推動山東制造業的發展。
參考答案:
(1)政治:山東境內的齊國和魯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封國。經濟: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促進了中國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孫臏的軍事思想)影響深遠。
。2)共同之處:都有中國經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
作用:培養了新式人才,促進了山東近代經濟的發展。
。3)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帶,膠濟鐵路沿線地帶(或沿濟南、淄博、濰坊、青島一線)
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產業、工業基礎);基礎設施(交通);政策。
。4)有利影響:有利于生產要素向東部沿梅和膠濟沿線地帶集中,帶動山東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東部沿海和膠濟沿線地帶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有利于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建設)
不利影響:擴大山東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5)①特點:境外投資的主體多元化。
②建議: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制定正確的境外投資經營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提高企 業境外投資的競爭力加強境外投資主體合作,避免惡性競爭;不斷優化境外投資結構,招展投資領域,提高投資效益;遵循和利用世貿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6)①省政府正確行使了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為對外開放營造公正透明的行政環境,優化全方位的服務環境。
、谑≌畧猿謱θ嗣褙撠煹脑瓌t,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規定,為各類企業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首先實施的重大舉措是
a.大量引進外資企業 b.設置經濟特區
c.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 d.加人世界貿易組織
2.20世紀80年代前期,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傊,三十幾年的經驗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鄙鲜霾牧戏从车膶嵸|是
a.必須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鎖”,給中國帶來困難
c.建國后,曾長期實行“閉關自守” d.關起門來搞建設是發展不起來的
3.(南通4月模擬)1984年我國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中,江蘇省有
a.4個 b.3個 c.2個 d.1個
4.(海南,全國ⅲ,15)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設立經濟特區,是基于它們
a.臨近港澳 b.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
c.已有許多外資企業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績
5.充分發揮和利用外來人才的作用是人才興國戰略的重要方面,下列事件或現象與此相關的是①秦贏政統一中國②19世紀美國經濟起飛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④20世紀末中國的迅速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后,首先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是
a.安徽、四川、廣東、福建 b.四川、廣東、浦東、安徽
c.廣東、安徽、江蘇、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東
7.1990年4月中央政府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其目的是
a.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并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b.使其成為中國經濟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學習韓國、新加坡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經驗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d.盡快加入世貿組織
9.《煙標收藏入門》記載:“1889年美國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試銷的‘品!頍煹臒煒耸俏覈钤绲臒煒恕1991年《煙草專賣法》規定,煙標上必須標明‘焦油含量’和‘吸煙有害健康’字樣。1991年中國加入國際條形碼協會,并規定從1992年起在出口卷煙煙標上必須標明條形碼!睂Υ宋覀儾荒芴釤挸龅挠行畔⑹
a.反映出近代中國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習俗b.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
c.加入wto的我國經濟生活開始趨于法律化 d.我國調整煙標設計以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10.用“春天”來形容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是十分恰當的:枯木可見,但萬物復蘇,各行各業充滿生機。下列情景與那個年代無關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塊小田里精耕細作
b.日新月異的深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振奮人心
c.浦東新區,高樓四起,跨國公司的招牌特別引人注目
d.充滿幻想與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來去匆匆
二、非選擇題
11.某中學組織學生參觀“中國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展覽。請結合下列展覽內容,回答問題:
展覽一: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
。1) 上圖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什么現象?簡析其形成的原因?
展覽二:
(2) 據上述三圖,談談工業文明對中國的影響。
展覽三: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國營企業的力量日益發展壯大,但是,“我們現在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惫I基礎十分薄弱。為此,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二 1958年和1978年的人民日報頭版
材料三 在1992年春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的基礎上,一次影響深遠的黨代會在京召開。
(3)據材料一到材料三提供的線索,概述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及其影響。
材料四:中國產業結構變化
。4)材料四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產業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參觀結束后,請你為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
12.(天津文綜)(60分)環渤海地區被規定為我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重點發展區域,是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要求開放天津、寧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嚴辭拒絕,并表示如果“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定當立時驅逐出洋”。
(1) 材料一反映了當時中、英兩國怎樣的歷史狀況?(4分)
材料二 18世紀中期以后,廣州是清政府對外貿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開埠后,城市商業中心由城東南的“南市”逐漸轉移到城北沿蘇州河新閘一帶的租界地區,全國對外貿易的中心逐漸轉移由廣州轉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開埠后,城市經濟中心由城東北沿河一帶逐漸轉移到城東南的租界地區,天津逐漸成為北方外貿中心。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上海、天津發展成近代大城市。
。2)廣州、上海、天津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各依據什么條約?(2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4分)
材料三 圖13—15
。3)依據圖13—15,結合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說明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2分)指出圖15所示地區與前兩地開發相比,在經濟運行環境方面的最大優勢。(2分)
。4)依據材料一、二和圖13-15,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分別指出近代、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關系。(6分)
材料四 天津濱海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短壯大電子通訊、石油開采、汽車制造、現代冶金等支柱產業,精心培育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引航的產業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提升了整體經濟質量,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5)依據材料四,說明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形成怎樣的產業格局及其意義。(6分)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10. bacab a accc
二、非選擇題:
11.
。1)現象:世界市場形成
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動;殖民擴張;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動。
(2)影響: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清政府發起洋務運動(或中國近代化起步);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3)50年代中期,實施“一五”計劃,實行改造和建設并舉的總路線。
促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一五計劃的經濟指標超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50年代后期,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
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活力。
90年代,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
。4)變化:改革開放后,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基本穩定,第三產業持續增加。
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5)建言獻策:發展自主品牌產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12.
(1)英國工業革命開始,需要開辟海外市場;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閉關鎖國。
(2)廣州、上海依據《南京條約》,天津依據《北京條約》;開埠通商引起全國外貿中心的轉移,設立租界引起相關城市商業或經濟中心的轉移。
(3)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格局。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4)近代世界工業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中國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被迫開放,卷入世界市場;當代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中國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主動開放,融入世界經濟。
。5)①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促進了經濟增長、效益提高和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4的形成 篇15
教學目標
1.知道,明確電流方向的規定.
2.知道電路中形成持續電流的條件,引出電源的概念.
3.知道電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知道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4.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電流方向的規定、短暫電流和持續電流、電源的概念.其中關于電流的初步概念,包括和電流方向的規定,既是電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
教法建議
電流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5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電荷是從哪個驗電器移動到哪個驗電器的,進而說明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而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得知這里形成的電流是短暫電流.
結合課本圖4-6的實驗,向學生說明:小燈泡持續發光,表示有持續電流通過小燈泡,并且這個持續電流是由干電池提供的,引出電源的概念.并讓學生知道電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強調電流的方向就是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并按照這個規定,引導學生標出課本圖4-8所示的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得出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復習上一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引入新課.二是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建立電荷定向移動的微觀圖景,從而建立電流的概念.也可以用水流和電流做類比,建立電流的概念.三是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日常生活中用電相聯系.
1.復習上一節知識
提問1: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金屬球帶什么電?金屬箔片帶什么電?
提問2:驗電器是通過什么方法帶上電的?
2.引入新課
演示本節課本上的圖4-5實驗,這個實驗表明在金屬棒中發生了電荷的移動.
3.進行新課.
(l)電流的概念: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用水流和電流做類比:水在水管中沿著一定的方向流動,水管中就有了水流.電荷在電路中沿著一定的方向移動,電路中就有了電流.
提問:在剛才的實驗里,金屬棒中的電荷是怎樣移動的?是從A到B,還是從B到A?
。ㄔ谶@里還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通過自制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建立電荷定向移動的微觀圖景,從而建立電流的概念.)
重做實驗,繼續觀察驗電器A、B金屬箔片張角的變化.可看到B的金屬箔片張開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屬箔片的張角也不再減小.實驗表明電荷不再通過金屬棒往驗電器B上移動了,金屬棒中不再有電流了.這種瞬間電流在實際當中沒有多大用處.
(2)維持持續電流的條件
演示課本圖4-6的實驗(掛板實驗):把電池、燈座、開關依次用導線連接好.合上開關,小燈泡持續發光;打開開關,小燈泡熄滅.將干電池取走,合上開關,小燈泡也不發光.
引導同學思考:小燈泡持續發光,表示有持續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你能否通過上述實驗找到維持小燈泡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①有電池.②合上開關.)
(3)電源
使學生知道能夠持續提供電流的裝置叫電源.大量用電器的電源,是發電廠里的發電機;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日常生活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電源,可以是干電池和蓄電池;干電池、蓄電池是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干電池、蓄電池上有正極和負極,干電池的正極是碳棒,從外表看,即為帶銅帽的一端;負極是鋅筒(展示干電池剖面實物).蓄電池的正、負極通常用"十一"號標在電池的上部.
演示實驗:用蓄電池(其中一組)、小燈泡、開關、導線連接電路,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發光情況.
聯系實際啟發: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況下使用過干電池?在哪些地方見過使用蓄電池?
(4)電流的方向
電荷有兩種,電路中有電流時,發生定向移動的電荷可能是正電荷,也可能是負電荷.還有可能是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方向發生定向移動.
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
介紹這個規定是在19世紀初,在物理學家剛剛開始研究電流時,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況下究竟什么電荷在移動時做出的,而在后來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規定并不影響研究電流的有關問題,并且在酸、堿、鹽的溶液中就有正電荷的定向移動,因此這個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這個規定,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探究活動
小實驗:自制一個水果電池.
找一根5厘米長的銅片或粗銅絲,再從廢干電池上剪下一條2毫米寬的鋅皮,刮凈,把銅片和鋅皮插入蘋果或番茄、檸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個水果電池.取兩根導線,把它們的一端分別接在水果電池的兩極上,另一端和舌頭斷續接觸,注意兩根導線不要碰著.這時舌頭上有什么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