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大河文明
[資料附錄]
材料一:
……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發拉底河南段之間的土地雖然異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為這里每年幾乎有八個月不降雨,每年春天降下的暴雨來得太晚,根本趕不上澆灌在4月份就必須收獲的主要農作物(蘇美爾地區夏天的氣溫高達華氏125度,足以烤焦這里的土壤,所以這里的夏天不是生長季節)!K美爾的處境還受到下列事實的制約,即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完全缺乏諸如石頭、礦物甚至樹木之類的自然資源。這意味著蘇美爾的居民被迫大量依靠貿易并十分注意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以彌補經濟的不平衡,以保持他們的優勢不致削弱。換言之,蘇美爾人必須征服自然,與自然做斗爭而不是充分享受自然的豐足。
——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p31
材料二:
尼羅河全長6000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1200多公里。流經開羅附近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人地中海。古埃及人稱這個扇形的三角洲為“下埃及”,它南北長有200公里,最寬處達250公里,今日三角洲占埃及可耕地的2/3。開羅以南的河谷地帶直線長為700公里,地形狹窄,寬度從10公里到20公里不等,古埃及人稱之為“上埃及”。……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農民的樂園。每年的七月,由于吸收了非洲中部豐富的季雨,尼羅河的水位逐漸升高,并溢出河床,流向河谷,到九月泛濫達到高潮時,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水中,河水退后,留下一層淤泥,這些從上游沖積下來的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于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這種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泛濫季結束后,農民只需將種子撒在潮濕、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靜等來年收獲季節的到來。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p48-49
材料三:
由于北部的喜馬拉雅山猶如一道屏障,使來自印度洋的季風雨返回而降于恒河流域,所以恒河流域的雨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來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源也是十分豐富的。
——易寧《走進古印度文明》p2
材料四:
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從華北高原向東到大海的整個地面。一般認為,黃土是更新世時期的北風送來的,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厚達二、三百英尺。由于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黃土不遜于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而且,由于華北的降雨量不足,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沒有茂密的森林來阻礙只有原始的石頭工具的早期農人。
------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埃及所有現存遺跡中最著名者當推金字塔——龐大而簡練的塔形建筑!趶募s公元前2770年到約公元前26xx年的一個世紀中,總重量大約2500萬噸的石灰石從石崖上鑿采下來,修整、拖運和疊砌起來,建成了一系列所有金字塔中最著名和最雄偉的金字塔。在這些金字塔中,出類拔萃的毫無疑問是胡夫(法老,在希臘人中以齊阿普斯著稱)的金字塔,它以“完美的”坡面52度角升高至482英尺,使得塔頂高與塔的周長的關系猶如圓周率一般。希臘人在確定世界七大奇觀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將“齊阿普斯”金字塔列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