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大河文明
與古代各文明都有聯系
中國文明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便于翻耕;
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豐富,水網密布
3、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地理環境對農耕經濟發展的影響。應用兩河流域、埃及和印度農耕經濟發達的相關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大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宜發展農業。
4、講授亞非大河流域的小農經濟。
(1)用歷史圖片資料說明大河流域農業生產以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方式進行,其特點是自給自足。
(2)分析小農經濟形成原因,使學生了解私有制的發展、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小農經濟成為可能。
5、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基層社會組織——村社。
(1)通過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農耕經濟的特點,人類開始定居,從而推動文明發展。
(2)以中國氏族公社時期和封建時代的村落圖片資料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了解村社是東方小農的聚居地,是東方文明古國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學生解讀印度村社的兩段文字材料,從中歸納出村社的基本特點。
6、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中央集權制度。
(1)分析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原因。為學生提供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有關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等方面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從大河流域地理環境角度認識農耕民族所面臨的嚴峻生存挑戰,再通過剖析小農經濟的局限性,使學生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它是與古代農耕經濟相適應的一種國家管理制度。
(2)講解秦王朝和古埃及政府的組織構架圖,使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運作模式,從而概括出中央集權制度的一般特點。
(3)為學生提供一組諸文明古國興修水利、抗擊外族入侵、經濟文化發展、營建大型公共工程(參見材料五、六)、農民起義等圖片和文字材料,使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制度對文明發展的積極、消極作用并存,從而形成全面、客觀的歷史評價。
7、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宗教崇拜盛行,神權與政權結合。
(1)以諸文明古國宗教發展的歷史圖片資料,說明其文明發展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宗教崇拜盛行。
(2)以古埃及宗教發展的相關文字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出現上述歷史現象的原因,理解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農耕經濟“靠天吃飯”、對自然環境極強的依賴性是產生這一文化現象的根源。
(3)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各國君主宣揚君權神授的動機,理解在宗教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時代,君主們必然借助神的權威,即利用宗教的影響來維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因而亞非文明古國多在政治上呈現神權與政權結合的特征。
8、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文明個性發展的影響。引用學者的研究結論,比較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埃及文明發展的差異性,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作出解釋。
9、講授大河文明的特征。
9、歸納大河文明的特征。本課設計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以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研究意識和歷史思維能力。這個問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小組討論、課堂交流的方式,在師生相互啟發中形成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