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高一歷史上冊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點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政體
一、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愛琴文明又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愛琴文明是愛琴海地區(qū)的文明,不僅僅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二、古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對其城邦政體(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起決定性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經(jīng)濟因素。
三、什么人是公民?有權(quán)參加公民大會的男性成員。四類人不在其列。(未成年人、婦女、奴隸、外邦人)
四、古希臘城邦政體——五種:貴族制、民主制(雅典,在第六課專門學習)、君主制、寡頭制(斯巴達)、僭主制。
另:“言必稱希臘”主要指崇尚古希臘的科學與民主。
第6課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建立的過程
1、走向民主制:君主制—→貴族共和制—→民主制
2、民主制的確立過程:梭倫改革(奠定基礎(chǔ))—→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伯里克利改革(達到頂峰或“黃金時代”)
重點掌握:
(1)梭倫改革的四項舉措:廢除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民眾法庭、新選舉法、根據(jù)財產(chǎn)多少劃分等級。
(2)克里斯提尼改革中“陶片放逐法”。
二、雅典民主的特點——人民主權(quán)與輪番而治
1、人民主權(quán)體現(xiàn)在三大機構(gòu)的設置上——公民大會(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五百人議事會(附屬機構(gòu))、民眾法庭。
2、輪番而治體現(xiàn)在兩個制度上——抽簽選舉制、有限任期制。
三、雅典民主的意義與局限。
1、四種民主運作方式: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
2、意義:雅典民主制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3、局限: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公民的素質(zhì)參差不齊,容易導致權(quán)力的誤用和濫用。
第七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古羅馬國家的形成與政治制度
1、羅馬帝國的形成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古羅馬帝國形成四步驟:蕞爾小邦—→統(tǒng)治意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霸主—→地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
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爾小邦)—→貴族共和制(意大利半島、地中海霸主)—→元首制、帝制(地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
難點解析:
(1)、貴族共和制
a、執(zhí)政官:最高官職,共兩名,選舉出,任期一年。
b、元老院:決策機構(gòu),皆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
c、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決議。
d、平民保民民官:監(jiān)督政府。
(2)、帝制
a、元首制(屋大維“奧古斯都”,實質(zhì)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b、戴克里先——公開君主制
二、古羅馬的法律——最為持久的征服
“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fā)展而縮小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德國法學家耶林《羅馬精神》
1、羅馬法的發(fā)展過程(中的特征)
習慣法(約定俗成,沒有付諸文字)—→成文法(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銅表法》)
公民法(僅適用于羅馬公民)—→萬民法(為了鞏固統(tǒng)治,適用于帝國境內(nèi)的一切自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