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艱難歷程
第17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艱難歷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張;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張;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的思想核心;《欽定憲法大綱》頒行的歷史背景及其基本內容;“皇族內閣”的形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約法》的規定;宋教仁為民主憲政而死。
過程與方法:
閱讀史料,歸納各種政治派別的思想主張;比較維新派前后兩種主線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欽定憲法大綱》和《中華民國約法》。
學會歷史的觀察,從清末民國初期的憲政實踐發現近代政體的進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有憲法比沒有憲法進步;但有憲法未必有憲政;依法治國,才能建設法治國家,推動政治文明。
宋教仁為憲政流血事跡感人,但說明中國民主憲政道路曲折;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社會的進步,當代有志青年還要有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民國時期的憲政
教學難點:比較“君民共主”與君主立憲制的差異;比較《欽定憲法大綱》的《中華民國約法》、《中華民國約法》的不同。
導入新課:
1840年以后的大約1xx年間,強敵叩關,國難當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怎樣才能救民于水火?面對生存危機,先賢們苦苦探求,進行了不懈的抗爭,終于趕走了皇帝,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講授新課:
一、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對西方物質文明的認識
時間:鴉片戰爭到19世紀60年代
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馮桂芬、洋務派
結果:未能找到解救危機之道
2、改良思潮的發展
時間:19世紀7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韜、薜福成、馬建忠、鄭觀應
主張:(課本p68)
課本68頁引用的三條材料都主張在中國實行什么制度?(君民共主制)
19世紀70年代的思想家是怎樣理解西方政體的?
西方立憲政治所具有的某些優點,恰恰是中國專制傳統政體最為缺乏
中國傳統專制政治在應付西方挑戰時暴露出來的嚴重弊端,是由于中國傳統政體使君主與民眾上下相隔。議會政治的意義,并不是西方原生意義上的對政府權力的限制與約束,而是這種制度能夠“集思廣益”,“固結民心”。
長期處于閉鎖狀態的中國人在當時還不可能認識到這種西方政治制度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制度表面的東西(如法律的作用)他們也沒完全看清楚
從69頁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的材料中可看出維新派開始的主張是什么?
立憲法、開國會、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
在政治運動中,他們的主張有了什么變化?梁啟超如何解析變化的原因?
開明君主制
立憲政體“必民智稍開而后能行之”
3、戊戌變法運動
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主張(見課本p69)
實踐:19世紀末改良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
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從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到學習西政治文明的轉變?這些思想家是怎樣理解西方政體的?
轉變原因:西學日益傳播使人們的認識逐漸加深;學習物質文明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日益成長。理解:早期維新派主張在中國實行“君民共主制”,并效仿西方設議院。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盗壕S新派:開始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在政治運動中,他們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