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艱難歷程
他們覺得中國適合何種政體?為什么?
他們覺得中國適合實行君民共主政體,這種政體最適合解決中國當時內有君主專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狀況。
維新派前后兩種主張有什么不同?這是政治上的倒退嗎?康有為為什么這樣做?
前者主張興民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后者政治主張有所緩和,不再提這些內容,轉而主張尊崇君權,以君權變法。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具體形勢和維新派的階級局限性決定的。是。主要是為了換取光緒帝支持。
二、理論與實踐:清政府怎樣走憲政之路
1、清政府實行憲政的原因:迫于國內外壓力
2、過程:
(1)19xx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2)19xx年發布“預備仿行立憲”(3)19xx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4)19xx年組成第一屆責任內閣
清政府是怎樣理解憲政的?請以50字加以概括。
中國規制未備,民智未開,先行預備立憲,然后根據進步的遲速,再確定立憲。預備立憲應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
什么是憲政?
所謂憲政“就是民主政治”,用憲法限制政府行為。
你如何評價清政府的立憲舉措?
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愿望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劇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統治,還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
三、理論與實踐:民國政府如何理解憲政?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1)頒布:19xx年3月(2)內容(略見課本p69)
2、《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實施結果
(1)袁世凱統治時期:19xx年5月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總統權力無限擴大
(2)段琪瑞統治時期:恢復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民國時期的憲政與清政府的憲政有什么不同?
民國時期的憲政是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清政府的憲政并非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憲政,其主要目的是借憲政之名,遏制發展的革命形勢,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2、比較《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異同
異:(1)從目的上看,《欽定憲法大綱》在于維 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于限制即將掌權的袁世凱(2)從內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專權,為其制造法律依據,后者主要是強調主權在民,實行責任內閣制和三權分立的國家組織原則,以保證民主的實行,是完全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制。
同:從實施的結果來看,兩者均沒有很好地實行,沒有發揮其作用。
三、理論與實踐:人們是怎樣實踐憲政的?
1、宋教仁的努力2、刺殺宋教仁案
袁世凱為什么要刺殺宋教仁?
因為宋教仁是要實踐憲政中的權力制衡原則。競選成功則組閣,競選失敗也要監督政府,他把憲政訴諸實踐,令企圖專政獨裁的袁世凱生畏。
中國人學習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諸實踐,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
誰是國家的主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君主,皇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所謂朕即國家。到了近代,王韜、鄭觀應等倡導“君民共主”,他們雖然沒有理解西方政體的實質,但揭開了學習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嚴復等為代表的維新派為了救亡圖存,倡導君主立憲(后改開明專制),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但因種種原因,曇花一現,光緒泣血瀛臺、六君子魂歸西天。1908 年的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以實行憲政的名義強化君主制,結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壇。中華民國誕生后,《臨時約法》成了紙上談兵,袁世凱行專制獨裁,宋教仁喋血憲政路上,共和國徒具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