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人造衛星
此時需要求衛星的運行速度,其向心力公式用哪個好呢?
等式兩邊都有m,可以約去,說明與衛星質量無關。于是我們得到
從公式可以看出,衛星的運行速度與其本身質量無關,與其軌道半徑的平方根成反比。軌道半徑越大,運行速度越小;軌道半徑越小,運行速度越大。換句話說,離行星越近的衛星運動速度越大。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結論,希望同學能夠給予重視。
(3)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
剛才我們研究的問題只是實際問題的一種近似,實際問題要復雜一些。比如,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軌道并不是正圓,而是橢圓;每顆行星受到的引力也不僅由太陽提供,除太陽的引力最大外,還要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這就需要更復雜一些的運算,而這種運算,導致了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
2XX年前,人們認識的太陽系有7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和天王星,后來,人們發現最外面的行星——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有較大的偏差。于是,有人推測,在天王星的軌道外側可能還有一顆行星,它對天王星的引力使天王星的軌道發生偏離。而且人們計算出這顆行星的可能軌道,并且在計算出的位置終于觀測到了這顆新的行星,將它命名為海王星。再后,又發現海王星的軌道也與計算值有偏差,人們進一步推測,海王星軌道外側還有一顆行星,于是用同樣的方法發現了冥王星。可見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中的應用價值。
2.人造地球衛星
下面我們再來研究一下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及運行情況。
(1)衛星的發射與運行
最早研究.人造衛星問題的是牛頓,他設想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地面某一高處平拋一個物體,物體將走一條拋物線落回地面。物體初速度越大,飛行距離越遠。考慮到地球是圓形的,應該是這樣的圖景:(板圖)
當拋出物體沿曲線軌道下落時,地面也沿球面向下彎曲,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也改變了。當物體初速度足夠大時,物體總要落向地面,總也落不到地面,就成為地球的衛星了。
從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要想使物體成為地球的衛星,物體需要一個最小的發射速度,物體以這個速度發射時,能夠剛好貼著地面繞地球飛行,此時其重力提供了向心力。
其中,g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約9.8m/s2。r為地球的半徑,約為6.4×106m。代入數據我們可以算出速度為7.9×103m/s,也就是7.9km/s。這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
板書:第一宇宙速度 v=7.9km/s
第一宇宙速度是發射一個物體,使其成為地球衛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發射一個物體,物體將在貼著地球表面的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若發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物體將在離地面遠些的軌道上做圓周運動。
現在同學思考一個問題:剛才我們分析衛星繞行星運行時得到一個結論:衛星軌道離行星越遠,其運動速度越小。現在我們又得到一個結論:衛星的發射速度越大,其運行軌道離地面越遠。這兩者是否矛盾呢?
其實,它們并不矛盾,關鍵是我們要分清發射速度和運行速度是兩個不同的速度:比如我們以10km/s的速度發射一顆衛星,由于發射速度大于7.9km/s,衛星不可能在地球表面飛行,將會遠離地球表面。而衛星遠離地球表面的過程中,其在垂直地面方向的運動,相當于豎直上拋運動,衛星速度將變小。當衛星速度減小到7.9km/s時,由于此時衛星離地球的距離比剛才大,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此時受到的引力比剛才小,仍不能使衛星在此高度繞地球運動,衛星還會繼續遠離地球。衛星離地面更遠了,速度也進一步減小,當速度減小到某一數值時,比如說5km/s時,衛星在這個位置受到的地球引力剛好滿足衛星在這個軌道以這個速度運動所需向心力,衛星將在這個軌道上運動。而此時的運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所以,第一宇宙速度是發射地球衛星的最小速度,是衛星繞地球運行的最大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