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定律》
創設情景:
1.請估算這兩位同學,相距1m遠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多大?(可設他們的質量為50kg)
2.已知地球的質量約為6.0×1024kg,地球半徑為6.4×106m,請估算其中一位同學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又是多大?
3.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則其中這位同學所受重力是多少?并比較萬有引力和重力?
本題小結:由此可見通常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一般不易感覺到。而物體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如人與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活動:兩位同學靠攏后離開三次以上.
學生思考回答:萬有引力太小。
根據情景中數據,學生進行估算: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f1=1.7×10-7n
2.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f2=493n
3.,比較結果萬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所受萬有引力可分解為重力和自轉所需的向心力。
『設計說明:通過學生活動,使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節氣氛,進而順利創設出一個物理情景,學生根據這個情景中的數據,進行估算和比較,從中鍛煉學生的估算能力,體會萬有引力常量數量級的重要性以及引力和重力差別。』
【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
讓學生概括根據教師在黑板上預設各知識點框架(如下圖),用箭頭連接成知識網絡框架圖,從而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
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完成知識網絡框架圖(如下圖),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進而進行生生互評。
學生體會: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維過程:假想──理論推導──實驗檢驗
『設計說明:通過黑板或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知識,在教師引導下,在學生討論與互評中總結所學內容,從而幫助他們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進而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以及交流、評估、協助的能力。』
本節知識網絡圖:
【布置作業】
課后完成p71“問題與練習”中的問題。
查找閱讀牛頓生平相關資料。
【--后記】
本節課由于內容限制,對牛頓發現過程通過創設情景、啟發學生思考,從而體會牛頓的偉大以及了解科學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為能夠吸引學生,引課時設計了一些學生習以為常的但又沒有細致思考過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以物理學史為主線,讓學生以科學家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力爭抓住這節課的有利時機,滲透“沒有絕對特殊的物體”這一引起物理學幾次革命性突破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的猜想、歸納、聯想、直覺思維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在太陽、行星之間作用力的基礎之上,由猜想、經月-地檢測、再次猜想,由直覺得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同時要注意:
①應該向學生明確指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兩個質點間的相互作用。但是我們還要指出兩個質量分布均勻的球體間的萬有引力,也可用公式計算,如計算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就屬于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