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教學設計
2.研究內容:
⑴彈性勢能是怎么產生的?
⑵彈性勢能是誰發現的?
⑶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⑷為什么要研究彈性勢能,它與其他形式的能有怎樣的關系,比如與電能,原子能等?
⑸彈性勢能的公式是怎樣的?怎樣得出來的?
⑹彈性勢能有什么用?
⑺彈性勢能的單位是什么?
⑻彈性勢能與做功有什么關系?
⑼彈性勢能是什么?
⑽是不是所以的物體都有彈性勢能?
⑾怎樣才能使彈性勢能變大?
3.問題歸類為:
⑴什么是彈性勢能?
⑵彈簧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⑶彈簧彈性勢能與拉力做功有什么關系?
⑷彈簧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教學反思】
1.初次上這樣的課,著實讓人捏一把汗,因為怕學生提不出問題來,其實學生遠比預料的好,課堂進行的相當順利。這是堂探究型課,但也不乏教師的傳授式教學,在類比于研究變速直線運動中的位移來計算拉力所做的功時,學生顯得有點被動,全是由老師講解,究其原因有:①放開來讓學生思考,怕時間不夠;②可能是引導還不夠藝術。
2.因為整堂都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自己關心、想要知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又主要是以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合作學習而得出結論的,所以在結論的得出或是結論的表述可能會不嚴密,難免缺少知識的系統性,因此如何處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系統性是探究性學習中的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問題。
3.探究型學習課給教師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個環節一定要千方百計的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層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情景以及要運用不同的引導方法、激勵方法和評價方案;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這就給教師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難預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引導和應變能力,同時教師必須要非常了解學生,教師平時多走進學生,關愛學生,了解學生,懂得學生的興趣點;尊重每一位學生,但不放縱學生等。對于教師本人,必須要有強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課堂應該是屬于學生的課堂,同時一要創設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參考資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9頁。
2.張大昌:《〈物理1〉〈物理2〉的編寫思想(續)》,《中學物理教學參考》XX年第4期,第1~5頁
3.邵曉明:《對高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探究程度的思考》,《物理教學探討》XX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