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學設計
摘要:探究式教學特別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全過程,從中獲得體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本設計從日常現象貼入,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制定計劃,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在收集數據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并驗證,形成結論,最后通過集體交流評估,不斷完善方案,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關鍵詞:力的合成 科學探究 --
1 設計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勤于思考……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本設計正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入手,設置懸念,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發現并提出問題,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得體驗,猜想并驗證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并運用其解決課前設置的問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 --
2.1 科學探究
引言:三加四等于七大家都知道,那么,若一個物體同時受到作用于其上同一點的3牛和4牛的力,從效果上看,是否相當于對物體施加一個7牛的力呢?即三“加”四等于七嗎?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區別呢?經過本節課的探索大家就明白了。
2.1.1 貼近生活,提出問題
大屏幕展示:①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兩人手臂間夾角大些省力?還是小些省力?②河岸邊兩隊纖夫正沿河兩岸拉纖。③一條水平繃直的鋼絲,雜技演員一站上去,鋼絲變彎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合力與分力及其等效性、力的合成概念,并提出探討的核心問題:合力與分力有什么關系呢?
[說明:通過現象及問題的呈現,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產生對物理學的親和感,萌發好奇心,激活思維,產生急于探究的沖動,這是科學探究活動自主順利進行的良好開端。]
2.1.2 制定計劃 設計實驗
以兩個共點力合成為例,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決以下問題:(見表1)
[說明:應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目的設計方案,明確待測量,選擇器材,設計操作步驟。使學生體會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設計、制定方案的能力。]
2.1.3 分組實驗 收集數據
根據學生設計的三種不同方案(見表2),分三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若干個小組,進行操作、測量,學生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結果,教師應引導學生分工協作。
[說明:三組設計大同小異,各有其優缺點,但具有互補性。對于學生設計方案的熱情和信心及時給予鼓勵,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統一為某標準模式或方式,否則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科學探究中應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求新、求異的創造熱情。]
2.1.4 大膽猜想 謹慎驗證
根據實驗收集的數據,學生經分析初步發現:力的合成并不是將兩個力簡單相加,合力可能比任何一個分力都小,合力的方向一般也與兩個分力的方向不同。但要直觀地發現它們滿足平行四邊形還很不容易,這時應引導學生以某組數據為例,在同一點分別做出兩個分力及其合力的力的圖示,鼓勵學生科學探究需“大膽猜想,小心驗證”,分析并猜想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并用其它幾組數據進行驗證。
[說明:猜想盡管帶有一定想象、推測成分,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學生依據客觀事實和科學理論進行思辨的結果,是創造思維的表現,也是科學家科學研究中產生的新的想法,新的發現途徑之一。課堂上應結合多媒體動畫,向學生形象展示,啟迪學生思維,做出猜想并驗證,使學生了解猜想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