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學設計
四、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理解公式的含義。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體驗和感受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進行實驗探究。
3.通過演示實驗,驗證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親身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參與物理活動的興趣。
2.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參與觀察,敢于實驗,體會實驗在探索物理規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養學生事實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養成嚴謹、細致、耐心的實驗修養。
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學生實驗探究:感受向心力和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教法學法
學生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學生思考、猜想、討論,教師提問、講解相結合。
六、教學用具和課時安排
質量不同的小物體(鋼球、木球)、小繩、圓珠筆桿、向心力演示器、圓環軌道、cai課件、多媒體投影設備。
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流程圖
八、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及教師組積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及說明
情景
設疑
引入
新課
1.同學們跑步轉彎時,身體會自然的怎么樣?(例如4*100米接力賽)
2.在濕滑的水泥路上轉彎時,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駕車,必須怎么辦?
3.教師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著斜面軌道滾下時,觀察通過圓環運動的情況。(例如娛樂場所里玩“過山車”游戲)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物體做圓周運動的條件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了。
1.由于學生對前面的兩個問題有很豐富的日常經驗,會大膽發言。
2.觀察實驗現象,對現象和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產生懸念。
從日常生活情景中構建物理情景,以培養學生把生活與物理聯系一起的習慣,特別是演示實驗的現象,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實
驗
與
探
究
教師指導學生做課本實驗,提出問題:1.你牽繩的手有什么感覺?2.如果增大或減小小球的線速度,手的感覺有何變化?3.如果松手,將會發生什么現象?4.小球勻速圓周運動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個?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學生親身進行實驗探究,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結論,回答老師的提問。
這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實際教學效果表明學生樂于參與觀察,敢于實驗。
引
出
向
心
力
概
念
1.承上啟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維持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一個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這個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動畫片。
3.教師強調:使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只是合外力,并不是真正受到的力;向心力的作用只是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舉例對比:f與v同一直線時,f對v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