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學設計
以上3次實驗學生注意體會繩子拉力的大小。
師生共同歸納:操作一與操作二m、相同,但r越大f就越大。操作二與操作三m、v相同,但r越小反而f就越大。
學生對課本35頁的“討論與交流”往往有點迷糊,難以理解。現在能通過實驗親身感受,定性分析,學生才確信真理,這比理論分析更有說服力。
舉一反三,即從公式看,當一定時,a與r成正比;從公式看,當v一定時,a與r成反比。
總結與
作業
1.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
2.作業:練習課本37頁習題1、2
學生知識回顧
鞏固所學的知識
檢測所學的知識
九、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后,從整個課堂活動中看,學生很喜歡老師多舉一些生活的實例,能大膽發言。比如教師情景設疑導入新課,強烈的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課堂氣氛非常好;教師叫學生猜想時,他們都很活躍,各抒己見。在課堂中,學生實驗探究活動比較多,但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每個學生都在“玩”那個帶繩子的小球。就這樣,這節課就在學生的探究性活動中結束了,學生通過親自動手,親身感受,在這“玩”當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這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實驗課,比老師講和做好得多,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的難點是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特別是讓學生理解向心力并不是物體真正受到的力,這一點比較抽象,教師應注意把握語言的簡練,深入淺出的加以說明。由于整堂課探究實驗較多,要注意控制好時間,如果時間確實不夠,可以課堂練習一些題目,把最后的探究實驗留在課后“做一做”。
十、課后點評
本--和教學實施都落實了高中物理新課程的目標要求,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啟發導學”的新教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本--讓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得出結論”等一系列過程,親身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人人參與,親身體驗探究過程,活躍學生思維,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結合演示實驗,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資料庫”的教學課件,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是一節科學的、操作性很強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