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條件。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理解、記錄。
向心力的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加上新教材沒有明確向心力的概念,教師應深入淺出地做出理論分析,使學生容易接受。
猜
想
與
假
設
1.教師提出問題: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并對猜想進行驗證。
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作出猜想,一般學生都會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猜想。最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實驗探究的方案。
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得出結論”等一系列過程,親身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
實
驗
與
探
究
教師演示動畫片,讓學生知道怎樣使用器材探究。同時明確:細繩的拉力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注意用牽細繩的手的感覺來判斷向心力的大小。教師強調實驗時要注意安全。
用先前準備的空心圓珠筆桿和實驗室配備的帶小繩的鐵球、木球。
學生按照先前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與探究,對猜想進行驗證。實驗后小組內互相交流感受,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結論:(1)當m、相同時,r越大f越大。(2)當m、r相同時,越大f越大。(3)當、r相同時,m越大f越大。
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細致、耐心的實驗修養。
演
示
實
驗
教師先介紹向心力演示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然后進行如下操作如下:
(1)用質量比為2:1的鋼球和鋁球,使他們運動的半徑r和相同,觀察得到露出的紅白相間方格數比值為2:1,即兩個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也為2:1,因此f與m成正比。
(2)當m、相同時,半徑比為2:1,向心力的比值也為2:1,因此f與r成正比。(3)當m、r相同時,比值為2:1,向心力的比值為4;1,因此f與2成正比。
教師由此驗證向心力大小的公式:f=mr2
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然后根據推導向心力的另一表達式。
培養學生事實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讓學生體會到實驗在探索物理規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引出
向心
加速
度的
概念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向心力f的作用下必然要產生一個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到:這個加速度的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所以稱為向心加速度。(對比:直線運動中的加速度與向心加速度的區別。)
學生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得到:
讓學生明白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但方向時刻在改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又是一種變速運動。
實
驗
與
探
究
看課本35頁的“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從公式和轉換成公式f=mr2和進行探究:同一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當半徑比較大時,向心力比較大還是比較小?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如圖示:
其中小球分別到繩結a、b的距離比為2:1。引導學生手握繩子,使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勻速圓周運動,請另一位學生幫助:看著手表,每秒鐘喊2次口令。
操作一:手握繩結a,手握繩子,使小球每2次口令運動1周,即每秒1周。
操作二:改為手握繩結b,仍使小球每秒運動1周。
操作三:又改為手握繩結a,但使小球每秒鐘運動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