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復習資料匯總2
那么,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見,并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并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啟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正因為"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并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打開"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丈,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么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么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自然,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后,也是議論義的一種布局,但這類布局較為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兩段起筆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頭腦里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判斷,或者沿襲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就往往會變成這樣的開端:
(1)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于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意大利名畫家達•芬奇,小時候在“畫蛋”上狠下功夫,終于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于攀登上科學的高峰……
(3)每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中學里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有什么好處呢?
……
一篇議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并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后,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么,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舉一篇短論作例:
聞過不跳
聞過不跳。這對實施輿論監督,關系極大。在我們這個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的國家,領導也好,群眾也好,其民主意識的培養,彼此都需要一個過程。要求每個領導者“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標準太高,不現實,不如暫提“聞過不跳”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