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復習資料匯總2
4、統覽法。即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執于一端,非此即彼,而應統覽全局,全盤考慮,善于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魚,讓兩人選擇——可能馬上就有人說,選擇魚竿好,或是選擇魚好,其實這兩種見解都失之偏頗:因為選擇了魚,很快就會吃光,如果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會餓死;若選擇魚竿,在到達水邊之前,也有可能餓死。可見,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其實,只要我們通觀全局,分析形勢,綜合考慮,新的見解自然會產生——兩個人合作起來,先填飽肚子,再帶上魚竿去趕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面對文題或材料,只要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維,就完全有可能獲得新穎的見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見解新穎”,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謬,則不可取。
二、論據運用的原則及方法
論據就是確立論點的理由和依據。一篇議論文,它總是要表明一定的觀點和主張,闡述一定的見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點。為了讓論點被別人承認,或者說使觀點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據來加以支撐,這個依據,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據。
論據可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理論論據多是引用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時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別是經典性和權威性的言論,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議論文,用得多的還是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于雄辯,一般說來,事實論據比理論論據更有說服力。
現在,不少學生議論文寫得松散、游離,寫得欠深度、欠力度,沒有說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會運用論據。
一般說來,議論文論據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即材料與論點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能完全支撐論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甚至會阻塞文章的思路。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這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對論據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因為運用論據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為支撐論點而運用的,為證明論點而服務的,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你的事實論據再典型,你的道理論據再精辟,也是沒有價值的。
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實論據要確鑿,也就是說用作論據的事實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不能胡編亂造;如果是虛假的,或個別事實不真實,都會導致論點經不住推敲的結果。所以,列寧說,論點“應該設法根據正確的和不容爭辯的事實來建立一個可靠的基礎”(《統計學和社會學》,《列寧全集》第23卷)。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論據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對此,我們絲毫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