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四首 教案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5、請概括各段的內容。
板書設計:
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 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 “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2、教師示范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五、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一、分析詩歌的第一段
講解:這首詩的結構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
1、朗讀詩歌的第一段,思考:詩歌開篇就呈現出悲慘的送別場面,它是如何描寫出來的?
明確:一個普通“走”字寫出眾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寫出了家人不忍親人離去,惟恐一去成永別的心情。
2、說說“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兩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在整首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面上寫的是生離死別之情,實際上是寫人民的怨憤,也表達了反對“開邊”政策的情緒。兼有提挈全詩和設置懸念的作用,因為第二三段內容都極深刻地說明了這震天哭聲的由來。
3、試對“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進行一定的評析。
明確:連續的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的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集中展現了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也表現了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對人民命運的關切。
二、分析詩歌的第二三段
1、朗讀詩歌的第二段,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在第二段中怎樣具體陳述“點行頻”這一詩眼?詩中從“邊庭流血成海水”寫到“漢家山東二百州”。這里的寫法與上面敘寫的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對表現主題有什么好處?
明確: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仍守邊的“行人”為例以及描寫華山以東田園荒蕪的景象證明這一事實。由點到面。從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揭露“開邊未已”給勞動人民所造成的苦難。
(2)“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