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劇》教學創新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由日常生活寫起、悟出哲理,并展開想象,廣征博引,來進一步說明這一道理的寫作方法。
2.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論證的方法,展開聯想,在人文學科里去搜集證明作者觀點的名人事例,達到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何為“喜劇”,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菱角的“喜劇”一步步引入正題的。
2.論證的思路
教學難點
論證的層次,舉例正反論證的方法。
教學模式
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式。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代,滄州寺廟門前的石獅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僧就請人沿河流往下游去尋找,找了十幾里還未找到。老船工聽說這事,笑著說:“石獅入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從其周旁上下而過,順勢沖擊石獅下邊的泥沙,帶走其中的一部分,時間一長,石獅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現一小坑,待到小坑擴大,日久,石獅又將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則石獅必沿河流上去。”人們趕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獅。(清•紀曉嵐)
同學們,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一般人們只是從片面的經驗出發,不從事物的特殊性出發,導致在下游找了十幾里都找不到石獅子的結局。那么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樣有趣的事例呢?有!請看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劇》。
二、理清文章思路 ,學習論證方法
默讀課文后,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分析。
1. 本文作者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①復雜性、多樣性,總是貫穿于一切事物之間。
②因為事物是復雜的多樣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還掌握其特殊性。
讓學生從以上兩種答案中選出一種答案,并說出理由。
提示:第一種答案,只是作者在對菱角的認識后得出的一個結論,就好像我們平時寫材料作文,第一段我們往往要對材料進行分析,分析完了后我們會對這個材料有一個整體評價。“復雜性、多樣性,總是貫穿于一切事物之間”正是這種評價。
比如我們曾經寫過一個材料作文,材料是:香港啟德機場是世界上最小的機場,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飛機上的人都能清晰地看見居民陽臺上的衣服,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機場,事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因為飛行員擔心出事,所以都小心翼翼。
我們讀這個材料以后,會有一個整體的評價:因為飛行員高度警惕和憂患意識,使香港啟德機場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機場。所以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要有憂患意識。
2. “因為事物是復雜的多樣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還掌握其特殊性”,在第七自然段才提出來,那文章開頭寫那么多的菱角有什么作用呢?為何不開門見山地提出作者的觀點呢?
(1)啟發學生探討:
文章開頭的菱角,有點像材料作文的材料,先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寫起,有點像拉家常,娓娓道來,生動形象,親切自然,易于人接受,如果一開篇就擺出觀點,就像一個古板的人,擺著一個面孔在說教,顯得面目可憎,會把讀者嚇跑。
(2)進一步讓學生探究:
作者最初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題目叫“復雜”,后來改為《菱角的喜劇》的原因。
提示:
用“復雜”,多沒趣,“菱角的喜劇”能讓人思考:“菱角怎么會有喜劇?”“哪里表現了喜劇?”這樣很能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