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第一課時)導學案
三、品詞味句,探究質疑
1.依據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今人馮友蘭,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在馮友蘭看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二人是否相同?為什么?
明確:主要闡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開頭又有“但是”的轉折,然后進而論述了二人的不同。
2.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與上文的“輕松愉快”相對,可用“沉重痛苦”來對解,但是還要結合下文來具體回答,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3.“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課文第四節,舉了有關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笔菫榱苏f明什么?
提示:加深對論點與論據之間關系的理解。作者列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孟子對“禮”不大重視,在他看來,周禮早已不復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禮法。
5.“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6.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笆参椤庇质枪糯娛戮幹疲迦藶槲椋藶槭病K哉f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7.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8.何謂“低水準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它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边@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10.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四、拓展延伸
翻譯《寡人之于國也》,并結合本文說說孟子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