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思路點撥
對本篇課文教學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作相應的調整。例如有布置預習要求的學校,可以把課文的梳理工作放在課前做,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表格完成課文內容的梳理。根據本篇課文中有不少難詞難句,布置同學課前準備好用來質疑的問題,那么老師上課時就可以選擇對同學質疑的問題討論解疑的教學方式。譬如“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這些句子的解疑,可以通過學生質疑的方式提出解決。
練習舉隅
1、在橫線上填補句子,使語句連貫、正確的一項是:
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覺得概括得很恰當。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為一種史實記載下來,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說,同歷史歸于一類。
a.“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b.“志怪”“志人”來自民間。
c.“志怪”“志人”靠實地訪問。
d.“志怪”“志人”對我國小說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作者引用《史通》的這句話目的是什么?
3、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4、課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而其中的錯誤、疏漏、粗糙之處,后來在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改正與潤色、豐富,從而取得了更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有人提出:“‘錯誤’可與‘改正’對應,但‘疏漏’不能與‘潤色’對應,‘粗糙’也不能與‘豐富’對應。”你認同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