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精選6篇)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1
潑河高中 管波(2003.9.25)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和規律,形成對中國古代小說完整的印象。
2.培養學生閱讀質疑和整合語義的能力。
3.進行整體閱讀訓練。
教學重點
整體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中重要語段的理解和語義整合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讀、點拔、指導、訓練
總體設計
一、提問導入 :
聯系課外閱讀情況,請同學們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導入 正題:中學生已讀過一些古代小說,但對我國小說的整體面貌和脈絡的了解卻知之甚少,要求我們去專讀像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等小說專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現實,而《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這篇文章實是中國小說史脈與批評的縮影,是“具體而微者”,使我們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說篇章閱讀之后,從高屋建瓴的理性上進行把握。
二、整體閱讀指導:
《考試說明》要求:現代文閱讀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從讀物中辨別各種信息的性質,篩選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達到閱讀的目的、獲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從文章中辨別并篩選重要信息,必須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內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內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述,最能表達作者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等。
文章的結構層次,就是文章的內在的邏輯關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內容的制約,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同樣,把握文章結構層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要求用自己的話來對語句、語段乃至整篇文章進行具體的總結與把握、篩選與提煉、加工與轉化。
下面以幾個具體問題來說明閱讀的方法。
(一)、在自讀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填寫下表:
年代體裁特點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寫作方法在小說史上的地位規律
上古先秦兩漢神話傳說《穆天子傳》《山海經》無名氏 口頭創作古代小說醞釀、萌生、起源
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筆記)稗官從民間收集作為史實記載初具規模
唐朝傳奇《長恨歌傳》《李娃傳》文人依照傳說創作而成成熟
宋元話本《三國志平話》民間說話人講故事發展
明清擬話本三言
二拍文人模仿話本進行創作進一步發展
長篇章回小說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文人采用民間傳說進行再創作高潮
世情小說《金瓶梅》文人獨立創作開辟了寫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
《儒林外史》
《紅樓夢》輝煌頂點
點拔:指導學生進行目標篩選,在課文中勾畫重點語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二)、概括內容要點,快速劃分課文層次:
要求能快速劃分課文內容層次,能簡要概括我國古代小說發展歷程的幾個階段和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條規律。
提示:理清小說發展的脈絡,關鍵在于抓住小說的題材、體裁特點。而小說的發展規律,作者是采用總分式結構,同時運用“其一”、“還有”、“再有”、“另外”等關聯語形成清晰的語脈,十分利于篩選、提要。概括要點力求簡潔、通順。
明確:
課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規律。
三、能力訓練:
1、下列各項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妍媸畢露 瀚藻 出類拔萃 B。溫柔繾綣 洗練 含辛茹苦
C.涉筆成趣 悲愴 心急火燎 D。宛然可見 累贅 稗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她雖然缺乏對顧客的熱誠,卻有一套對付顧客批評的本事。
B.這些蔬菜長得這么好,是由于農民的精心管理的結果。
C.我每次向他借書,他不顧年老體衰,都親自冒著嚴寒酷暑,跑進小書房尋找。
D.為了發展國民經濟,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有什么個人得失不能拋棄嗎?
3、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亮的鏡子照耀物體一樣,美麗和丑陋畢竟能夠顯露出來。
B.亦微有鑒戒寓焉——也經常通過寓言的形式來鑒戒世人。
C.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善意的、惡意的都必須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
D.事出于深思,義歸于翰藻——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經過想像虛構出來的,思想內容必須通過優美的辭采來表現。
4、在橫線上填補句子,使語句連貫、正確的一項是:
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覺得概括得很恰當。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為一種史實記載下來,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說,同歷史歸于一類。
A.“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B.“志怪”“志人”來自民間。
C.“志怪”“志人”靠實地訪問。
D.“志怪”“志人”對我國小說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5、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中真正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文人參與創作的作品。
B.《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顯示了高度的現實主義的成就,原作曹雪芹,高鶚續補。
C.《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又名《詩三百》,被奉為儒家經典之一。《詩經》雖是從民間搜集而來的,但畢竟是經過文人的加工創作而成的,因而還應屬于文人詩。
D.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小說專史,全書論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對中國小說的歷史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
6、課文第三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事出于深思,義歸于翰藻”,結合文意,請寫出你的理解。
7、“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作者引用《史通》的這句話目的是什么?
8、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9、作者在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時,抓住兩個關系作為論述的關鍵,請具體指出這兩個關系。
第一個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個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后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作開頭,重組下面這個句子,不得改變原意。
而其中的錯誤、疏漏、粗糙之處,后來在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改正與潤色、豐富。
后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2
潑河高中 管波(2003.9.25)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和規律,形成對中國古代小說完整的印象。
2.培養學生閱讀質疑和整合語義的能力。
3.進行整體閱讀訓練。
教學重點
整體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中重要語段的理解和語義整合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讀、點拔、指導、訓練
總體設計
一、提問導入 :
聯系課外閱讀情況,請同學們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導入 正題:中學生已讀過一些古代小說,但對我國小說的整體面貌和脈絡的了解卻知之甚少,要求我們去專讀像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等小說專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現實,而《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這篇文章實是中國小說史脈與批評的縮影,是“具體而微者”,使我們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說篇章閱讀之后,從高屋建瓴的理性上進行把握。
二、整體閱讀指導:
《考試說明》要求:現代文閱讀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從讀物中辨別各種信息的性質,篩選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達到閱讀的目的、獲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從文章中辨別并篩選重要信息,必須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內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內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述,最能表達作者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等。
文章的結構層次,就是文章的內在的邏輯關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內容的制約,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同樣,把握文章結構層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要求用自己的話來對語句、語段乃至整篇文章進行具體的總結與把握、篩選與提煉、加工與轉化。
下面以幾個具體問題來說明閱讀的方法。
(一)、在自讀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填寫下表:
年代體裁特點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寫作方法在小說史上的地位規律
上古先秦兩漢神話傳說《穆天子傳》《山海經》無名氏 口頭創作古代小說醞釀、萌生、起源
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筆記)稗官從民間收集作為史實記載初具規模
唐朝傳奇《長恨歌傳》《李娃傳》文人依照傳說創作而成成熟
宋元話本《三國志平話》民間說話人講故事發展
明清擬話本三言
二拍文人模仿話本進行創作進一步發展
長篇章回小說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文人采用民間傳說進行再創作高潮
世情小說《金瓶梅》文人獨立創作開辟了寫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
《儒林外史》
《紅樓夢》輝煌頂點
點拔:指導學生進行目標篩選,在課文中勾畫重點語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二)、概括內容要點,快速劃分課文層次:
要求能快速劃分課文內容層次,能簡要概括我國古代小說發展歷程的幾個階段和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條規律。
提示:理清小說發展的脈絡,關鍵在于抓住小說的題材、體裁特點。而小說的發展規律,作者是采用總分式結構,同時運用“其一”、“還有”、“再有”、“另外”等關聯語形成清晰的語脈,十分利于篩選、提要。概括要點力求簡潔、通順。
明確:
課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規律。
三、能力訓練:
1、下列各項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妍媸畢露 瀚藻 出類拔萃 B。溫柔繾綣 洗練 含辛茹苦
C.涉筆成趣 悲愴 心急火燎 D。宛然可見 累贅 稗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她雖然缺乏對顧客的熱誠,卻有一套對付顧客批評的本事。
B.這些蔬菜長得這么好,是由于農民的精心管理的結果。
C.我每次向他借書,他不顧年老體衰,都親自冒著嚴寒酷暑,跑進小書房尋找。
D.為了發展國民經濟,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有什么個人得失不能拋棄嗎?
3、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亮的鏡子照耀物體一樣,美麗和丑陋畢竟能夠顯露出來。
B.亦微有鑒戒寓焉——也經常通過寓言的形式來鑒戒世人。
C.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善意的、惡意的都必須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
D.事出于深思,義歸于翰藻——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經過想像虛構出來的,思想內容必須通過優美的辭采來表現。
4、在橫線上填補句子,使語句連貫、正確的一項是:
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覺得概括得很恰當。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為一種史實記載下來,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說,同歷史歸于一類。
A.“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B.“志怪”“志人”來自民間。
C.“志怪”“志人”靠實地訪問。
D.“志怪”“志人”對我國小說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5、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中真正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文人參與創作的作品。
B.《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顯示了高度的現實主義的成就,原作曹雪芹,高鶚續補。
C.《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又名《詩三百》,被奉為儒家經典之一。《詩經》雖是從民間搜集而來的,但畢竟是經過文人的加工創作而成的,因而還應屬于文人詩。
D.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小說專史,全書論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對中國小說的歷史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
6、課文第三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事出于深思,義歸于翰藻”,結合文意,請寫出你的理解。
7、“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作者引用《史通》的這句話目的是什么?
8、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9、作者在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時,抓住兩個關系作為論述的關鍵,請具體指出這兩個關系。
第一個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個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后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作開頭,重組下面這個句子,不得改變原意。
而其中的錯誤、疏漏、粗糙之處,后來在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改正與潤色、豐富。
后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3
南華一中:卞育能
魏名寶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其規律;
2、舉一反三,用課文中闡述的道理來解釋古代小說的特點。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2。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研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如果以時間為序,對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我國古代小說作一次“大盤點”,有東晉《搜神志》中的《宋定伯捉鬼》,南朝宋《世說新語》中的《周處》,唐傳奇《柳毅傳》,明代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節選,擬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清代《聊齋志異》中的《狼》和《促織》,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節選。這一篇篇魅力無窮的文學精品,展示著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其民族的風格。今天就讓我們好好地梳理回顧一下其發展史,認識和總結一下其發展的規律。
二、 詞語積累:
1. 加點字注音:
A. 翰藻(han) 記載(zai) 概括(gai)
B. 脈絡(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蘊(yun) 純粹(cui) 妍媸(chi)
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釋成語:
應運而生 千錘百煉 有血有肉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心驚膽戰 大快人心 權傾一時
3. 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本文縱橫交織,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
三、閱讀分析
(一)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后回答問題,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來給古代小說分段的?分幾個階段?
提示:按照小說的體裁特點。分五個階段: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2.這些小說形式現在已經消失了嗎?
提示:古代小說的原有傳統并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這些形式自然還存在,特別是民間。
填表: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例子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穆天子傳》《山海經》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傳奇小說 《長恨歌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小說 《三國志平話》
明清 頂峰 演義小說、創作小說 四大名著
(二)閱讀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總結出幾條規律?是怎樣闡釋的?
提示:四條規律,即中國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影響很大;古代小說創作立足于現實;受封建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對每一條規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闡明。
2. 作者為什么對第三個規律要做更詳細的闡釋?
提示:古代小說立足于現實進行創作,對一般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而言,讀者不難理解。但神話小說怎么就立足于現實,這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作者舉《西游記》為例進行更詳細透徹的分析闡釋,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頗。
3. 最后一條規律,作者何以寥寥幾筆就寫完了呢?你能幫助舉幾個例子嗎?
提示:讀者結合讀過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不難理解,所以略寫;例子如《水滸傳》《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 你還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總結一點規律嗎?(思考)
四、 析 完成課后練習二。
1、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象,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課文引用蕭統之言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于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提示: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此言,是為了生命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的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辨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丑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課文引用此言,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含有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游記》是立足于現實的。
五、遷移訓練:
參照《林黛玉進賈府》《智取生辰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簡析王熙鳳、賈寶玉、楊志、林沖的性格特征,說明我國古代小說“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的寫人技巧。
(提示:王熙鳳虛偽圓滑、貪婪鄙俗、諂上壓下,但精明潑辣。賈寶玉率真多情但紈绔習氣太重。楊志狠毒但精明能干。林沖正直善良,疾惡如仇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四、布置作業 。
中國現代小說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重視情節的傳統,一般不靜止地敘述人物的內心活動,而往往通過人物的言行暗示心理活動。以學過的作品為例說明這一特點,寫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藝術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2、運用課文的觀點闡明一些文學現象
教學設想
1、課文中有兩段引文十分重要,教學中應圍繞這兩段話,講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觀點。
2、既粹且全,虛實相生,舞蹈精神,這些觀點是全文的精粹。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觀點,透視課文列舉出的種種藝術現象,并進一步觀察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在文學中的運用,搞好遷移訓練。
3、理解藝術表現里虛與實的關系是一個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段引文的理解是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
4、這篇課文雖是從“藝術”上來講,但用在古詩中卻很恰當,可作一次古詩中虛實關系研究的探究性學習。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從《軍港之夜》中有人對“年輕的水兵,睡夢中露出甜蜜的微笑”的責難――“都睡覺卻了,那誰來守衛軍港呢?”引入:藝術不可也不可能太“實”,否則就呆板,――這是自然層次。
2、從畫《深山古寺》一事中說明:只有虛實結合,才會有美感,是為藝術,――為美的層次。
3、從“唐伯虎畫牡丹”一事中說明:虛實結合中的“虛”如果具有文化背景,就會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虛實相生,有文化底蘊,――為“大”的層次。
作家反映現實描繪生活時,對對象本身時而采取正面描寫,在形似的基礎上傳神地寫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時而采取側面烘托或暗示的寫法,藏頭露尾、若隱若現地描繪出那些難以描繪的、富于動態變化的對象特征,這兩種寫法,前者稱之為“實寫”,后者稱之為“虛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虛實,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一條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學原理中的一個基本命題。虛與實互根互存,對立存在,因相輔相成而統一。
就拿一個圓來說,“○”的外框是可見的,實實在在,而圓框內部是空且虛的,“○”的存在就是一種虛實的結合。如果沒有外框,那也就沒有了圓,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正如莊子所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中國藝術表現,是虛和實辯證的統一。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論述的重點在“虛”,即“虛靈的空間”、“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這種獨特的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把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了,是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對人類藝術的特殊貢獻。本文的思路是從“全”和“粹”說起,引出“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最后講到中國藝術的共同特點在于貫穿舞蹈精神,從高度概括的美學原則出發,結合各種藝術門類,一一加以具體闡述,最后從各種藝術的關系上,說明舞蹈動作對各種藝術表現的影響,把虛實相生的美學原則稱為舞蹈精神。
二、理清全文結構
1、(1-6)全粹虛實統一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重要表現手法。(提出問題)
2、(7-12)闡述中國繪畫、戲曲空間表現方法:虛實結全、相生。(怎樣做到“相生”)
3、(13-14)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空間表現都是由舞蹈動作中延伸出來的。
三、分析《談龍錄》《畫筌》兩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觀點。
1、翻譯兩段文字。
2、課文所引趙執信《談藝錄》中的一段文字,指出了對詩歌藝術性的三種看法。試簡析這三種看法,并指出他們的根本分歧點在什么地方。
洪昇要求完整,畫龍,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它的首尾鱗爪都不能忽略。王漁洋則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畫出來就行了。趙執信則認為,完整和精粹兩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體中求精粹,離開了完整就談不上精粹。他們的根本分歧點就在于如何理解和處理完整(即課文所謂“全”)與精粹(即課文所謂“粹”)的辯證關系。洪昇強調“全”,王漁洋強調“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趙執信能夠不失偏頗,兼顧“全”“粹”,正好體現了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3、“真境逼而神境生”,試以戲劇表演中的動作為例,談談你的理解。
如京劇表演中的“過門”動作,就是通過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動,逼真地表現出來的,達到“真境逼”,如身臨其境,使人忘掉對戲劇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再如,在京劇舞臺上,演員手執一馬鞭,上下擺晃,做出的姿態便給人以騎馬前行的感覺,若真的將一匹馬牽到臺上,豈不弄巧成拙。這樣一來,真是真了,卻扼殺了觀眾的想像,過于實在,誘發不出觀眾的聯想與想像,又何來藝術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實與虛的融合,只實不虛是不行的。
小結:文章論述“中國藝術”,論述的思路實質上就是順著趙執信的話,由詩歌到繪畫,由繪畫到戲劇,由戲劇到書法,旁及建筑、印章。論述的重點,第一是戲劇,第二是繪畫。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在詩歌創作上,是通過具有象征力量的一鱗一爪,顯示龍的全體豐滿的內容,“一粒沙里見世界”。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在繪畫藝術上,是在一片空虛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表現人物行動姿態;在舞臺藝術上,是一般不設置逼真的布景,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四、知識延伸
1、文中指出:“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宮陳列的齊白石畫冊里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橫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但用筆的神妙,令人感到環繞這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試再舉幾個繪畫方面的例子,加以闡釋,說明虛實是如何相生的。
如我們所熟悉的《踏花歸去馬蹄香》,畫者只畫了一個人騎著馬,馬蹄起落處,有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足以表現出騎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畫一個人騎著馬踐踏花叢,那不但失卻了美感,失卻了趣味,而且也表現不出那個“歸”字的含義了。又如《蛙聲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幾只小蝌蚪在澗溪中順流游動,又怎能十里之外聽得見青蛙的鳴叫?暢游的小蝌蚪是實,但實中存虛,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長成青蛙了么。雖說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聲是“虛”,但已經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膾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祟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邊汲水……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僧擔水又去何處?自然是自古寺而來,再回古寺而去了。這也是實中存虛。人們可以想見古寺就藏在山的深處。
2、文中說:“中國舞臺動作在兩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一種富有高度節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風格,這種風格既是美的,同時又能表現生活的真實,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煉而又極典型的姿式,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結合這個句子在文段中的地位分析它屬于觀點還是屬于材料?
需要關注句子在主要觀點與具體事例之間的橋梁作用。對于主要觀點而言,它是材料,它與上文的繪畫、書法事例處在同一層面上,共同支撐著主要觀點;對于下面的材料“趟馬”動作而言,它又確屬理論上的分析概述,又屬于觀點。弄清它所處的地位,對于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段,意義重大。
3、作者說:“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的,而表現出飛舞生動的氣韻。”結合自己對印章的認識,談談其中的虛實。
治印,以著字處為實體,以其配字、偏旁、點畫間的空隙為虛處。其一,治印講究虛實的對立、調和、生發。其二,既要講字畫線條、偏旁實體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畫線條分割出的所有空間(諸如形態、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講究空間大分割塊面的虛實顧盼,又要講究包括每個小分割空間在內的全部的虛實顧盼。虛實之說,體現在線條處理上就是斷而氣連,晦而透明。這類有虛實的線條,表現為粗細有主次,節奏有輕重,表里有起伏。鈐qián于平面紙上能產生出浮雕般的立體感、層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鈐蓋時要注意虛實的運用。初學鈐印如同治印,只關注于文字實體,而忽視空間虛部。重實輕虛,是一大通病。其實,鈐印時也應該實中見虛,如果唯恐印面不清晰,印泥豐而濕,用力實且重,則事與愿違,鈐出的印蛻,勢必會“逃掉”許多迷蒙空靈,可資玩味的東西。
五、布置作業
試看《登鸛雀樓》和《尋隱者不遇》的意境,在處理虛與實的表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1]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4
河南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 甘其勛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范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為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才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于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于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為:“‘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為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為禁書,直到80年代才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為“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范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愿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為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以《三國演義》為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為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后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游記》為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采為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為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游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后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游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游記》也立足于現實,其它為群眾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為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里,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游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為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為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為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后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并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為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于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么虛構和富有文采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后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于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為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著《金瓶梅》開辟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峰,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了,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為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啟下,作為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后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為:1準確周嚴。如第1段說神話與傳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為群眾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范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為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游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余地。
2簡潔明了。評論語言多用判斷句,為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準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了。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教學這篇課文,一要把握單元教學的要求。因為這是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唯一的文學評論單元。既應以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文學評論的特點》作為學習的向導,又要發揮本課在單元教學中特有的作用,重點學習如何閱讀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以培養學生閱讀這類文學評論的興趣。二可從溫故中知新。初中第一冊的《〈詠柳〉賞析》,是一篇詩評,也是先按順序逐句賞析詩的語言,再評析詩的三點藝術特色,呈縱橫交織的結構。稍作回顧,可為本課的學習作點鋪墊。三是運用比較閱讀來加深理解。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與本課有同有異。《特點》是說明文,介紹的是大家公認的常識;本課是文學評論,著重闡述作者的觀點。兩篇文章第一部分都是談小說發展源流,但詳略不同。《特點》第二部分介紹我國古代小說的一般特點,而本課第二部分論述發展中的規律。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四是開拓視野,讀寫結合。可組織一次小說評論或文學評論報告會,或出一期文學評論手抄報,以課外閱讀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
[1]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課文第一部分,古代小說的發展。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和線索。
2.聯系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系統歸納整理,復習鞏固古代小說知識,這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具有實際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布置預習,掌握大意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第一部分(開頭至“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并思考課后〔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填寫。
〔這是一篇新教材,論述的是比較專門化的知識,內容比較多,時間跨度大,讓學生預習,了解大概,這既能節省課堂上的時間,又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
二、提問激趣,投石尋機
板收: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了吳組緗先生的這篇文學評論文章,下面我想聯系課外閱讀的情況,請大家來談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把學生列舉的作品一一寫在黑板上):西游記、水滸、鏡花緣、西廂記、七俠五義、紅樓夢、三國志、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岳全傳、老人與海、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聊齋志異……(學生回答中的錯誤,老師不需馬上糾正,照樣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處理。)
〔由提問導入 ,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擴大知識面,使課內課外相結合,給講述小說發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問題,有了問題,才有突破口,才能實施點撥教學,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鳥的作用。〕
三、引議釋疑,直逼關鍵
師:同學們列舉了這么多的作品,說明大家在課外看了很多書,閱讀面很廣泛,非常好。但是,在你們列舉的作品中有沒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老人與海》不是中國小說,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寫的。
師:對,我們回答問題,要注意它的針對性。(用黑板擦擦掉《老人與海》
生:《西廂記》是戲劇,不是小說。
師:對,我們還要注意文學樣式的不同。(擦掉《西廂記》)
生:還有《三國志》,它不是小說。
師:對!(這個問題可以直逼關鍵,不能輕易放過,要重錘敲打。)你說不是小說是什么?
生:是歷史著作。
師:說得很對。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則不是。那么,你能說說文學作品和歷史有什么區別嗎?(是關鍵,要重點問。)(這位同學若回答不出,可另請其他同學回答并補充。)
〔弄清文學和歷史的區別,才能理解課文所論的小說前后期的發展,它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學生把《三國志》誤認為小說,這給老師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應該抓住不放,深入追問。〕
四、回扣課文,突破難點
師:(針對學生疑惑,適時予以點撥誘導):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有一點難度。不過沒有關系,課文中間有一段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仔細看看課文,把這段話找出來,怎么樣?(學生看書)
生:老師,我找到了!課文第3自然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就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
師:你把這句話再具體解釋一下好嗎?
生:“事出于沉思”指的是虛構、想象,“義歸乎翰藻”指的是講求文采,就是說文學作品不僅要虛構想象,還要講求文采。
師:說得很好,那么歷史呢?
生:歷史要求忠實于史實,不能虛構夸張。
師:說得對。文學和歷史的區別之一就在一要虛構想象,講求文采;一要據史實錄,不虛夸,不溢美,所以說《三國志》是歷史,而《三國演義》才是小說。(擦掉《三國志》)
〔蕭統的文學定義是難點也是重點,下功夫突破它,其余的內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學看課文,是把教學從課外再拉回到課內,這樣教學才扎實,才不至于脫離課本天馬行空。〕
五、逐段概括,理清線索
師:按照蕭統給文學下的定義,我國古代小說可以分成前后兩期,前期離不開史實記載,后期才逐漸脫離歷史真正成為文學創作。請說說前期小說包括哪些?
生:神話傳說和志怪、志人小說。
師:“志”是什么意思?
生:是記錄的意思。
師:后期小說又包括哪些?
生:傳奇、話本和明清小說。
師:劃分得很正確。同學們恐怕已經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論述小說的發展時,基本上是一個自然節論述一個發展階段,而且非常簡明扼要。下面我們試著逐段概括一下。
(讓學生逐段概括,并明確)
第1段,論述小說的起源——神話傳說;
第2段,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
第3段,論述唐代傳奇;
第5段,論述宋元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
第6段,論述小說發展的頂峰——明清小說。
〔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進行歸納,既可以讓他們熟悉、掌握課文,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六、呼應開頭,完成練習
師:經過上面的概括,我們對古代小說發展的線索已經弄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出示畫有表格的小黑板)補充說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欄“作品舉例”,大家可以從課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寫的同學列舉的作品)各舉一兩部作品填入欄內。
(學生回答,老師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這一教學環節照應了課前預習,做到教學嚴謹,起迄相應。另外,通過填表格的形式不僅使課內外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起到了復習鞏固的作用。〕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設計 篇6
河南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 甘其勛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范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為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才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于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于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為:“‘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為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為禁書,直到80年代才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為“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范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愿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為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以《三國演義》為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為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后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游記》為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采為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為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游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后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游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游記》也立足于現實,其它為群眾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為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里,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游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為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為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為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后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并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為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于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么虛構和富有文采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后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于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為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著《金瓶梅》開辟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峰,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了,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為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啟下,作為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后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為:1準確周嚴。如第1段說神話與傳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為群眾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范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為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游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余地。
2簡潔明了。評論語言多用判斷句,為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準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了。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教學這篇課文,一要把握單元教學的要求。因為這是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唯一的文學評論單元。既應以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文學評論的特點》作為學習的向導,又要發揮本課在單元教學中特有的作用,重點學習如何閱讀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以培養學生閱讀這類文學評論的興趣。二可從溫故中知新。初中第一冊的《〈詠柳〉賞析》,是一篇詩評,也是先按順序逐句賞析詩的語言,再評析詩的三點藝術特色,呈縱橫交織的結構。稍作回顧,可為本課的學習作點鋪墊。三是運用比較閱讀來加深理解。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與本課有同有異。《特點》是說明文,介紹的是大家公認的常識;本課是文學評論,著重闡述作者的觀點。兩篇文章第一部分都是談小說發展源流,但詳略不同。《特點》第二部分介紹我國古代小說的一般特點,而本課第二部分論述發展中的規律。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四是開拓視野,讀寫結合。可組織一次小說評論或文學評論報告會,或出一期文學評論手抄報,以課外閱讀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