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小說之美
林海音是中國臺灣戰后初期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這樣說,并不是因為她在五十年代當過聯合報副刊主編,手上曾提拔不少年輕輩作家(事實上這是她于文壇史另一樣影響力,這方面的成就,至今為文友津津樂道),而是說她在小說藝術上,創造了獨特的風格,將在中國臺灣文學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電影也彩畫成兒童書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成為中國臺灣戰后小說巨著,可以簡單歸納出下面幾個特色:
(一)就小說結構來看,它是由五個獨立的短篇結合成一部完整的長篇。最早在五十年代出現的時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別單獨發表,但集合成書時(1960年初版),卻是情節互相連貫,主題前后呼應的長篇。因此它在結構上是很別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長篇小說。
(二)就文類的特殊性來看,它既是小說又是散文。從其回憶「舊事」,自敘童年生活的性質筆觸來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風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對別人將其列為「自傳體的小說」。
(三)就敘事觀點來看,它透過小女孩「英子」一對童稚的眼睛看世界,從頭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稱觀點循序發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個好奇的旁觀者,又是敘述主體,經驗著復雜的成人世界,并隨之逐步成長。從這個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經歷人生磨難的成長小說。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作者隱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識。英子雖然只是個孩子,但她是極聰敏的「女」孩,具有一雙屬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別能看見那掙扎在性別壓迫中難以翻身的女人。《城南舊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種典型。追尋她們不幸的源頭,自然都與男人有直接關系,從這個方向來看,這部小說的精神,以及要表達的女性主義主題,不但一點不老「舊」,并且還十分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