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要注意細微處
許多同學對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缺乏必要的藝術欣賞方法,僅僅停留在故事情節浮光掠影式的粗略把握上忽略了許多本應使人喜怒頓生、拍案叫好的精美之處。它們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關涉到人物性格、主題和審美情趣,閱讀和欣賞中萬萬不可忽略。
(一)關涉到人物性格的塑造
人物性格是復雜的,小說在表現這一點上不可能刪繁就簡,直接點明,它總是通過其他方法暗示讀者,這也是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魅力之一。《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婆婆帶人捆綁走之后,小說用了兩個詞語來表現四叔的態度,很有意思:“可惡!然而……。”這是四叔第一次的評價。四叔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據上文看,祥林嫂的婆婆和衛老婆子采取“先斬后奏“的方式:等祥林嫂到河邊掏米時讓兩個男人強行捆上白篷船,然后才到四叔家叫人。事后,四叔聽了“看見的人”的“報告”才知這一情況,因而覺得“可惡”。但祥林嫂“誠然是逃出來的”,作為“一個將理學的老監生”,四叔又覺得她該回去守節,這就是那“然而”后面省略的內容。四叔第二次的評價還是那兩句詞,但
(二)關涉到主題思想的表現
這樣的細微處當然是舉足輕重了,可是由于知識一、人生體驗等的局限,大家閱讀小說時可能常常一帶而過,毫不在意;或者自以為理解了,實際上是片面甚至錯誤的.《藥》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文中寫夏西奶奶上墳時發現瑜兒墳上的花環,她驚奇,不解,繼而認為是顯靈,便許愿要瑜兒的魂靈“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她驗證。這時,有一段精彩的環境描寫:
微分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這一段,許多同學都知道是寫“靜”,通過微風、枯草、“鐵鑄一般”的烏鴉,尤其是夏母心里恍惚所感到的似有實無的“一絲發抖的聲音”,從不同方面烘托了周圍“死一般”的“靜”。這樣渲染環境之靜的目的是什么呢?許多同學不甚了然。其實,聯系上文的“顯靈”及其驗證,一下字就明白是為了表現夏母迫切期盼烏鴉飛上墳頂的心情,周圍越靜、烏鴉越不飛,夏母期盼的心情越迫切。可是,在夏母“慢慢地走了”,更加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時,作者又細致地刻畫了烏鴉的“動”:“啞——”的一聲大叫、“張開兩翅,一挫身”的起飛動作、“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的明確方向、“箭也似的”的勁厲速度,與前面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無可置疑地說明夏母迫切期盼的祝愿的破滅,從而表明連母親都對革命的兒子不理解的深沉悲哀。這兩處可謂全文的重點,它與茶館里眾茶客愚昧的“表演”一起揭示了主題。
(三)關涉到獨特的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讀者通過文本與作者產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它的產生必須建立在對文本哪怕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心領神會的解讀上。《邊城》中那“桃花色的薄云”不單純是寫精,在寫景中透露出如“桃花色的薄云”般絕美卻易逝的青春悲劇美,令人玩味;而翠翠夢中聽歌和“摘虎耳草”的那一部分簡直美到了極致,它寫盡了純美愛情對人靈魂的蕩滌與震撼,使人心曠神怡。《荷花淀》中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月下織席和淀里的銀白世界的柔美,淀里遇敵和殲敵的壯美,水生嫂的多情溫順,女人們的含情嬌羞……無不昭示出景美人美的審美情趣,夫妻情、家國愛的主題表現就有了獨特的環境和堅實的基礎,讀后自然給人珠玉滿眼、妙趣橫生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