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劇的故事 教學設計
整體閱讀,初步感知,了解文脈走向與布局構思,對課文有一個較為宏觀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較粗地閱讀頭尾兩部分,理清文脈、了解歷史后為下面的重點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 賞析品味 重點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品味關鍵詞語、比較閱讀、全班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大致步驟如下:1、學習“文學基礎”對文中的四支套曲進行閱讀賞析,并挑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支曲子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學習“表演藝術”為課文中的四個小故事“梨園掌故”列出小標題3、學習“音樂唱腔”在《虎丘》一文中找出相關內容。1、細讀課文,賞析①《琵琶記》之[孝順歌]、②《牡丹亭》之[步步嬌]、[皂羅袍]、③《桃花扇》之[哀江南],可以進行散讀、圈劃、品味、同桌交流等方式。2、將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3、列出梨園掌故小標題:① 馬錦私入相府摹態② 家班偷上朝堂觀狀③ 顏容演杵臼感人④ 陳明智扮霸王震場4、關于昆劇的音樂伴奏與唱腔特點,在《虎丘》一文中寫到:“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清聲亮徹”、“音若細發”、“每度一字,幾近一刻”等。昆曲劇本的文辭文學性很高,唱詞本身就是形象優美的文學作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昆曲文辭形成中國文學史上古典文學又一個高峰,堪稱“一代之文學”。戲劇從本質上說終究是舞臺藝術,除了看劇本,更主要的是通過舞臺表演展示給觀眾。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昆劇的表演藝術體現了中國戲曲獨特的審美傳統,也成為后來諸多地方戲曲模仿和借鑒的表演范本。堪稱“百戲之典范”。觀看視頻
加深認識
1、播放沈昳麗出演的《牡丹亭》之“游園”片段。 要求學生看:演什么戲,什么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服飾、手中道具、臉上表情、肢體動作。揣摩心態,解讀人物的內心情感。 2、播放《玉簪記·琴挑》之[懶畫眉],要求學生能感受昆曲唱腔“流麗悠遠”、“舒緩曼妙”的特點。(師生交流):杜麗娘隨丫環春香來到姹紫嫣紅的花園,她和春香邊走邊看,邊看邊嘆。(小姐手執灑金紙折扇,丫環手拿繡花絹團扇。)這一段用雙人舞來表現,姿態嫻雅,身段多變。一直獨居深閨的麗娘面對滿園春色的驚嘆、欣喜,既有歡樂,又有惆悵的復雜心態。而那支(2′43″)的曲子,人稱“最是紆徐有致,極富韻味”。讓學生在觀看實際的舞臺演出中真正體會:中國的傳統戲曲,偌大的舞臺,布景極其簡單,有大量的留白要靠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去填滿。觀眾要學會從演員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一轉身一回眸中去發現戲、品味戲。總結全文
學了課文,請學生說說對昆曲藝術的大致印象與感受。昆曲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有典雅的文詞、優雅的表演、高雅的音樂。“雅”是它最大的特點,它是戲曲中的空谷幽蘭,散發著淡淡馨香。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課后作業
1、閱讀補充的課外讀物:白先勇的《我的昆曲之旅》、陳從周的《園林美與昆曲美》。 2、給自己一個走進昆劇劇場的機會,雙休日去上海大劇院、蘭心劇院、逸夫舞臺,或者紹興路的上昆的蘭馨小劇場看一場昆劇的現場演出,感受屬于昆曲的,屬于中國的6XX年不變的驚世之美。按照要求,完成作業(1),作業(2)不做強求,學生視實際情況和個人興趣而定。正如《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一句念白—— 不到園林 怎知春色如許 讓學生試著來打開昆曲這扇門,看看門內是怎樣一個陌生而美麗的世界。 藉此希望可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思路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