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樓閣》教案(通用17篇)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
一、緊扣目標,自然引入,激發興趣。
“本單元的目標是聽清楚和說明白。上一次我們學習了〈穿云破霧上九天〉一文,大家積極發言,以記者采訪報道的形式,述說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試驗發射的現場情況,很多同學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課重點是說事,而生活當中常常需要傳情,比如你對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愛之情如何表達出來呢?”我正在開場白,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老師還有,順便告訴我們如何表達對一個人的愛情呢?”(眾生笑)。
我沒有動怒(太熟了),反問:“你怎么寫?”
“不外乎就是說我喜歡你或者說我對你有好感之類的,但寫了兩行就沒話說了,憋得難受!”氣氛活躍。
“空洞!沒有語文水平也想談戀愛,還是認真點吧!蔽摇皩ⅰ彼麄円卉,“乖乖聽完這一課,就會有提高的。我們來看看中國臺灣作家李樂薇怎樣描寫他的小屋,表達一種高雅的情感!蔽野鍟鴺祟},解題。
二、不露痕跡引入正文,調動學生積極性。
“我們為什么要學這篇文章?除了學習如何說明白一種情感之外,還可以學到一種‘移步換景’的描寫方法(板書)。文章的描寫對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樓閣),他變換了三個立足點來描述,走一步換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來看去都是不一樣,都是很可愛。”板書: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賞它和背景的和諧美(點綴)。
二、立足小屋,欣賞其環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見所感。
“請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快速瀏覽課文,劃分文章段落!辈贾萌蝿眨瑢W生完成。
“都喜歡,特別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讀,很多人跟我一起讀!@課堂有點“溫度”。
“好東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讀。大家將整篇文章一起朗讀好不好?”“好!”——我“火上澆油”,學生其實很容易“上鉤”。
三、提出問題,激發學生談話。
解釋了重點字詞!艾F在我要考一考你們的理解能力?請大家思考如下問題,談一談自己看法”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在每個部分都提出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比如第一部分我的問題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闭埜鶕胂,描繪一下它們的樣子。
2、小屋如何點綴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動感的詞語?
4、在樹的點綴下,小屋有哪些特點(綜合4至8段)?
5、第5段描寫樹的各種美,有何用意?
四、適當穿插點撥,授人“魚”和“漁”。
通過提問和探討,學生已經基本吃透文章內容。我針對有些句子,適當穿插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例如結合“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币痪,我提問:“難道這一所小屋真的會飛么?”
“當然不是,是樹葉在動!
“不,是指房屋的樣子像小鳥,屋檐高翹,展翅欲飛的樣子。”
“不對------”學生們爭論熱烈!@課堂“發高燒”啰!
“樹點綴了山。”異口同聲。
“錯!”我一擺手,大家面面相覷。
五、亦莊亦諧,檢驗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個學生點中要害。
“比如我們同學,熱愛學習的人認為教室是天堂,害怕讀書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獄”有人舉一反三了!
“天堂總比地獄好。不愛也得愛,何苦跟自己過不去呢?”嘿!還挺有味!
“愛愛愛!‘撒遍人間都是愛’我知道情書怎么寫了,老師,我念給你聽,新鮮出爐,來來來!”這調皮鬼眼看時間不多,不舉手就站起來“我也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在校園里,我處處留意著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樣跟著你那指南針一樣苗條的身材。你散步的時候,清風送來陣陣清香,你停下來就象若柳扶風,亭亭玉立,你在操場上英姿颯爽,矯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話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2、誦讀賞析,體會文章詩化語言。
教學重難點
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誦讀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課間播放鋼琴協奏曲《梁!罚ㄒ娬n件,大約3分鐘)。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這支曲子是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梁!!同學們,這只曲子有什么特點?(生答)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處,如排山倒海;低回時,似微風拂面,給人以無限遐想。我們好像看到了梁山泊與祝英臺同窗共讀的愉悅,又似乎看到了他們抗擊命運、化蝶雙飛的悲壯,這就是音樂的美所產生的震撼效果!
音樂文學本相通,一篇美文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審美享受,能否讓我們產生共鳴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中國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ㄕn件打出題目)。
二、問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朗讀思考問題
下面,同學們迅速但輕聲地朗讀全文(大概5分鐘時間),我們音樂伴奏,同學們邊讀邊思考:
1、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勾畫出文中的優美語句,想一想它美在何處?(課件放伴奏音樂《秋日的私語》課件打出問題)
三、文章結構點示。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不同角度,實寫小屋之美--依賴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狀--自由獨立,無限開闊,心靈享受。
第三部分,漸入虛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樓閣,如煙、如霧、虛無縹緲,是幻境,是心靈的追求。
文章由實到虛,最后含蓄的點示,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回歸自然!
那么,小屋是實、是虛?還是既實又虛?作者最終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留給學生第二個疑問。
四、簡析文章詩化語言。
美好的情懷是散文的神,我們已經領略了,當然,這美好情懷還需用優美的語言加以描述,才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這篇文章的語言也是很美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詩化語言:(課件板書)
1、修辭美——生動的比喻、擬人、夸張手法
2、音樂美——長短結合、整散結合的語句
3、繪畫美——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五、拓開思維。初中時曾學過陶淵明的《桃花記》,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由學生說出)
六、布置作業
同步練習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賞析課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與《陋室銘》在內容藝術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對個別段落的背誦情況。
二、賞析課文的畫面美
宋代蘇軾曾經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在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筆調,飽含深情的筆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一幅畫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梢詮母鱾不同的角度描繪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畫面。
小結: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為焦點,從各個角度描繪小屋,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小屋點綴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異彩;樹點綴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種風韻,顯得“含蓄有風度”。山與樹是自然景觀,屋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作者是詩人,是畫家,更有哲學家的內蘊。
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通過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詩言志,文傳情”,優美的散文總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節課,我們用筆墨畫出了如夢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們知道的文人為其畫像。(要求動筆寫出,時間5分鐘)
明確:
①是當代的“陶淵明”。陶淵明曾有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备猩跽,他設想了文人千古一夢的“桃花源”。他把田園生活描述得這般可親,把勞作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表現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歸田園的恬適之情。
、谑钱敶摹巴蹙S”。王維在《山居秋冥》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的“明月”“清泉”“竹”“蓮”構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詩人向往大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③是當代“李白”。李白有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詩人筆下,明月、敬亭山有了靈性,與詩人相知、相親,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獲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當代“歐陽修”。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边@表現了他鐘情山水的美好情懷。
⑤是當代的“周敦頤”。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借蓮花表明自己高格脫俗的情懷。
、奘钱敶摹爸熳郧濉薄V熳郧逶凇逗商猎律分薪鑼懞商岭鼥V淡雅的月下之景,抒發心中淡淡的憂愁,物我相融,景人一體。
……
總結:作者的形象是鐘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寧靜的境界。
2、重點品讀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龠m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騁懷。
②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④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⑤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明確:
、俦砻髯髡呱钤谶@個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暢。
、凇跋恪弊植坏f明因“清新的空氣”而沁人肺腑,而且抒發了愉快的心情。
、邸坝X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作者的歡快心情,反映了對大自然的愛。
④表達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葑匀伙L景如畫,環境如此美好,足見小屋主人心情歡欣,對大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
總結:“空中樓閣”既指作者心愛的小屋建于山上,猶如聳入云天的樓閣,又指理想中的遠離塵囂、恬靜安寧的生活環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熱愛自由快樂的生活,向往獨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從作者對“遠離塵囂”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謳歌中,隱約感覺到作者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對現代文明束縛人自由、隔離人與大自然交融的消極一面的批判。
3、“空中樓閣”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說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討論《陋室銘》和本文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我的空中樓閣 陋室銘
相同點
內容 寫自己的居室
寫法 托物言志
不同點
體裁 抒情記敘散文 銘體(首尾議論,中間記敘)
主題 現代人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貧樂道的精神
內空 以周圍環境為主 以室內生活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場生活
五、美讀課文,重視意境,建構學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選七位同學讀課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學點評。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體味課文流露出的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誦讀的要領,學習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領會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學習誦讀的技巧。
2.學習本文學習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領會“空中樓閣”的優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誰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時刻,當我們凝視著月光下的樹影,諦聽著山林間的鳥鳴,我們的精神隨之一振,抖掉了塵世的俗念,得到了心靈的升騰。那時,我們可能都會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這道精神的門能為我們開啟多久?如果我們心靈的河流里老是流淌著攙雜銅臭味的雜事與垃圾,我們又怎能守住這一份心靈的寧靜?阿爾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賞”,告誡著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要靜下心來,放慢腳步,與自然對話,與自然擁抱。你能夠感受這樣的快樂和幸福嗎?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朗讀一起走進李樂薇的空中樓閣吧。
二、感知課文
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適當進行誦讀的技巧指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掌握誦讀和速讀的基本要領,學會在朗讀中適當運用停頓、重音、語速、句調的技巧準確地表現作品的內在含義和感情。具體的指導可參考“教學資料”附錄的“朗讀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一)為了寫小屋的美,作者選取了小屋周圍的哪些景物呢?
討論明確:依次寫了山、樹、花園(含花)、云霞、空氣、光線、山路、小屋的夜景。
。ǘ┳髡咴诿鑼戇@些景物時,觀察立足點先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討論明確:
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內看世界(9~18自然段)。
。ㄈ┤囊还矌讉部分?
討論明確:兩個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
(四)試畫出本文兩個部分的結構圖。
提示:把不同立足點所寫景物列出即可,對學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歸納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定景換點和定點換景
。┱垖W生運用這個方法口頭練習:多角度描述校園。
全文結構圖參考下圖
四、結合“空中樓閣”的含義,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文章的主旨。
。ㄒ唬╊}中“我的空中樓閣”指什么?
討論明確:指山上的小屋
。ǘ┏烧Z中“空中樓閣”什么意思?
1 討論明確:空中樓閣:多比喻幻想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
。ㄈ┠敲疵利惖目罩袠情w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
1.小屋及周圍環境與塵世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獨立、寧靜、優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2.寫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圖?
討論明確:小屋脫離塵世,獨立、自由,表現作者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關系怎樣?作者為什么能把景物寫得那么美麗動人?
討論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心愿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文中對小屋作了怎樣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懷?哪些地方間接暗示了作者對他所生活的環境的態度?
討論明確: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作者強調“小屋”的“獨立”、“安靜”,強調“這座空中樓閣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須掛畫等,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暗示了他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里畸形發展的物質文明,及喧囂渾濁的社會環境是有所不滿的。
5.學生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空中樓閣”的含義。
討論明確: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是雙重的:
、僦干缴系目罩行∥;
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ㄋ模┙栊∥輰懬閼,本文運用的是什么手法?
討論明確: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云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著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鑒賞時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結
在全文對小屋的描寫中,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為小屋處在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熱愛小屋,就是熱愛自由獨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對這種遠離喧囂的、恬靜安寧的生活的向往,實際上隱含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寫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沒有明寫,而是貫穿于全文對小屋與環境的描寫、贊美中。作者寫外在景物,實際上是寫自身精神,山、樹、屋、花、山坡等景物無不帶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觀色彩,雖不明言情志,卻處處寫情志。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熒餐仡櫍哼\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寫的詩文還有哪些。
(七)請學生自己選擇某事物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說一段話。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 詩化的語言
。▽W生找出并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1. 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钡鹊。
2.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2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之物的動態感,從而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c.排比、比喻結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币詣訉戩o,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ǘ┊嫷墓P法
1.工筆細描
如關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2.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ㄈ﹦屿o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生奇妙的表現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動靜糅合,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本文別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寫法。
。ǘ⿲W習本文語言清新、優美,描繪景物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狀物寫景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圍環境對比,作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是本文狀物寫景的特點。文章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從開頭至“輕靈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后一部分則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前一部分有三層:第一層(開頭至“一點情調”),寫小屋和山的關系,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山外,是遠觀,看全景。第二層(“小屋點綴了山”至“含蓄而有風度”),寫小屋和樹的關系,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層(“換個角度”至“輕靈而自由”),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系,立足點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層:第一層(“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第二層(“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第二層(“山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至“喚做空中走廊”),寫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第四層(“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至結尾),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環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二)怎樣理解本文的題目?
分析:文章題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這座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須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ㄈ┍疚牡恼Z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筆調清新,語言優美,是本文的藝術特色。全文多用短句,節奏舒徐流暢,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調;適當地運用文言詞匯、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舉目千里”等,使語言更顯得雋逸瀟灑;恰當地運用一些富有獨創性的詞匯,如“領土”、“領空”、“空中走廊”等,為文章注進了清新的氣息;而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擬人、排比等,更為文章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對比手法的運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無限”等等,則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笇W生自讀課文,掃除字障礙,掌握以下詞語。
1.注音。
黛d4i
綴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謐m@
蕊ru!
綻zh4n
縹pi1o
緲mi3o
騁ch7ng
2.解釋。
玲瓏:(東西)精巧細致。也指人靈活敏捷。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靈動:飄逸,傳神。
遜(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聳。也指堅強有力。
婀娜:(姿態)柔軟而美好。
翩然: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
憩:休息。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游目騁懷:隨意觀覽瞻望并敞開胸懷。游目,指目光由近及遠,隨意觀覽瞻望;騁,本指馬在奔跑,引申為放開,盡量展開。
寧謐:安寧,平靜。
疏落:稀疏零落。
虛無:有而若無,實而若虛。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也寫作飄渺。
盈(耳):充滿。
空中樓閣:空中所見的樓臺觀閣。本指海市蜃樓,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或虛構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義。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別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寫法。
。ǘ⿲W習本文語言清新、優美,描繪景物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狀物寫景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圍環境對比,作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是本文狀物寫景的特點。文章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從開頭至“輕靈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后一部分則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前一部分有三層:第一層(開頭至“一點情調”),寫小屋和山的關系,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山外,是遠觀,看全景。第二層(“小屋點綴了山”至“含蓄而有風度”),寫小屋和樹的關系,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層(“換個角度”至“輕靈而自由”),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系,立足點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層:第一層(“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第二層(“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第二層(“山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至“喚做空中走廊”),寫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第四層(“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至結尾),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環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ǘ┰鯓永斫獗疚牡念}目?
分析:文章題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叭司场,“不聞車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這座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須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ㄈ┍疚牡恼Z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筆調清新,語言優美,是本文的藝術特色。全文多用短句,節奏舒徐流暢,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調;適當地運用文言詞匯、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舉目千里”等,使語言更顯得雋逸瀟灑;恰當地運用一些富有獨創性的詞匯,如“領土”、“領空”、“空中走廊”等,為文章注進了清新的氣息;而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擬人、排比等,更為文章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對比手法的運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無限”等等,則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三、教學過程 設計
。ㄒ唬┲笇W生自讀課文,掃除字障礙,掌握以下詞語。
1.注音。
黛d4i
綴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謐m@
蕊ru!
綻zh4n
縹pi1o
緲mi3o
騁ch7ng
2.解釋。
玲瓏:(東西)精巧細致。也指人靈活敏捷。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靈動:飄逸,傳神。
遜(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聳。也指堅強有力。
婀娜:(姿態)柔軟而美好。
翩然: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
憩:休息。
游目騁懷:隨意觀覽瞻望并敞開胸懷。游目,指目光由近及遠,隨意觀覽瞻望;騁,本指馬在奔跑,引申為放開,盡量展開。
寧謐:安寧,平靜。
疏落:稀疏零落。
虛無:有而若無,實而若虛。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也寫作飄渺。
盈(耳):充滿。
空中樓閣:空中所見的樓臺觀閣。本指海市蜃樓,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或虛構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義。
[1] [2] [3] 下一頁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7
《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虛亦實,隱顯相襯的抒情散文。《我》在處理情和景的關系時,注意把它們置于和其他景物的聯系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小屋;從而愈顯出小屋獨具的美。吳喬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我》這篇散文也是如此,寫“空中樓閣”正是為了抒發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實感,多以“情樂”為主宰,所以文中充滿了“樂景”。
1、關于情與景的關系,古人和外國著名作家有許多真知灼見,略舉一二做為我們閱讀賞析詩與文的借鑒:
劉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薄扒榫跋嘤|而莫分也。”
謝榛:“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則神交古人。窮乎遐邇,系乎憂樂,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絕跡,振響于無聲也。夫情景有異同,模寫有難易,詩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當自用其力,使內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景多則堆垛,情多則暗弱,大家無此失矣。” 李漁:“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心上說情。說得情出,寫得景明,即是好詞!薄霸~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
王夫之:“從此寫景,乃為活景!薄扒榫罢,文章之輔車也。故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研,獨景則滯。” 田同之:“詞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
況周頤:“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
2、關于虛與實
蔣和:“其行間空白處,俱覺有味,……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
布顏圖:“山水間煙光云影,變幻無常,或隱或現,或虛或實,或有或無,冥冥中有氣,窈窈中有神,茫無定象,雖有筆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殫思竭慮,開無墨之墨,無筆之筆以取之。”
惲格:“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處,妙在通幅皆靈,故云妙境也!
3、關于隱與顯
康德:“美的藝術是一種意境,它只對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雖然沒有目的,仍然促進著心靈諸力的陶冶,以達到社會性的傳達作用。”
劉知幾:“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拗畷r義,不亦大哉!
沈德潛:“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
元好問:“‘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榭榛:“妙在含糊!
《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黑格爾:“同樣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確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總沒有在閱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樣的作用和范圍,要在這種成年人的閱歷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內容的全部力量才會表達出來!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8
保定一中 馬艷榮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辭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樂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樓閣》。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文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對獨立寧靜的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節課我們來品味一下文中的語言美。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笔菑娬{文章要講究文采。散文是滴水見海,尺幅興波的文體,因此一篇優秀 的散文除了要求立意深遠,構思精巧之外,語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
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樂微的藝術采筆之下,卻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無窮的情韻,猶如一幅用文字描繪的飄逸淡雅的圖畫,一首詠物感懷的空靈詩篇,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其中的奧秘何在呢?
除了構思立意及句式的技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而其中又有一個非常奪目的亮點,即:比喻。
錢中書先生曾經把比喻稱為語言王冠上的明珠,今天就讓我們立足于李樂微的《我的空中樓閣》來瞻仰這顆耀眼的明珠,品味一下其中的藝術魅力。
二、 學過程
㈠請同學朗讀課文,品味其語言美,同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娼處熤笇W生分析總結
李樂微是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筆下的比喻層次錯處,把小屋及周圍的環境描繪的淋漓盡致,使文章氣運生動,情采飛揚。與我們通常所見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謂獨出心裁,別具匠心。下面我們就選擇其中的幾句來分析品評。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此文章的開篇之筆。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語出王觀《卜算子》“水是眼橫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無奇特之處,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發開去,帶出另一個新鮮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可謂獨出心裁,熨貼自然。此語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現出新穎動人之感。既刻畫了作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對山的點綴和生氣描摹的形象逼真。寫出了作者對小屋的喜愛,體現著作者對自然生活 的熱愛。
試想,如果開篇之筆寫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著一幢小屋”則效果如何呢?
明確:只點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對小屋空靈小巧的特點不能突顯。
此比喻句從形式上可稱為“連環式比喻”。其特點是立足于前一比喻,合理而有邏輯 的推出第二層比喻,二者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從而使整個比喻修辭給人以和諧的美感。我們的筆下曾出現過這樣的句子:讓我們揚起希望的風帆,去攀登科學的高峰;乘著理想的航船駛入知識的殿堂。此一比喻就前后失諧,讓人感覺不到美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漂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此句寫小屋對山的點綴效果,作者連續運用多個比喻句來表現“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作者筆下,小屋是“一望無際 的水面漂過”的“一片風帆”,是“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的“一只飛雁”,是“單純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弊髡甙l揮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聯想,從不同的側面對小屋的靈動和小巧進行鋪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韻,也使讀者生發出無限的遐想。
這種比喻我們稱之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點就是對本體極力鋪排渲染,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表現本體的特點。
我們將來要接觸到另外的一篇名家美文,即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其中在說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的時候,作者這樣寫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弊髡哒亲プ∧蠂锱c北國之秋的不同設喻,推出了一系列的比喻句,讓人深感北國之秋的濃烈與闊大。
3、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墻,也圍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我們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來寫云霞。作者通過視覺感官來寫小屋領空之中的五彩繽紛,耀眼奪目。把云霞比做花本無新穎之處,但作者卻依據人的心理邏輯先對所見之物進行描摹,接著再點出本體,從而給人以新穎獨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我們不妨把這種比喻稱為倒掛式的比喻。
本文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典型的倒掛式比喻,即“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作者先對喻體進行描摹,進而點出本體,既符合人的心理邏輯有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改為我們經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畫”則會索然無味,毫無新鮮感可言。
三、總結
學習是為了應用,品味了李樂微高超的比喻手法,我們還要嘗試著到寫作實踐之中去運用。使用過程真要注意:
1、以情動人。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情感是一個句子,甚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與內質。
2、新穎獨特。
比喻不僅要自然貼切,更要新奇獨特。否則大家都把笑臉比做盛開的鮮花,就會落入俗套,讓人厭煩。
3、和諧統一。
無論是創設的氛圍還是使用的詞語,都要和諧統一。
四、練習:
我們的身邊同樣有能觸動我們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閣,請同學們模仿李樂微的比喻手法,擬寫一兩個感情真摯,新穎獨特的比喻句。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9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我想問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學,假如你有足夠的錢的話,你會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設計? 
(學生沉默) 
師:嗯,我記得我們的班長好像對建筑學很感興趣的,班長先說說好么? 
。▽W生鼓掌) 
班長:我心目中的房子應該建在水上的。 
師:很奇妙的想法,為什么呢? 
班長:因為我比較喜歡在水邊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釣魚,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很適合我。 
師:嗯,班長向往那種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學呢?想好了嗎? 
。▽W生開始活躍起來,師開始巡視) 
師:QC同學一直在盯著我笑,是不是有話要說。。。 
(全體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應該是建在空中的。 
。ㄈw大笑) 
師:空中?想像力豐富,不知道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能不能造出那樣的房子,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因為我比較喜歡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覺,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還有,上面的空氣一定很新鮮的。 
師:孔子登泰山一覽眾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鳥瞰大地,一覽世界小,呵呵,這是你的豪情壯志,請坐。有說水邊的,有說空中的,還有同學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歡在大海邊生活。每天面對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師:像海子那樣,有顆空靈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對不?(生點頭) 
師:JL舉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歡山村里的生活,因為我這個人喜歡清靜,喜歡一個人獨處,喜歡和大自然作伴。 
師:JL同學喜歡遠離塵囂脫離世俗的那種生活。 
師:有沒有世俗一點的,比如向往熱鬧的城市,繁華的摩天大樓,有沒有? 
生:沒有(幾乎異口同聲) 
師:啊?為什么呀?我就喜歡那種生活呀,是不是溫州的房價太高了的原因? 
(全體笑)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我想,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們暫且稱它為小屋吧,溫馨點。這小屋它可能在毛澤東筆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橋邊,也可能有在鄭愁予達達的馬蹄走過的江南小鎮,在舒婷浪漫的橡樹林里,在狄金森充滿誘惑的籬笆下。這小屋也許像海子的房子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許在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歸有光的一間陋室。這小屋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我們精神的家園,選擇什么樣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們什么樣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們來看看作家李樂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屏顯:我的空中樓閣 
師:大家都預習過的對不?在字詞上應該不會有什么障礙吧?那么這節課不再強調字詞了。還有,我們早讀也讀過,我還叫他們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畫一幅畫的,畫好了嗎?拿出來看看好嗎? 
生:(有的找畫,有的說自己沒畫) 
師:我記得叫你們畫畫的時候,有學生就叫起來說自己畫得不好。沒關系,我們不是美術課,我叫你們畫畫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寓樂趣于學習中,你畫畫的過程就是你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過程,這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還有些學生畫過之后說,自己筆中的畫遠遠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畫,如果那樣的話,我覺得你對課文已經進入深層閱讀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覺了,知道文章描繪的畫面很美。那么,現在,我不叫你們用嘴巴閱讀,用什么呢?用耳朵閱讀。 
生:耳朵? 
師: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閱讀? 
生:哦,就是通感對不? 
(生笑) 
師:呵呵,用耳朵閱讀,就是用耳朵去傾聽,我下面要放一個視頻朗誦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傾聽視頻里那個人是怎么聲情并茂的朗讀的,我們平時又是如何朗讀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畫拿出來,將你心中的畫也拿出來,跟視頻里面的畫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賞畫面,然后,用心靈去感應,感應什么呢?感應字里行間作者所體現出來的感情,有沒有讓你心靈產生共鳴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較長,全部放完要很長時間,顯然是不太合適,我們花個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欣賞,好嗎? 
。ㄒ曨l播放完畢) 
師:好,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畫面嗎? 
生:我特別喜歡視頻里那座房子,我覺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畫面,這畫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畫面和它差遠了。 
師: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夠豐富的,沒有視頻里這么美的,或者我對文章閱讀的不夠深入吧。我想我比較喜歡這樣的生活的,不過不是現在,是以后,老了的時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還是有點距離的,房子的風格不是很相同。 
師:能說說吧? 
生:講不來,反正就是不同。 
師: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們說,一篇文章到了我們讀者手里閱讀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每個人的理解感受都會不同。那么,我們今天的學習目標是: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還有就是品味語言。當然,作為一篇精美的散文,僅僅是這個層次上的解讀是不夠的,但是這是第一課時,我們只有在這一層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課時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對不。好的,現在我們進入學習目標第一階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概括其內容,并給小屋起個名字,說說小屋的特點。 
我先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很喜歡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這里,作者非常傳神的將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點,我覺得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潑的,可愛的,靈動的,我給小屋取個名字叫:山之屋。給小屋取名字的時候,我對大家有個要求,必須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W生瀏覽,思考,幾分鐘后) 
師:大家想好了嗎?哪位同學先說說呀。想好了就先說說,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很難對不?你只用說說你喜歡的,說說你所想的。 
生:我喜歡十到十二自然段,因為這里寫到云和霞,還有那一句,我最喜歡: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別喜歡那種空氣。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給小屋取個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體笑) 
師:空之屋?能不能用那個“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對了,空中還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ㄈw鼓掌) 
師:多好聽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這個名字好。 
生:我喜歡十五自然段,這里作者寫到小屋在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像個空中樓閣,我覺得這里的小屋很美,朦朧美,我取名為夜之屋。 
師: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歡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為夢之屋。 
師:夢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學呢? 
生:我喜歡寫小屋和樹的關系那幾段,作者說小屋像小鳥一樣,我覺得小屋有動感,我取名為。。。取名為。。。樹之屋。 
師:好的,講得很好。 
我把大家剛才講和歸納一下好嗎? 
包圍在小屋四周的有無花的碧樹,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師:還有燦爛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綠野阡陌。我們又看到明麗如洗光滑如緞的清晨里小屋,暮靄沉沉滿月清輝里的小屋,還有燈影重重下如煙似夢的小屋。在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為焦點,為我們拍攝出一幅又一幅的畫面,那個他這個拍角角度是單一的嗎?有沒有順序的?大家互相討論一下,說說角度問題,然后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生討論(幾分鐘后) 
師:好,我們一起來說一下好嗎?我們先從視覺角度來說,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遠觀、左顧、右盼、仰視、俯瞰。 
師:也就是說,近處看看,近處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還有嗎? 
生:(小聲)還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師:這位同學觀察很仔細,他說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對小屋的描寫,也有屋內對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應的句子。 
。ǜ髡页鱿鄳渥樱 
師:這是空間角度,還有沒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師:對,還有時間上的變化,有白天所見,有夜晚所觀 
(師生各找出相應句子并朗讀) 
師總結: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寫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豐富啊,這種多角度寫法對我們寫作是不是有所啟發呢?我記得開學初叫同學們寫周記的時候或者寫作文的時候,同學們總說自己無話可數,達不到作文字數的要求。作者這種寫法對我們是不是有所啟發呢?我們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寫人物,多角度去刻畫人物,人物性格將更豐富,寫事件,能寫出事件的波瀾起伏,同樣,寫景狀物,能產生立體感,讓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但是,僅僅是構思巧妙,寫法新穎夠不夠?我們說,這攝影機從多角度拍攝,如果選取的畫面無法恰到好處的體現小屋的美,選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種拍出來的小屋就是怪物一個了對不?(這里我思維有點混亂了,話越說越快)那么,從攝影學的角度來說,將小屋的美展現給我們的是通過畫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過什么展現出來的呀? 
生:文字 
生:語言 
師:對,構思好,寫法好,如果語言貧乏無味,寫出來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動人,那么,我們接下來就品味本文的語言好嗎? 
屏顯:品味語言 
師:如何品味語言呢?講荷塘月色的時候好像提到了一點對不? 
生:從修辭入手。 
師:對,修辭入手也是一種方法。很多同學品味語言無法下手,我下面推薦幾種方法。 
屏顯:畫面美:形、態、姿、色、遠、近、高、低、動、靜、日、夜 
善用修辭:形麗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長 
巧用文言:簡潔凝練 
對偶句的整齊美、排比句的流暢美、長短句的錯落美 
師:我們學詩歌的時候,講過意象,有些意象的畫面就很美,比如,再別康橋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陽、星輝。。。 
師:對,這是從字詞角度入手的,相信這點大家都會的,對不。辭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覺得哪些修辭方法最能體現出美感來呢? 
生:比喻,擬人,還有通感。。。 
師:這是從句子角度來分析的,還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詩詞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選取古詩詞中傳統的意象,這點我們在詩歌里學過,有這么一位高手詩人的,是。。。 
生:。。。 
師: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 
生:鄭愁予。東風,柳絮,江南,這些意象很美 
師:對,這些都是從句子的角度入手,還有是從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說,對偶句往往給我們整齊美感,借用聞一多三美詩歌理論來說是。。。 
生:建筑美 
師:還有,排比句往往給我們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就具有流暢美了。同樣,長短句參差感很強,給我們錯落美。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不可能一一從這些角度來品味語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學自己都學會了的對不,那么,這節課我們就從化用古詩詞入手品味語言,然后再看看時間的安排,好嗎? 
屏顯:化用古詩詞 
師:同學們根據屏幕上顯出的古詩詞,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劃線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顯:王觀《卜算子》王維《漢江臨眺》李白《望天門山》溫庭筠《菩薩蠻》的內容。 
這一版塊完成很順利。 
師:好,到這里為止,我們好像從來沒提到過作者對不?學到這里,你對作者的印象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我們的課本還有參考書之類上面,從來沒有提到作家的性別,大家覺得,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還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學案上用的是“他”。 
生:應該是女的吧,男的會寫出這樣的文章。、 
師:作者的性別曾經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引起過爭議,而且網絡上也從來沒有她的照片,后來經過考證,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樂響起)作家李樂薇,江蘇人,后來到中國臺灣從事文學工作,以散文見長。她不愧為寫作高手,用她那優美動人的語言,明麗清婉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這么一篇如詩如畫的美文。這美文尤如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又是讓人如此的回味無窮,我想,如果沒有高深的文學功底的人,沒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的人,沒有如詩如畫般的心靈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那么,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體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們都能擁有如詩如畫的心靈吧。讓美充滿詩的心靈,讓詩的心靈充滿美。 
下課鈴響。
[1]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的: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景物特點。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難點: 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
閱讀課文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
預習思考題: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對小屋的描寫是如何由實而虛,虛實結合的?
詞語注釋:
俯仰天地: 隨宜應付一切。
游目騁懷: 放眼觀看, 使人開懷。
絢爛: 燦爛。
柔靜: 柔和恬靜。
寧謐: 安寧、安靜。
縹緲: 形容隱隱約約, 若有若無. 也作飄渺。
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肄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后一直在中國臺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這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結構: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系。
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于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系。
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系。
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
花園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
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寫作特點:
虛實結合,由實到虛。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著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1
《我的空中樓閣》是高中語文的一篇課文,下面是關于《我的空中樓閣》說課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空中樓閣》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我的空中樓閣》,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職高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語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說是集文學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美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自然之景,希望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有關詩文,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熱愛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時,讓學生領悟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說學情
1、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初中的學習已經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但在鑒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我們的學生大多成績較差,閱讀面不夠廣,文化積淀少,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相對薄弱,再加上他們的社會閱歷尚淺,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內涵時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老師作好引導工作。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以及新大綱的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園的“空中樓閣”來引導和熏陶學生,充分發揮散文的美育功能,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3、鑒賞詩化語言及精妙意境,領悟作者獨特感受。
4、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從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即創新思維)。
(四)教學重點難點確立及依據
1、本文是一篇經典美文,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鑒賞和品味本文的語言美當做一個重點。
2、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以它特有的詩意畫意的語言形式,無非就想寄予一種情感,揭示一個道理,說明一個態度等等。但這往往是文章深層的東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樣,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個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具體教法如下:
1、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以討論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學時著重創設一種情感與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又陶冶情感,所以整個課堂貫穿著情境陶冶法。
3、本文語言富有詩的韻律之美,從培養學生語感角度出發,故采用誦讀法。在重點品位文章語言時指導學生誦讀。
4、這篇文章的畫面感很強,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出示適當的圖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通過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說學法:
“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奉獻,也要教會學生發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具體學法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四、教學程序:
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課時或兩課時。這里我談談我一個課時的設計。
(一) 激趣揭題
導入應該簡潔,既要貼近學生,又要貼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導入是:針對現在社會的購房熱和人們對內部裝潢的講究,提問:請問同學們你們構建過自己的小屋嗎?如果讓你自己選擇,你會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學生暢談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結這小屋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今天,有一位中國臺灣作家李樂薇想給我們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導游李樂薇,一起走進課文——我的空中樓閣。
(二) 整體感知
1、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并用多媒體輔之以形象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領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讓學生放聲朗讀,要求盡可能地根據自己的初步體驗,融入自己的情感,進入作者描繪的意境中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還要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和任務去讀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勾畫出文中的優美語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語言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以 “問題“展開,結合學法指導,與學生一起進行四個問題的探討。
1、 你認為李樂薇住的房子怎么樣?
這個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拓寬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為什么作者如此深愛她的房子?
此題主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依據。立足文本,是閱讀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通過對文本中個別語句的推敲,學生就較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
3、面對自己的最愛,作者描寫了小屋周圍的哪些景物?分析這個問題的同時,把多媒體畫面和配樂錄音交互使用,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作者所描繪景物的欣賞和對作者抒發的熱愛大自然情懷的理解。
4、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問:為了突顯小屋的美,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去寫的?(因為本文層次清楚,學生基本上可以歸納、提煉出來,這樣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煉課文的要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至此,通過對語言的品位和誦讀,以及多媒體的展示,學生對文本的畫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體會,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要真正理解本文,還必須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另一個層次,這就涉及到下一環節。
(四)體會情感
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嗎?作者把我的小屋說成是空中樓閣,是否有其它內涵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和前面的分析進行討論。(這一討論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再一次擁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養學生挖掘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之一,也是閱讀的重要能力之一。)通過討論,學生馬上就豁然開朗了,“我的空中樓閣”寄予了作者對獨立、安靜生活的追求,對獨立人格的追求(板書),體現了作者對現代文明的思考。這種寫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總結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給學生一個課文的語段的語言形式進行仿寫。仿寫是語言運用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五、說板書
依據:1.直觀、簡潔,有助于理清文脈。2.用鏈式圖示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2
時間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揣摩作者在選詞遣句方面的用心,體會散文寄情于景的特點。
2、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反復涵詠優美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3、學習定景換點的寫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
學生把握無具體事件的純寫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
1、 分析題目。
讓學生思考“空中樓閣”的隱含意義。(雙關的修辭手法,既是實指小屋所在之山煙霧迷蒙,又虛指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讓學生思考一句雙關修辭的話。)
2、 簡單介紹作者。
李樂薇,中國臺灣女作家,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作品風格柔和溫婉而富于感情。
3、范讀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寄托的感情。
4、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分析其修辭手法,并試圖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文章的特點。清新、空靈、浪漫、瑰奇等。在微妙莫測的心靈領域,散文的筆法變化無窮,無拘無束。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比喻修辭,寫出小屋的輕巧,和山相映成趣)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介紹博喻修辭手法,寫出小屋的靈動與生氣。此外,要求學生仿寫該句,在格式、修辭、意境等方面與被仿寫句子相同。)
C、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應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ㄉ朴枚叹洌瑢懗隽俗髡邔π∥莸臒o比喜愛。)
D、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于快樂和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對偶,反問修辭,請學生仿寫句子。)
E、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點出作者向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能夠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著“美夢”,這似乎是人世間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與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無須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這應該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這種摒棄世間物質享受,追求內心清靜,遠離塵囂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嗎?作者的清夢真的可以做下去嗎?)
F、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菝杂陟F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確地暗示了這種理想狀態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題目那樣是個“空中樓閣”。“空中樓閣”本身就是一語雙關,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暗示這實際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國。所以在文章近結束時,作者用極優美的語言描繪出“霧失樓臺”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間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實景與虛景,自然景觀與人生理想有機交融在一起,有實有虛,虛實相生,開拓了深邃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5、要求學生領會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為作者內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貼的寄托。作者借對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寫,全文如詩如畫、如歌如夢,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寄托了她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摒棄世間物質享受,追求內心清靜,遠離塵囂的獨立人格。
6、分析本文的寫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象,但所寫的是實在的山、樹、房屋的形勢。后一部分則重在對作者的主觀感受進行自然抒寫:極小的花園,有限的圍墻,“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而陶醉;明明小屋處于“山的懷抱中”,山是靜止的,而在晨昏光線變化中,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會“綻開”,也會“收攏”,仿佛山是會動的!鼓恢,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由實入虛,自然景觀與人生理想有機交融在一起,虛實相生,開拓出深邃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7、從寫景抒情角度比較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從內容相同角度比較本文于梁實秋的《雅居》,你更喜歡哪一篇文章。為什么?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3
一、導入 課文:
在解讀這篇課文之前,我想起了張曉鳳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場大的遇合。一個民歌手,在洲渚的豐草間遇見關關和鳴的睢鳩,——于是有了詩。
黃帝遇見磁石,蒙恬初識羊毛,立刻有了對物的驚嘆和對物的深情。牛郎遇見織女,留下的是一場惻惻然的愛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話。夫子遇見泰山,李白遇見黃河,陳子昂遇見幽州臺,米開朗基羅在渾燉未鑿的大理石中預先遇見了少年大衛,生命的情境從此就不一樣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種種遇合,某本書里有一句話,等我去讀、去拍案。田間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驚識。山風與發,冷泉與舌,流云與眼,松濤與耳,他們等著,在神秘的時間的兩端等著,等著相遇的一剎--一旦相遇,就不一樣了,永遠不一樣了。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樣的情節,我一直在等待著種種發生。與“詩意”遇合當然是美麗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詩意,而是“一地雞毛”。我們每天都得面對庸俗不堪的現實生活,我們每天都得面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細節。我們是否能從日常生活的情境中獲得“詩意地生活”的境界?我們是否還能夠在繁忙而瑣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種生活的激情?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閱讀這樣的文字時,必須向自己的心靈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讓自己的靜下心來,領悟這樣的逼問。一般說來,我們必須遭遇兩種生活。第一種是“散文式的生活”,我們必須活著,瑣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種“詩的生活”,不計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層次的生活。物質層次的“散文式”的活動意味著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實際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規蹈矩的,而精神層次的“詩意”的生活則是以跳躍的、想象的、不計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價值體驗和審美體驗。應該說,這兩種生活對人類來講都是必需的。對于個人來說,只有這兩種生活持續不斷地相互關聯,以“詩”的生活完善升華“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詩”的生活落到實處,才是較完美的人生。不過,要人們重視第一種生活容易,而要人們重視第二種生活則要艱難得多。問題就在于,人們往往沉迷于第一種生活,而遺忘了第二種生活。
二、組織課堂討論
同學們,當我們進入這個文本時,我們首先需要的是要考慮的是作者以什么樣的心情去觀察自然的,作者在寫這樣的文章時,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理視角來觀察自然的?我們又可以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自然”這幅圖畫?
作者在這樣圖畫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這些東西的?作者為何能從最平常的日常生活,從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尋到快樂與幸福?你能夠找到這樣的快樂和幸福嗎?
我們可以將這篇課文看作是一個召喚結構,作品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促使我們去尋找,去填補。它能夠召喚起同學們的什么樣的理解呢?你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呢?
這節課我們大家共同完成一個作業 :“我讀《我的空中樓閣》”,寫出你的理解,三言兩語即可。然后同學們各自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們的思想。
生①:我喜歡這樣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蔽艺J為這樣地交代空間位置很好。我還喜歡這句話“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蔽矣X得這簡直就是說的我心中的話,我家里住得比較遠,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這樣的感覺:我是在向幸;貧w。而我離開家,也覺得自己從幸福之源走出來。
師:說得非常好。同樣是描寫空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顯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著一僮小屋”要好得多。這說明你是在用心學語文,注意到了這樣的語言細微之處。關于“起點”與“終點”的說法,你完全是用你個人的體驗來說的,這很好,這樣的閱讀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生②:我讀這篇課文,最直接的感覺,這好像是在北歐,是那種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邊的那種歐式小屋。我喜歡設計,因此,我特別喜歡這樣的風格。但是,我認為,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必須關注的東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親對我十分的關愛;學校是我小屋,我有友愛的同學我令我尊敬的老師。
師:你這里說的好像是兩回事,其一是遙遠存在于我們的構想與設計之中的那樣的“空中樓閣”;其二是存在于現實中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我們的家庭,我們們的學校。在這樣的生活里,我們怎樣構筑我們的“空中樓閣”?要靠一份親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話,就是要靠一種真情來建構這樣的樓閣。對嗎?看來,如果你將來學設計,一定會很了不得,因為你關注到了設計之外的東西,那就是將人文的精神與人文關懷注入進我們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賞文中對光亮的描寫和把握:“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边@太美了!可是,我們什么時候在生活中,關注過這樣的光線的變化呢?
師:只有特會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現實世界里的這樣的“光和影的和諧旋律”。
生④:這篇課文中,有一個角度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所謂“空中樓閣”不只是說的那座小木屋,還包括周圍的天空與世界。作者說:“領空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于心靈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們來說,生活和詩意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一個狹小的空間。還有遼闊的自然和世界。
師:說得好!這使我想起了蘇軾的一篇賦《赤壁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痹趺礃,把這個句子抄下來,背誦下來吧!作者說,“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笨磥恚@個世界除了金錢的富翁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富翁:這是一種空間上的富翁,他們在心靈的咫尺之間,裝著一個無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這樣的表達:“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為有了這樣的藝術的眼光,她的生活中還會有很多的藝術品,這里只說了第一件,還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擁有作者這樣的小屋,而希望擁有她那樣的眼光。
師:好得很!你這話都說到我心里去了。藝術的眼光,就是審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審美的眼睛。(教師板書:藝術的眼光——審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贊成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其實,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過就是一幢小屋,甚至還可以說,這就是一幢陳舊的小木屋,沒有什么的。可是當我們將它置于詩意的眼光中時,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藝術品,成了一幅畫。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樓閣”。它就成了作者心靈與自然溝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間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間,也可能在海邊,可能是放飛了的小鳥,可能是海中的半個夕陽……那是回家的感覺,是回到自然的夢想。
師:是的,不僅是小屋可以成為我們的空中樓閣,一間小小的書齋,一本小小的書,聽一首美妙的音樂,看一部美麗的電影。居“陋室”,劉禹錫說:何陋之有?處鬧市,陶淵明說:而無車馬喧。
生8:我喜歡文章中關于樹的描寫,我把這種樹叫做生命中的樹。這樣的樹最早在我讀魯迅《秋夜》時出現過,“我的園中有兩棵樹,一棵是桃樹,還有一棵也是桃樹!焙髞碓谧x陶淵明時也出現過,“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而現在又出現了。我從這里讀到了一種“悠然見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師:很好,這種“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說,“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我總覺得,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這起點與終點的中段,作者將遭遇怎樣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種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為,她是一個能夠在世俗與世外之間出入自如的人。
師:這里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你這樣的理解,作者其實也生活在一種世俗之中,但是她為自己守著了這樣一個心靈的空間;還有一種,就像前面的同學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藝術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東西都被她賦予了詩意。
生⑩:這里有兩個“點綴”是意思不同的!靶∥蔹c綴了山,什么來點綴小屋呢?那是樹!……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于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前面那個點綴,是點綴本義,后面那個點綴,其實已經不是點綴的本義了,可能是襯托,或者是裝點的意思了。不過,這不要緊,這并不妨礙我們的理解。
師:你能注意這樣的詞義差異,說明你真正讀進去了。詞語一旦進入課文,就有了它的語境義了,很多的詞義,我們就不能再依辭典的意思來解釋它了,而要依據文章的具體語境來理解了。而你顯然是在依據文章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這一點做得很好。
三、教師小結
這次討論之前我私下有一個期待,希望這樣的閱讀,能夠成為同學們的一次成功的精神歷程,一次成功意義探尋過程。同學們能夠以此次閱讀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重構自己的意義世界,F在看來,我這個期待已經實現了。
事實上,誰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時刻,當我們凝視著月光下的樹影,諦聽著山林間的鳥鳴,我們的精神隨之一振,抖掉了塵世的俗念,得到了心靈的升騰。那時,我們可能都會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這道精神的門能為我們開啟多久?如果我們心靈的河流里老是流淌著攙雜銅臭味的雜事與垃圾,我們又怎能守住這一份心靈的寧靜?阿爾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賞”,告誡著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要靜下心來,放慢腳步,與自然對話,與自然擁抱。
我以為,面對詩意的生活這個命題,有三個問題擺在了我們的前面:一是態度,二是條件,三是狀態。態度是決定一切的,有了詩意的生活的態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有詩了。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對詩意的生活持一種抵制的態度,以為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現實的。說什么要等我們有了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后,才能這樣;要等我們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這樣;要等我們在事業上成功了以后,才能這樣;要等我們有了較多的收入后,才能這樣等等。事實上,等到這一切都得以實現后,詩意已經遠離了我們,我們已經不可能再找尋到真正的詩意了。當然,也不是說沒有基本條件的問題,這個基本條件,就是我們必須保證基本的溫飽,我們首先能夠生存。這里有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值(溫飽不能保證),是不可能有詩意的;一旦達到這個值,生活的質量就不再由超出這個值的多少來決定了,而是由內心的狀態所決定了。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詩意的生活”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狀態。詩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細節里。當一個人內心擁有了對詩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處處都能建筑起這種“空中樓閣”來了。其實,這些同學們都已經談到了,無須我再多說了。
【附錄1】情感與智慧缺席的閱讀
關于這篇課文的解讀,從前一般說來是這樣的——提出下面這樣的問題,要求同學們完成,以為完成了這些問題的解答,就解決了文本閱讀的任務。
一、這篇課文中描寫景物多用兩相對應的方法,使特點顯現。認真閱讀課文,按前后順序把對應著寫的景物排列出來,體會這樣寫的表現力。
二、說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類型和表達效果。
三、理清層次,領會要點: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
四、課文如何做到定景換點來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從哪些方面體會出本文筆調清新、語言優美的藝術特色?
這是一種純技術層面的閱讀。這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閱讀時,我們的學生沒有心靈的參與,情感與智慧總處于缺席的狀態。照這樣的設計來解讀文本,學生不可能在這樣的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作者站在哪個角度去觀察,這是一種技術視角;這種純技術的東西只有在學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會產生作用。如果學生面對自然沒有感覺,沒有感動,回憶起來,沒有印象,那么,什么樣的技術視角都是沒有意義的。這種閱讀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進入文本之中的閱讀;這是以語言評判者的身份疏離文本而不是以語言使用者的身份進入文本的閱讀。教師在導讀時,沒有這方面的思考:如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他們似乎不覺得有讓學生心靈參與,有讓學生震撼和感動的必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在少年時期就體驗過面對書籍進行深思的激動人心的歡樂,那就很難設想會有完美的教育!薄八^‘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財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我們現在的閱讀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對書籍進行深思的激動人心的歡樂”的體驗,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財富”的體驗。這樣的閱讀每天都在進行中,學生們通過這樣的閱讀訓練走進考場,走進高一級學校。他們的閱讀技術也許在一天天進步,然而他們的心靈卻從來沒有真正地給思想和情感滋潤過。更可怕的是,不僅是學生沒有心靈的參與,就是作為教師本人也沒有情感的參與,沒有發自心靈的閱讀。個人的生命體驗(lived 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 of oneself)也處于缺席的狀態。)
【附錄2】部分學生的意見
學生心中怎樣的小屋,他就能讀到怎樣的小屋。兩年前葉永玲老師在上這篇課文前讓同學暢談自己的感想時,她的學生當時寫下一些文字片段。我驚奇地發現,很多學生的觀點是相似的。獨立于山中的小屋,遠離凡塵,超脫世俗,它寄托著作者對“獨立、安靜”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虛幻,但又是那么真實地存在著,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駐足仰望。展現于詩意之中的小屋,是心靈與自然溝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樂,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熱愛自然的人也就是熱愛生活的人。景色是恬靜、和諧的,有一種脫俗的清雅,一切因為太美而有點不真實……就像高懸于蒼穹的一顆星星,絲毫不受俗塵的沾染,清澈自然,獨享其樂。也許是作者的一件藝術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個模型,千方百計做成自己向往的樣子。那是一幅畫,畫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樹,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隨著波浪一飄一飄……河流沒有盡頭,也沒有源頭,說不清它從那里來,也不知它將往何處去,只見小屋若隱若現,虛無縹緲。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間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邊,可能是放飛了的小鳥,可能是海中的半個夕陽……那是回家的感覺,是回到自然的夢想。作者似乎有著生活的枷鎖,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人在自然中誕生,他就不能離開自然,縱然逃離自然,最終也只會在自然中化為塵埃。我覺得,這只能是現代都市人在緊張的奔馳忙碌中的一個夢而已。我會選擇棄它而去——畢竟,我是永遠也做不到如此的無牽無掛,我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了,很多東西我情愿背著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個忙里偷閑的好地方,但絕不是“幸福的終點”。如果要我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與充滿競爭的生活,我會選擇后者。因為寧靜的生活很少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只有競爭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我想起這首歌:“愿與你遠遠地漫步云端,美的蒼穹為我們鋪展,別讓信訪沾染塵!苎诙宦牊┦滦鷩,要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本烤棺髡呦牖貧w自然呢,還是在逃避現實?我們看不到蔚藍清新的天空而承受著烏云的低沉,我們聽不到鳥兒的歌聲小河的合唱而忍受著整天轟隆不止的馬達聲,我們聞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著混濁的空氣,我們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開著汽車進工廠……一個失去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享受的人,一個失去了心靈的人,跟機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在現今這個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時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丟失了或疏忽了心靈的某些需要——如平靜、安寧、自在……小屋像是小朋友與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雜念。我愿我的爸爸、媽媽住進那兒,我就化身為那屋后的大樹。在清晨盈耳的鳥語中,一對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詳地坐在藤椅上輕輕地搖著,好像是微風輕輕地推著他們,沿著記憶的小路回到了從前,往事仿佛小花園中的花,有紅有白,有絢爛有飄落……小屋像童話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擁有最純潔最真誠的心的小姑娘,輕輕地對小屋說聲“我出去了”,帶上小籃子,化作蝴蝶,飛上了天。日暮時,小姑娘三步并作兩步,蹦蹦跳跳回來了,帶回一籃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訴小屋“我回來了!”這一切讓人覺得是江中的一點孤火,夜半的一聲鐘鳴,又或是夢中的一縷破綻,那種孤獨寂寞,縈繞不去。即使它有鳥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樹的庇護,卻缺少了人的氣息、人的話語、人的歡樂、人的悲哀。站在小屋向外望,層層的樹、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處的同伴,這是怎樣的暢快、豪邁!文中貫穿著作者的陶醉之情、熱愛之情。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當一個人心無雜念,它是一個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麗堂皇,哪怕別人會說我奢侈,也許等到我老了,才會以一顆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靜的生活。我敢斷定作者寫文章時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樂的、滿足的,不是嗎?文章字里行間透出來的歡快的音符,能夠激活每一顆消沉暗淡的心,能夠喚醒每一個疲憊憔悴的人。我羨慕她,甚至于妒忌。為什么她能夠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細微的、平凡的,如花、樹、土地、天空甚至燈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艱辛,看成是幸福與快樂?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4
馬明華
一、說教材
。ㄒ唬┱n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我的空中樓閣》,入編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散文系列,體現了新的特點即該單元篇目之間具有了同質對比性(《我的空中樓閣》與《荷塘月色》、《我與地壇》屬抒情散文,主題上都兼備心靈棲息之地象征性。它以往與《故都的秋》、《燈》編排而無上述特點。)這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
散文閱讀、鑒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新課標要求,在中學階段實施中學美育,重視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能力,重視散文更優于實現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關注學生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實現美育目標和德育目標。
。ǘ⿲W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了不少散文,對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對散文的研讀還有待加強,以形成對散文的全面、系統、深入理解和把握。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新的需要與原有水平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實際情況這一契機,運用現代大語文觀念,適時開展大散文教學。
。ㄈ┙虒W目標 的確立及依據
1.德育目標
現代社會,物質在膨脹,精神在萎縮,社會在發展,自然在失落,事物兩極正日益失去和諧統一。受此影響,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尤值得關注。對他們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有必要發揮散文的美育功能來矯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園的本課題來引導和熏陶,從而使他們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現代教育理論表明,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種素質發展中起著導向和促進作用。
2.知識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探究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學習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2)鑒賞詩化語言及精妙意境,領悟作者獨特感受。
依據:新大綱要求高中生學會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會其藝術表現力。
3.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從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即創新思維)。
依據:新大綱要求高中生進一步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培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的確立及依據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課題散文自身的特點及新課標強調對學生進行能力和思維訓練與培養,故確立:
a.重點:如何理清文脈;如何從語言入手鑒賞本文意境之美。
b.難點:在初中散文知識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領會高一級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及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
c.疑點: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脫現實,還是在擁抱現實?有何理由。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啟發式、探究式、朗讀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依據: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點創設一種情感與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中學生尤其重視能力和思維的訓練,發揮其主體和自主性作用,故用啟發式教學;高中教學適當采用專題式教法,培養其合作學習和探究知識的精神,故用探究式教法;本文語言富于詩的韻律之美,從培養學生語感角度,故采用朗讀式教法。
三、說教學程序
1.擬定兩課時
2.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通過情境導入 、釋題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進而理清文脈,領會托物言志表現手法,把握寫景狀物技巧。
第二課時教學設想:確立探究專題如:語言特色、修辭格、進行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明確探究的對象、目的、意義并建立課堂評價制度。設題要有開放性、層次性、適度性。重視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與整合。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步:整體感知(10’ )
1.用“溫故知新”聯想導入 法創設情境
以初中所學的《桃花源記》作為切入點,引出每個人都曾渴望擁有一處理想的棲息地——世外桃源(請學生用口語描繪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樣子);聯系前一單元詩人海子所吟唱的“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朱自清 在“荷塘”邊尋到了心靈的寧靜;著名哲學家荷爾德林所說“人要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這已成為人文21世紀人們的共同宣言!段业目罩袠情w》一文正是這樣的一篇時代宣言。
2.釋題(一語雙關),簡介作家、作品。(背景、風格)
3.配古典音樂朗讀,(如有媒體則可配制反映優美自然風光的幻燈片,以增強直觀感);因語言富于詩的韻律,故采用男女聲組合朗讀,按句讀(dòu) 換讀。同時做好批注:
。1)劃出自己認為優美的語句
。2)標出疑難語句
第二步: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25 )
1.理解文脈
“我的空中樓閣”是偏正短語,重點在“空中樓閣”,文章是如何據此組織文脈的?請從原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 山脊小屋懸空而立(2)
林間小屋凌空而起(9)
開放性院子作領空(9)
山路作空中走廊(14)
夜間小屋是空中樓閣(15)
。ㄖ链酥攸c突破)
2.賞物
(1)實寫 (1—3)小屋點綴了山(遠觀全景)
。4—8)樹點綴了小屋(由近及遠)
。ㄍ形镅灾镜谝浑A段)
。9—10)領空、圍墻
(11—13)空氣、光線、環境
。2)虛寫 (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樓閣
(托物言志第二階段)
解析:作者借助豐富的聯想、想像,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
3.明志
齊誦課文最后一部分(16—18)
解析:作者強調“這座空中樓閣“占了地利”,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外(引述陶詩),為我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托物言志第三階段,至此難點突破,德育目標實現)
4.謀篇布局即構思
本文在構思上獨具匠心,具有一種整齊美和變化美。請試作分析。
5.表現手法
本文狀物言志融洽無間和抒情也渾為一體,請作點具體分析。
6.寫景狀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寫景物時,角度變化多端。請舉例說明。
。2)歸納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
a.時空變換(遠近、內外、局整、晨昏)
b.多種感官,聯想、想象綜合運用
c.運用辯證法(小大、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虛與實)
解題思路:
①引述蘇軾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激發思考。
、诨貞洷容^初中第四冊蒲松齡《山市》寫作特點:a.懸念起筆b.以情襯景c.由粗到細d.動靜互變
。ㄖ链穗y點突破,能力目標實現)
第三步 知識的遷移與擴展(9’)
a.附上“課堂跟蹤反饋”練習,分組討論完成:一組:(一)1、2、7 二組:(一)3、5、7 三組:(一)4、6、7 四組:(二)閱讀
●組織原則是:基礎題與能力題交叉,協作分工。旨在隨機檢測與反饋教學成果,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僅提供參考答案,掌握反饋信息,為下一課時提供參考,以便調整課的具體環節。
b.小結本堂課所學知識。
第四步 布置作業 (1’ )
1.誦讀文中優美語段語句
2.布置下節專題任務:語言特色(由第一、二組全作完成);
修辭特色(由第三、四組合作完成)。(也可選“教學疑點”作為專題研究)
依據:作業 ,旨在鞏固本節教學成果,并適時向第二節內容過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
四、說教具
根據直觀、實用,增加課堂容量等原則選用教具。如:
錄音機(古典音樂帶),小黑板(展示課堂問題),復印練習資料和下載的背景資料,如有多媒體可制作風景圖片(含課件)
五、說板書
依據:1.直觀、簡潔,有助于理清文脈。
2.用鏈式圖示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004.11.9
作者郵箱:
[1]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5
◆設計意圖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詩、一幅畫,具有詩情畫意。而詩情畫意又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教學本文就是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體特點,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一個好的教學設計,要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包容性。要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環環相扣,舉一反三地去研讀探求,在控求的過程中發現、分析、概括,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本設計力求在這方面做一些探討。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兩個問題組成:1、“我的空中樓閣”在哪里?引導學生體味詩情、理解主題思想。2、文字的“畫”與繪畫有何區別?引導學生理解“意”鑒賞語言技巧。兩個問題以點帶面,以少總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學過程 的兩大板塊,又互相補充、有機聯系,構成教學過程 的整體框架。
◆ 設計實施
1、“我的空中樓閣”在哪里?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學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體一點,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學生就會無蹤可尋。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開闊思路,轉換思維角度,從下面四個方面去細尋深思。
(1)明含義:“我的空中樓閣”語意雙關,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蒙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2)尋文脈:文章把小屋和周圍環境做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寫山、寫樹、寫領空、寫圍墻、寫空氣、寫光線、寫通道、寫夜景,雖然有時也點出遠看、近看,介從整體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時空順序來寫,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種邏輯結構。
(3)究虛實:文章前部分側重寫山、樹、屋的形勢、情態,屬寫實;后部分側重寫自己對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耐人尋味。
(4)辨文體:本文雖然也寫自然景物,但與一般的山水游記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現實的實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種理想,一種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說,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設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體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結論:“我的空中樓閣”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對小屋及周圍環境的描寫,寄托了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表達了熱愛自己的情懷。
點撥:這一問題的設計,重在激發興趣,激活思維,實施過程中應善于引導,由淺入深,達到“體味詩情,理解主題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畫”與繪畫有何區別?
本文描寫小屋及周圍環境,筆調清新,語言優美,如詩如畫。但這幅“畫”是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的,它與用線條和色彩描繪出來的畫有何區別呢?
明確:(1)它不受空間限制。繪畫只能從一個角度表現一定的空間景物。而本文卻采用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有遠看,有近看,有平視,有俯視,有仰視,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構成一個立體的畫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它不受時間的限制。繪畫是“凝固的瞬間”,本文卻采用對比、襯托手法,有不同的時間景物的形態變化呈現在眼前,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3)它不受繪畫材料的限制。繪畫總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構成直觀的畫面,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借助于語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號系統,引發人的聯想和想象,因而文學欣賞又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故能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愉悅。
點撥: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鑒賞語言技巧崐,培養鑒賞能力,而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指導朗讀,引導聯想與想象,身臨其境地去體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6
李樂薇
一、 教學目標
1. 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導學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積極的“小屋”
二、 教學重難點
1. 對文中優美語言的把握
2. 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 課型
鑒賞課
四、 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語
在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間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間,也可能在海邊;可能是放飛的小鳥,可能是天邊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個夕陽……那是回家的感覺,是回到自然的夢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臺灣作家李樂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樣的。(板書:我的空中樓閣 李樂薇)
〈二〉 作者簡介
李樂薇:生于1930年,是江蘇南京市人。早年肄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后來一直在中國臺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見長,文筆清新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婉麗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積淀,有接受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質感的形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于主觀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有聲、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緒”.
〈三〉教學過程
1. 解題
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欣賞《我的空中樓閣》。首先,看標題《我的空中樓閣》,為什么叫《我的空中樓閣》,或者說它的含義是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答案:①課文倒數第四段:“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數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燈把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飄渺。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即指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②但小屋僅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嗎?不是!當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對,精神上的,我們看課文提示,既寫外在的景觀,又寫內在的精神,景情渾然一體。我們從“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
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含義,即沒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實際的,是想象的。那這種精神、情思究竟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我們先不急于作答,讓我們看完課文后再說!
2. 課文分析
現在進入課文。同學們都熟讀了課文,有什么感覺呢?(直覺:語言優美)像不像你在幽靜的環境中,當早晨第一束陽光升起的時候,你坐在家門前品味著一杯淡淡的香銘,品味著它的色品味著它的味?剛才我聽同學說,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很美。確實。這篇文章中優美的語言可以說是俯拾皆是,看來同學們都很有鑒賞能力。那你們每一個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歡的語言,那你們都喜歡哪些語言呢?為什么呢?(請同學回答并點評,結果有如下板書:)
小屋
我 山 玲瓏
的 樹 輕靈
空 花 開闊
中 李 光 浪漫
樓 樂 路 幸福
閣 薇 夜 朦朧
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篇美文是按時間順序還是按空間順序寫的呢?(兩者皆非,體現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既然沒有一個固定的順序,那是什么把這些東西聯系起來的呢?對,情,是什么樣的請呢?對,喜愛之情。我們看,其整篇文章,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筆墨,那么多的優美語言、新穎的比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屋,寫山脊的小屋,樹間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園、光線,小屋與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間的小屋等等,無一不充滿一種欣賞的喜愛之情。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現在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喜歡那樣的一間空中樓閣,也就是喜歡它的什么?(安靜:13段)(獨立:山路不便于行車,與外界少或無聯系,“空中”也可體現,15段,山上、上下燈光對比。)(自然美,非認為文明:整篇文章、特別是最后兩段)在古代,向往這種獨立、安靜、自然的文人古來皆有,特別是詩人,山水田園詩人。說到這,我們自然會想到?對,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他的“世外桃源”。我們還會想到?王維《山居秋暝》。其實,這篇文章就是一篇現代版的“世外桃源”。古人寫這樣的文章,或者因為一中抽象的感情、情思不容易表達出來,或者因為社會環境不便于直接表達,而采用這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遺篇美文,或者說,為什么會向往這種安靜、獨立、非認為文明的小屋呢?(可能與作者的生世有關)(學生回答,并肯定其答案)其實原因很多,同學們說的,應該說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里,我想來充實一個原因。說之前,請同學們聽一段小短文:“我們聞不到花草的香甜而整天呼吸著混濁的空氣,我們摸不到水與清山的美而每天開著汽車進工廠……一個失去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享受的人,一個失去了心靈人,跟機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聽了這段話之后,有什么感覺呢?我們感覺到了現代都市人內心共同的呼喊!他們厭倦了都市緊張、枯燥、疲憊的生活,得了一種都市的文明病!他們向往著那樣一間小屋,那里有鳥語,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綠水……由于社會的工業化不斷地加強,物質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釋放,另一方面,這種釋放的人性又常表現出負面效應,而又給自身帶來新的束縛,目光銳利的作家感受到了這一點,便及時的反映了出來。相對于都市的喧囂來說,你們是幸福的……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間小屋,除了指建于山上的小屋之外,它還指什么呢?(學生回答,教師歸類:2.生活環境、生活方式 3.獨立的人格 4.心靈的歸宿、寓所)在這里,我主要
講一下心靈的歸宿(請同學讀自己的文章)這種心靈的寓所,如果作者失去了,就會象普希金沒有了大海,徐志摩失去了康橋,越王打敗了勾踐,基督徒失去了上帝,心便沒有了依靠,沒有了寓所,沒有了努力的方向,注定是個悲!人,只有找到并堅持自己積極向上的“小屋”,他便不會空虛、無聊、苦悶、煩惱,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幸福的人。作者選擇了那樣一間小屋做為自己心靈歸宿,心靈的寓所,他是幸福的。(如有時間:)那么你們找到了自己的“小屋”了嗎?它是什么呢?
好了,還是以開場白作結吧,“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間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間,也可能在海邊,可能是放飛的小鳥,可能是天邊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個夕陽……那是回家的感覺,是回到自然的夢想”。希望你們沒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間美好的、積極向上的小屋,愿你們幸福!
附:板書
小屋(物) 志
我 山 玲瓏 自 生活方式
的 樹 輕靈 然 生活環境
空 花 開闊 獨 獨立人格
中 李 光 浪漫 立 美好事物
樓 樂 路 幸福 安 心靈歸宿
閣 薇 夜 朦朧 靜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17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 夏永
【教學目的】
1 學習從各種不同側面來觀察,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即定景換點的寫法。
2 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 體會文章寄情于景的特點。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1 寧謐:(謐mì)安寧,平靜。
2 翩然:(翩piān)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
3 縹緲:(piāo miǎo)也寫作飄渺,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4 游目騁懷:(騁chěng)游目,放眼往遠處看;騁懷:開懷。
【內容主旨】
作者借對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寫,寄托了她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全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用定景換點的寫法從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描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這一部分又分三層:第一層(1~3自然段)立足山外,寫小屋和山的關系,是遠觀,看全景。第二層(4~7自然段)立足山上,寫小屋和樹的關系,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層(第8自然段)立足山下,仰望遠觀,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系。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從不同側面寫周圍環境與小屋的關系。這部分有四層:第一層(9、10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第二層(11、12段)寫小屋的光線和空氣。第三層(13、14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第四層(15~18段)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縹緲“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寫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象,但所寫的是實在的山、樹、房屋的形勢。后一部分則重在對作者的主觀感受進行自然抒寫:極小的花園,有限的圍墻,“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而陶醉;明明小屋處于“山的懷抱中”,山是靜止的,而在晨昏光線變化中,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會“綻開”,也會“收攏”,仿佛山是會動的!鼓恢校∥萑允切∥,“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由實入虛,自然景觀與人生理想有機交融在一起,虛實相生,開拓出深邃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重點語段解讀】
課文第13段: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課文第15段:……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分析:第13段點出作者向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能夠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著“美夢”,這似乎是人世間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與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無須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這應該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這種摒棄世間物質享受,追求內心清靜,遠離塵囂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嗎?作者的清夢真的可以做下去嗎?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確地暗示了這種理想狀態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題目那樣是個“空中樓閣”!翱罩袠情w”本身就是一語雙關,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暗示這實際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國。所以在文章近結束時,作者用極優美的語言描繪出“霧失樓臺”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間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實景與虛景,自然景觀與人生理想有機交融在一起,有實有虛,虛實相生,開拓了深邃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解題指導】
一、略。二1明喻。將“山”比作女子描畫過的眉毛,“小屋”比作眉梢上的一點“痣”,相映成趣,并且用“痣的一點”而不用“一點痣”這種表達更能見小屋之輕巧。2將“山”比作“一望無際的水面”、“遼闊無邊的天空”、“單純的底色”、“小屋”比作“風帆”、“飛雁”、“靈動的色彩”,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和“小屋”都同時有了動感,有了靈氣。3暗喻,將夜暮籠罩下的“小屋”說成是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給“小屋”蒙上一層朦朧而神奇的色彩。比喻的標志詞是“是”。4第一句是直接描寫,簡潔而得體。第二句用暗喻,將整個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畫”,使文章的意境更加開闊。
三1、因為山上有花、草、樹木的香氣。2①因為“小屋”位于山脊上,加上窗多,白天的光線是充足的,只有“破曉”或“入暮”時分,山上只有“一片微光”,所以說“例外”。②謐,mì。③這是光線變化造成的感覺。文章先把群山環抱的小屋比作一個花蕊,早晨時,光線逐漸加強,小屋形態逐漸明晰,群山則仿佛逐漸后退,這就像花瓣慢慢淀開似的。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十分傳神地寫出靜態景物在光線變化中給人視覺造成的動態感覺。④這也是光線變化給人造成的視覺誤差。黑暗逐漸消失,山與小屋的距離也就看清楚了,所以給人感覺是層山后退了。3(1)出外時,是滿懷希望,去開始新一天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戰,迎接新的樂趣,所以說“小屋”是“快樂的起點”。(2)歸來時,滿載成功的收獲,所以說“小屋”是“幸福的終點”。(3)這里的“山路”已成了一種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說在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